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仅仅是对人的年龄,就有许多不同称谓;对不同人的不同年龄,又有不同称谓。在考试过程中,有关年龄称谓的问题,也常常作为考查的一个知识要点。
【中考试题再现】
1.[中考湖北鄂州卷]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C.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 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 指人六十岁,“耄耋” 指人七八十岁。
D.《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试题分析】
C选项“耄耋”指八九十岁,“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2. (山东烟台2018)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感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B.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 -- -这句话有语病。
D.这篇文章,语言艰湿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一 加点成语运用准确。
【试题分析】
A “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3.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 都是指幼年儿童。
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 ,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 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试题分析】
A 黄发是指老人
4. (山东枣庄2018) 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 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试题分析】
B 说、记、铭、序、表是古代常用的五种文体,不包括“书”
5. ( 浙江杭州201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对联“失马真成福 移山未必愚” 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C.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试题分析】
B 对联“失马真成福”并不是出自《马说》,而是出自《塞翁失马》,而《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因此“化用了伯乐相马”也不对。
6. (四川宜宾2018)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B.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 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用“总角”代指儿童。
C.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的一次全省考试,由秀才去应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D.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试题分析】
C (考中者称为“举人”,从《范进中举》中可知。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 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候、佰、子、男五种。
【试题分析】
B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身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试题分析】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9. (湖北宜昌2018)
请将下列古人代指年龄的词语,按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A.垂髻 B.弱冠 C.襁褓 D.束发
【试题分析】
垂髻是指童年;弱冠是指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襁褓指不满周岁; 束发一般指15岁左右。
答案:CADB
下面把有关年龄的称谓总结如下:
1. 赤子:初生的婴儿。
2. 襁褓(qiǎng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不满周岁。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4. 龆龀(tiáo chèn):儿童换齿。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如: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7.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 豆寇:12、13岁的女孩称豆寇年华。
9.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一般指15岁左右。
10.及笄之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指女子15岁。
11.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14.知天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5.耳顺(花甲):指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16.古稀:指70岁。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7.耄耋:指八九十岁。
18. 鲐(tái)背之年:指90岁。《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9.期颐:指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20.花甲重开:120岁。
21.古稀双庆:14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