闹心的场景
警惕,这样的场景正在不少家庭中上演!
作为父母,你是不是也会说出类似于案例中妈妈说的话呢?如果是的话,你可能正在用一种低效且破坏亲子关系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更让人担心的是,这样的方式往往还是无效的!
今天,37度德育工作室将用简单的六个“子”来帮你判断是否用对了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对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错误方式的三个“子”:甩脸子、扣帽子、出乱子。
“李力,你在干什么!谁让你玩手机的?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作业没有写完之前别给我玩手机!一个大男生,一点自制力都没有,就你这样,看你将来能考上什么大学!”在这段我们对孩子习以为常的教育中,做家长的,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通过训斥的方式发泄在孩子身上,但是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段训斥除了让自己出口闷气,对于孩子的成长,可能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它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甩脸子”让孩子知道,你爸爸(妈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最好按照爸妈的想法做,并满足爸妈的期待和要求。
随着青春期孩子主见增强,孩子面对父母的“甩脸子”,可能会分不清楚父母对自己的情感是究竟是爱还是厌恶,高龄段的孩子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反感,反抗的情绪和言语;引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争吵,直到两败俱伤,忘记了一开始教育和沟通的目的是什么。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在父母频繁情绪发作下的孩子还可能会习得父母的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情绪化。
比起情绪化的问题,“扣帽子”则是更为隐蔽的,但伤害更大的一种表达。“一个大男生,一点自制力没有”、“将来能考上什么大学!”,言外之意,“你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你考不上什么好的大学”;当我们这么定义孩子的同时,他们会将这样的定义深深记在心里,作为他们最亲近也是最尊重的家人,这种“扣帽子”式的行为极大地打击了孩子自信心,并且让他们变得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一个很差的人”,“在我父母嘴里,我一无是处”,“我就是这样,没有自制力”。但是,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难道还不能说,甚至要夸奖他吗?
当然不是的,客观地指出问题的存在,不要上升到人品和人格的抨击才是一种理智的做法。比如案例中的妈妈蒋芳,完全可以这样说:“今天我看到你在做作业的时候玩手机,这让妈妈很担心你作业是否做得完,还有是不是能够控制和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重点是把“扣帽子”换做是比较客观的评价,把“甩脸子”换做话语,说出你的担忧。
这两个“子”在日积月累中,会把结果推向我们不愿看到的情形:“出乱子”——父母和孩子激烈的争吵;孩子的厌学、逃课;孩子性格变得敏感孤僻都可能发生。
让我们抛开上面那些让人头疼的“三子”,来看一看新时代父母应该学会的三个“子”——搬凳子、架梯子、享果子。
暖心的场景
面对孩子出现的状况,王琦没有急于出言指责或者否认,也没有发泄情绪,而是“搬凳子”,询问和倾听了解孩子玩手机的背后,发生了什么,一番交流,让她更了解了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孩子选择了暂时逃避。她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先入为主地对孩子训斥,否则,她不会知道自己认为开朗大条的皮猴儿子居然会有这样的一面,也不会了解到,生活中处处能给他帮忙的儿子会被一个数学题打蔫。孩子的无助和挫折感被及时地看到,父母的安慰也给予了他信心和温暖,不管题目解不解地出来,不管学习如何,至少父母与孩子的彼此了解加深了。
而后续引导、帮助和陪伴孩子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跟着孩子一起尝试,这样一个“搭梯子”的过程,及时地扶了孩子一把,把我们平时看不到孩子遇到的“小挫折”趟过去了。成功解决问题,孩子及时强化了自信心,而整个过程,让陷入困境、受挫的孩子发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或许下一次,再遇到让人犯难的数学题,他第一个想到的不会是刷视频,而是发发朋友圈或者是去互联网上寻求解题思路。
日积月累,和谐的亲子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正面积极的评价以及日益提高的自信与能力,都会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获得硕果,这就是“享果子”。
亲爱的家长朋友,今天的六个“子”,你们了解了吗?
作者:工作室成员 张少佼老师
杭交职37度德育工作室
2022年11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