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师傅领进门后面一句是什么(师傅领进门徐玲芬)(1)

金宝发老师借给我看的第一部小说《艳阳天》 摄影 徐玲芬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话在少年人眼里,或许感受不深,随着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阅历渐深,我们才能慢慢体会其深意。当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也许因为某位老师领你进门,从此养成某种爱好,这实在是一件幸运而美好的事情。

回想我上小学时,遇到了语文老师金宝发先生。他虽是民办教师,但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我第一次识文断字,第一次写毛笔字,第一次学写作文,第一次读长篇小说,都离不开金老师的启蒙。

都说字如其人,金老师的板书,苍劲有力,端正大气,就像他那方方正正的脸一样,轮廓分明。我曾有意识地模仿金老师写字,但始终不得要领。金老师的毛笔字也很有功底,起初他教我们描红,虽然我写得很不像样,但金老师总是画红圈圈以示鼓励,并时常写上一个“好”的评议,鼓舞了我。可惜我后来没能坚持练字,终究半途而废,辜负了金老师的期望。但我写字的架构摆得还算正,这或多或少缘于金老师的引导。

金老师上课很风趣,学生们都爱听。他讲解课文,时不时穿插些好听的故事,并辅以通俗易懂的用语,比如讲敌人被解放军活捉,投降时吓得“两手抖得像弹棉花”、“叩头如捣蒜”;形容坏人逃跑,总会用上“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之类的成语。他在课堂上总是妙语连珠,引得我们发笑,可他自己不笑,等大家笑过之后,他又开始认真讲解,令人印象深刻。

金老师还经常带我们出去采风,回来教大家写作文。他指导我们遣词造句,学习活用成语。有一次,他带我们去海宁参观一个农业学大寨的现场,回来后我写了一个开头:“在钱塘江边的大平原上,有名不虚传的海宁县云龙大队……”金老师很赞赏,在班上表扬我,并指点我如何写得更好。有同学不服气地嚷嚷:“金老师,你也给我们讲讲嘛!”金老师瞪大虎眼,训斥道:“你们写的作文像死人头发,理勿清爽,有啥好讲呀!”同学们哄堂大笑。

金老师对我和姐姐尤其照顾,除了在学习上的鼓励教育之外,还想方设法帮助我们渡过经济上的难关。我们因家里困难一时交不上学费时,他帮助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父母打算让我们放弃学业回家务农时,金老师上门家访,耐心说服我父母,要我们克服眼前困难继续读下去,还特许我们在下课时可以去割羊草,并动员班上的同学帮助割草。这以后,我和姐姐总是一肩背书包、一肩背草篮去上学,在半农半读中上完了小学。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金老师借了我几本小说看,有《艳阳天》《金光大道》《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从此我爱上读小说,并暗自立志当一个写作者,人生第一次有了梦想。幸运的是,数十年来,我一直在朝着年少时的梦想而努力,我至今依然热爱读书,热爱写作,自然离不开金老师给予我的早期启蒙与引导。无疑,金老师是一位领我走进文学之门的好师傅。

后来,我离开故乡,到外地求学、工作,与金老师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我们就读的永和桥小学并掉后,金老师也不教书了,曾在村里做过会计,后来又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度日。最近一次,我和姐姐去看望他,他头发全白了,耳也背了,金老师老了。我对金老师说:“您年纪大了,别做得太辛苦。”他却说:“自己谋一份生计,心里踏实。”金老师这话又让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人生不就是为谋一份踏实嘛。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