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两天的新闻,我们有知道了一个后续:不孝只是一方面,最严重的,不孝子居然动了杀机。

来到木坑前,把母亲推进去,填土、填土、在填土。之前准备好三轮车把瘫痪母亲拉过来,在之前,他肯定已经计划了不止一天,最后,回来告诉妻子:把母亲弄老家去了。严密的计划啊!多亏了他妻子心思细,而且,苍天也不肯让这样一位可怜的老人从世间消失,于是,我们都认识了这样的一个儿子,这样的一个畜生。

然而,更戏剧性的还在后头。

老母亲被抢救过来,口口声声说的不是别的,而是不要给儿子判刑,甚至还谎称是自己爬进去的。这是什么?简直是护子护的都不知道该怎么护了,母爱泛滥到了极致。您都瘫痪了啊,您怎么爬进去的,就算您能爬进去,难道说作为儿子,他就忍心往里面填土把您埋上吗!这简直就是母爱泛滥,差点丢了命。

2

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故事。

一个小孩上学,有一天,他偷了本书回去给母亲看,母亲表扬了他。又一天,他偷了别人家的衣服回去给母亲穿,母亲同样表扬了他。接着,他开始偷更多、更贵重的东西,母亲还是照旧表扬,终于,他犯了重罪,要被砍头了。

行刑当天,母亲去送他,他靠近母亲,一使劲,将她的耳朵咬了下来。

当时,妈妈就告诉我:“如果第一次母亲就批评他,他也不会最后被砍头。他为什么咬掉母亲的耳朵,就是恨他母亲毁了他。”就如同曾经看到的一条言论:上学不好好学,母亲护着,跟邻居小孩打架,母亲护着,犯了错误,母亲护着,无论如何母亲都护着,最后判死刑了,母亲还来护着。陪读、陪打、陪吃陪喝,最后,该陪葬了。母爱的泛滥,最终害死了孩子,还赔上了妈。

3

多年前,央视经济频道的新闻里播出了这样一段。

北京某小区,一个八十多岁老太太住在破窝棚里,冬天很冷,老人打着哆嗦。其实,她女儿就住在这个小区,房子很大,就是不让她住。

面对记者,老人的女儿还振振有词:“她没房住,我有房住。”你有房住,给老人家腾出一间屋子怎么就不行了呢?

老人有没有在记者面前为女儿说好话,现在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她不让记者多说坏话,这肯定是有的。

高尔基层说:如果只是爱一个孩子,那母鸡也可以做到,然而,如果想教养好一个孩子,这一定是个艰难的过程。

河北电视台的一档王牌栏目《非常帮助》,里面讲的大多都是农村老人无人赡养,节目组去调解,儿女们面对镜头还振振有词甚至动手打人。那些老母亲们几乎一个样,全都是一辈子攒了钱,给儿给女,全都是一辈子受苦,为儿为女。可当有一天,她们老了,儿女们对她们的态度居然是这样:

房子不让住,钱一分也没有,要求他们赡养,他们一个个像疯了一般。有次,我奶奶看到节目,一生气,说出了一个金句:“这是对待妈,我看,妈连狗都不如。”

这就是母爱泛滥。泛滥的母爱,一切为了孩子,结果呢,孩子榨干了你的所有,最后一脚把你踢出。

4

还是说一个正面的故事吧。

我们以前有个老邻居。他母亲二十年前就重度瘫痪了。为了照顾他母亲,妻子辞了职。

最开始,躺在床上的老太太有着诸多怨言,尤其是对儿媳妇,不管伺候的多好,她总能找出理由向儿子告状,孝顺的儿子每次也都顺着她,过后再好言安慰妻子。

年复一年的过去,儿媳妇一如既往的照顾老人。给老人擦拭大小便,喂老人吃饭,给老人洗澡,她和丈夫的孝顺让刻薄的老太太终于改变了。

今年初,已经不能说话的老人赶到自己大限将至,她主动减少进食,一点点,一天天。最终,老人含笑而去。她的刻薄试出了儿子和媳妇的孝顺。虽然瘫痪二十年,但可以说,她一点罪都没受。

“妈妈也疼我们。从前几天就主动少吃饭,最后一天干脆不吃饭了。”听着阿姨和我妈讲微信,一股暖意袭上我的心头。

这个从年轻时候就对儿子刻薄的老人,没有母爱泛滥,她得到的,远远比那些毫无保留爱儿女的母亲更多。这也让我明白:一味地付出根本换不来别人的感恩。有选择的付出,别人反而会对你更好;有保留的爱,孩子往往对你更亲。

残忍母亲再婚的真实故事(那个母亲把儿子培养成罪犯的故事有了现实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