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间,虽然向东开疆拓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却对秦国以后向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晋惠公手里得到了河西八座城,是秦国东进路上的第一次胜利。自此秦穆公希望能够得到晋国更多的土地。

道德经看不得别人好(道德经说不敢进寸)(1)

老子

老子《道德经》六十九章说:“不敢进寸,而退尺。”意思是: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意在告诫人们不能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然而人的欲望总是无休无止的。

秦晋两国订立了盟约,晋惠公的儿子圉来到秦国成为质子,秦穆公便把宗室女子嫁给子圉。不久,秦国派兵消灭了子圉外公家梁国,这让子圉心中不安。后来听说父亲晋惠公病了,他怕一旦父亲去世,群臣拥立其他子弟为君,为此而感到为难。最后决定抛弃妻子独自逃回晋国,惠公去世后,子圉即位。

道德经看不得别人好(道德经说不敢进寸)(2)

重耳流亡

秦穆公得知后大怒,以子圉丢下妻子为由想进攻晋国,但又因秦国西部受戎族威胁而不敢发兵。一旦率军东进,恐后院起火。当时正好有一个好机会,晋公子重耳是晋惠公的哥哥,在外流亡十几年,来到秦国请求护送他归国。秦穆公喜出望外,便把子圉的妻子嫁给重耳。重耳因为这位女子是侄子妻子的缘故,不好意思接受,秦穆公说:“将来子圉的国君位子都是你的,他的妻子有什么不可接受的。”重耳欣然同意。

穆公护送重耳归国,帮助他平定国内叛乱,登上国君之位。晋国在周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632年,打败时常北上侵扰中原地区的楚国。重耳一举成为齐桓公之后中原第二位霸主晋文公。秦穆公当时护送重耳回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恩德能使他在东进的路上减少阻碍。万没有想到的是,晋文公的能力超群,晋国经过几年时间发展,国力比以前更强盛,这让秦国很头疼。

于是秦国试图进攻东方的郑国,百里奚劝说道:“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秦穆公不听,蹇叔道:“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他们二人的大概意思是说,军队到达千里外去袭击他国,去了后,人家一定会得知,就会防备。何况我军千里劳顿,怎么能战胜呢?秦穆公不但不听劝反而大怒道:“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你知道什么?你要是中年去世现在坟墓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那样粗了。

道德经看不得别人好(道德经说不敢进寸)(3)

蹇叔哭师

秦穆公没有听蹇叔和百里奚的劝告,派军向东前进,到达晋国的附属小国滑邑。正好碰上郑国的一个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去洛阳贩卖。他害怕秦国军队抢夺他的牛,于是跟秦军将领们说:“郑国君主已经知道贵国要来攻打我们了,就派我赶着十二头牛来犒劳军队。等贵军吃饱了再去攻打我们。”将领们一听,感到为难,还没有来到郑国,他们已经知道了,肯定深沟高垒,难以进攻。本来打算偷袭郑国的,这下没有了机会。杀了十二头牛吃了后,打算回国。又怕回去国君治罪,就顺便把滑邑消灭了,抢夺了很多财物返回秦国。

道德经看不得别人好(道德经说不敢进寸)(4)

弦高救国

当时晋文公已薨,国内正在大办丧事。儿子晋襄公得知秦国消灭了滑邑,大怒道:“秦国无礼,竟然欺负我这个小孩子。”下令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前往崤山上埋伏。当秦军经过山下时,巨石滚落而下,全军覆没。三个将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虏。晋文公的一个妻子是秦穆公女儿,他跟晋襄公说:“我父亲最恨这三个人,放他们回去,一定会死得很惨。”晋襄公信以为真,就放了秦国三个将领。大臣说,不可放虎归山,晋襄公恍然大悟,派兵去追击,三位将领已经渡过黄河。

这次失败,对秦穆公的打击是很大的。从中可以看出,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向东扩展。只有把精力放到戎人身上。西周灭亡的原因就是西戎入侵占领了镐京(今西安),周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立国关中,和戎族交战,直到第九位国君秦穆公时期,戎族还没有被消灭。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秦穆公扣留戎族的谋士由余,利用美人计消耗戎王意志力,最后一举消灭戎族,史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道德经看不得别人好(道德经说不敢进寸)(5)

春秋形势图

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国再派军队从茅津渡过黄河,焚烧了战船,表示誓死的精神,晋国军队见此情景纷纷撤退,秦军占据了王官城,报了崤山士兵的仇。秦穆公为死去的士兵发丧,告诫国人说:“我没有听长者百里奚和蹇叔的良言,才导致失败。希望后世的君子不要仿效我。”

这次大战的胜利仅仅是报了崤山之败的仇,而秦国的实力并没有迈出函谷关。秦穆公终其一生给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消灭困扰一百四十多年的戎族。在其东扩的路上只得到了河西八座城。此后的历代国君因种种原因,导致秦国的国土丝毫没有向东拓展,直到秦献公时期的公元前364年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大败魏国,斩首六万。此后,秦国实力才逐步向东发展。

晋国的存在对秦国而言,就是东门上一座难以挪动的大山。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力量分散,才给秦国以可乘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