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快要到了,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汨罗江的纵身一跳。

屈原忍受不了当时楚国上下的歪风邪气,心情郁结之下,选择了以这种方式警醒他的国家,没想到,自己人无动于衷,反而引来了其他诸侯国的虎视眈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楚国是怎样沦为鱼腩的。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1)

楚国的传统

楚国是周王朝分封的熊氏,南迁的过程中不断兼并同化当时的土著部落而形成的。楚国地处南方,那里土地肥沃而又辽阔,在经过缓慢发展之后,融合了当地各种势力的楚国,渐渐成为数一数二的诸侯国。也正是因为这种融合,楚国已经慢慢的改变了中原传统,有了自己的特色。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2)

推行分封制,并且是实封

楚国延续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并且是实打实的封地。大贵族们把持着国家最富裕的地区,话语权是最高的,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之中,国君的命令都可以阳奉阴违,毕竟封地之主拥有对下辖土地的支配权,国君只能没收或者改封地的权利,而这个权利还不能滥用,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国家看似强大,实则内部空虚。

封地可以看做是私人物品,在私有观念兴起的时代里,尤其是战国后期此风更甚,偌大的楚国,几大贵族相互勾连,国力虚耗严重,偏偏连续几位国君都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以至于后来国都连年南迁,一个庞然大物倒在了对手的蚕食之中。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3)

官位世袭制,一潭死水

在楚国能说的话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父子相承,世代传下来的。他能坐在那个位置上,并不是他有多么优秀,而是有一个好的家室而已,不管他有没有才能,按规矩,那个位子只能他做。在弹丸之地这无可厚非,但是楚国疆域辽阔,还是不会变通,尽用一些庸碌守家之辈,谈何大业?屈原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家族也是大贵族,但屈原看透了这一点,他又无力改变,这才是他选择跳河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这一点,在楚国的有才之士一般没有出头之日,越是有才,眼界越开阔,脑袋转得也越快,于是人才流失现象就开始了。并不是说人们不爱国,他们离开楚国的初衷,只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慢慢的,沉醉于世袭的掌权者们,就再也没有什么有力的举措来振奋这个国家了。整个朝堂暮气沉沉,没有了锐意进取,没有了朝气蓬勃,楚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下坡路。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4)

反观对手

其余六国,尤以秦国为最,都在励精图治,谋求王霸之业。就以秦国为例,实施中央手握大权的制度,国君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达到这一点,还要以律法示人,自上而下,握紧拳头,有力一起使,从而奠定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在人才的使用上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对国家发展有益,不论出身,高官厚禄,你想要的都可以给你,慢慢的国力大增。譬如百里奚,李斯,范雎等人,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老秦人,但是他们依旧混得风生水起,人生大放异彩,终究助秦国从边陲蛮夷鼎立中原大地。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5)

摇摆的决策

变法与否

在战国末期,各大诸侯国都在居安思危,谋求自身实力的大发展,不约而同地在国内开展变法运动。秦国有商鞅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就连最弱小的韩国都有申不害变法,令强秦避之。燕齐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积极应对将来的变故。惟有楚国,朝令夕改。前有吴起变法,短短六年,就被那些被损害了利益的守旧派联合起来射成了窟窿,而楚王没有任何作为;后有屈原不顾自身利益,谋求国家富强,却被大贵族们联手驱逐,以至于愤恨难平,留书投河。

就连汨罗河畔的渔夫都明白的道理,怎么掌权者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这样的楚国可能有机会东山再起,再铸辉煌呢?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6)

是战是和

对内变革反复无常也就罢了,就连对外战争都视为儿戏。连横时期,关东六国打得秦国闭关不出,何等的张扬自在。楚国国君在这种时候轻易相信了张仪的鬼话,蒙受屈辱,也中断了六国之间的信任,也是以后秦国能够各个击破的一大因素。恼羞成怒之下愤而出兵,又连战连败,最终割地求和。楚国一直认不准自己的位置,时而贸然出击,时而握手言和亲密无间,最终发现这只不过是秦国的欲擒故纵之计,而在一轮轮的交锋之中,楚国土地一直在被蚕食着。一个曾经的霸主级别的诸侯国,在秦国的忽悠之下,一点一点的“瘸了”。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7)

反观对手

以秦国为例,一方面不停的提升自己的国力,一方面对对手施展各种压力,坚定不移的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曾经的泱泱大国就在恍恍惚惚中被打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绝境之中愤怒的呐喊,只不过,那时的楚国真的已经日薄西山了。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8)

制度的差异

以守旧派引领楚国脚步,目的多是为了自保,而利益又是各大贵族的,平民与奴隶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只是附庸,可想而知他们的积极性得有多差。反观对手,秦国颁布法律,实施耕战授爵,意思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努力为国出力,总有机会得到晋升。“秦人闻战则喜”就是一个最真实的写照,一个锐意进取,一个死气沉沉,这种无形之中的士气在那个年代里,是最为致命,偏偏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两种制度的不同,造就了反差极大的结果。

屈原投江的缘由(屈原以身投江本意只是明志)(9)

总结

屈原投江明志,是因为他发现楚国已然积重难返,回天无力了,看透了楚国鱼腩的本质,也接受不了那样的结果吧。楚国的灾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屈原的投江,只是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楚国的不堪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