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 父亲
那一年,年轻梁思成遇见了年轻林徽因。
什么叫“青梅竹马”,什么叫“门当户对”,什么叫“佳偶天成”,大概就是用来形容这样的相遇吧…
梁思成和林徽因(经AI修复)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国学大师、戊戌变法的策动者之一…
林徽因的父亲是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她的伯父是曾经写下《与妻书》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
他们的家世、天资、学识、颜值,如此般配,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
梁启超
林长民
然而,就在林徽因16岁那年,他认识了23岁的徐志摩…
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疯狂追求,他在给恩师梁启超的信中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
1924年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和徐志摩被安排成为泰戈尔在华期间的翻译…
相处中,泰戈尔似乎察觉到了这两位年轻人的纠葛,临别时,他写了一首诗送给林徽因: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最终,林徽因在风流倜傥的徐志摩和踏实方正的梁思成之间,选择了后者…
1924年末,在双方父亲的安排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梁思成进入建筑系,林徽因进入了美术系…
这两位出身非凡的中国年轻人,刻苦好学,成绩优秀,绝大多数课业都得到了“杰出”评语。
就在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留学一年半后,林徽因的父亲因卷入东北军阀内战身故…
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书信中写道:
今天报纸传出可怕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
徽因遭此惨痛,惟一的伴侣,惟一的安慰,就只靠你…
在梁启超的劝阻下,林徽因放弃了回国奔丧的计划,而是留在了美国,和梁思成一起,完成学业…
林徽因与父亲合照
梁启超在劝阻林徽因的信件中,这样写道: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你们知道,我是感情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总能拿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习…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期间,梁思成接受了成为一名建筑师严格的基本功训练,系统学习了西方建筑史之后,他的注意力开始转到几为空白的中国建筑史…
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从宾大毕业,梁思成前往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继续深造,林徽因则选择了耶鲁大学舞台布景艺术…
1928年初,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注册结婚,他们即将踏上归国的旅程…
临行前,父亲梁启超来信:
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为你们打算,一面提醒你们先有觉悟,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需终身不许它入侵…
我精神上非常愉快,从抱在怀里的“小不点点”,经过千灾百难,一个孩子盘到成人,品性学问还算有点出息,眼看就要缔结美满姻缘,而且不久就要回到我的怀里,如何不高兴呢…
梁启超家庭照 | 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极重威严,不与子女太过亲近。但从梁启超紧握着幼年梁思成小手的动作来看,名震天下的梁启超其实是一位温柔的父亲。
只不过,此时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还不知道,此时,父亲梁启超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1928年3月16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在协和医院接受肾脏切除手术,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失误,主刀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右肾脏切除…
但考虑到当时西医在中国起步,国民对西医颇有疑虑,病床上的梁启超为了推动西医在中国的普及,为了维护西医和协和医院的声誉,将此事隐瞒了下来…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协和医院病逝,终年56岁,葬于当时的北平郊外,今北京植物园银杏松柏园区内…
陵墓由梁思成设计,没有高大的墓丘,没有长篇累牍的碑文,甚至连梁启超的生平事迹,也一字不提…
贰 | 佛光
1928年秋,归国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赶赴沈阳,前往东北大学任教…
此时,东北大学建筑系刚刚建立,有学生没有老师,27岁的梁思成担任系主任,全系只有他和林徽因两位教师…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一个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中国建筑师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是身价不菲…
但梁思成却有另一番打算…
他对西方建筑史研究得越深,越为中国古典建筑的衰落而痛心,他甚至有这样一种忧虑:假以时日,中国大地上将尽是西洋建筑…
为此,梁思成为东大建筑系写下办学思想:溯自欧化东渐,国人竞尚洋风,凡日用所需,莫不以西洋为标准…
而我国营造之术,亦惨于此时…
西式建筑因使用上之方便,极为国人所欢悦…
本系有鉴于此,故其基本目标,在于挽救此不幸之现象…
1931年夏天,在东北大学任教三年后,梁思成离开东北,合家迁往北平…
当时,北平、上海、天津等城市,成为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活跃的舞台,一座座西洋建筑拔地而起,建筑师个个收入不菲…
但梁思成却转身离开了这场喧嚣,他回到书房,准备从头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
在美国学习时,梁思成发现,西方建筑历史传承有序,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但在世界建筑史上,却没有中国建筑的一席之地…
中国建筑的营造技艺,全凭师徒口口相传,文字记载几近空白,更别说科学的记录与传承…
梁思成决定去改变这一切…
于是,他从清代建筑入手,从北平的老师傅和老工匠那里,梁思成一点一点的触摸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
什么是斗拱?
什么是金柱?
梁思成拿着书,一点一点的请教老工匠,慢慢弄清楚…
1934年,梁思成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清代营造则例》
林徽因撰写了本书第一章的绪论,在他们将要毕其一生探索中国建筑史的漫漫征程中,这本书,只是小小一步…
但是,对于即将远行的旅人来说,只要踏出了 这一步,便不在彷徨,只顾风雨兼程…
我们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更迭,成王败寇,无数中国古建筑在一次次战争中损毁甚巨…
在梁思成的时代,日本学者以日本保留着唐代建筑为莫大荣耀,他们宣称: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构建筑…
但是,梁思成却坚信,在中国大地上的某个静谧角落,一定会有唐代木构建筑,它悄无声息,幸运的躲过了战火,避过了天灾,屹立不倒…
此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前期,中华大地上兵荒马乱,盗匪横行,危机四伏…
在这兵来匪往的荒野中,非常不和谐的行走着几位,自带铺盖卷,背着测量仪的学者,他们是梁思成夫妇和中国古建筑考察团队…
林徽因在一封家书中描绘考察的情况:小孩子争着挤着,看我们照相,教书先生帮忙我们拓碑文…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呀,一千四百年,我们便一齐骄傲起来…
1937年夏,梁思成和林徽因将8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交给梁思成的大姐照顾,第三次前往山西…
多年的古建筑考察,虽然颇有收获,发现了蓟县独乐寺和应县木塔这样的辽代伟大建筑,但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心头:难道唐代木构建筑,真的在中国绝迹?
过去六年,每次出行,他们都在心中祈愿:让奇迹发生,让我们发现一座唐代木构建筑吧!
梁思成和林徽因骑着骡子,在险峻的山路上足足走了两天,他们终于来到五台山脚下的豆村…
那是一个绚烂的黄昏,他们看见前方,在夕阳余晖中,有一处殿宇,闪烁着耀眼的光亮…
大殿匾额上的字迹,历经千年风雨而不朽,依旧清晰可见:佛光真容禅寺。
梁思成在手记中写道:斗拱巨大,有力,简单,出檐深远,随意一瞥,其极古立辨…
他们从屋檐下的空隙,攀爬进殿…
梁思成记载道:
梁上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的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
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
这是一座唐代木构建筑吗?
虽然从规制和工艺推断,这极有可能是一座唐代木构建筑,但他们还要找到切实的证据…
经过几天清理,蝙蝠被赶走,灰尘被扫除,大殿千百年前的真容,渐渐显现…
林徽因在殿内梁底,发现了隐约有墨迹…
由此证明,佛光寺建于公元857年,也就是唐懿宗大中十一年,它是一座真正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今天的佛光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佛光寺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的发现,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天,此后,他们的命运,将急转直下…
今天的佛光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时,沉浸在发现佛光寺极度兴奋中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天崩地裂,中国大地上燃起了熊熊战火…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几天后,林徽因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
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和他们打,那时候你要跟着大姑姑,现在我们中国人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行…
这七年来,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的团队,行走在中国大地,遍布荆棘,步步向前,待到佛光惊现,待到梦想成真的时候,梦魇和厄运却接踵而来…
这一夜,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也扭转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人生走向…
叁 | 流亡
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北平陷落,梁思成的考察团队被迫疏散转移,从此天各一方…
临行前,他们将七年研究成果、测绘图稿、照片底片等,寄存在了天津英租界外资银行的地下金库里…
曾经宁静富足的生活,转瞬间,变成了几件随身颠簸的行李,隆隆炮声里,各地大学,或西迁,或南渡,纷纷向后方转移…
教授、学生、老人、妇女、孩童…
成箱的书籍、大包小包的仪器、甚至还有耕牛…
这所有的一切,汇成苦难的潮水,缓缓漫过中国大地…
梁思成和林徽因,拖着行李,奉着老母,牵着小孩,成为了这潮水的一部分…
他们从北平逃到长沙,稍作修整,又辗转贵州,抵达云南昆明,半年后,再次启程,抵达四川李庄…
李庄,当年是一个地图上都没有名字的小地方,人口只有三千多人…
一夜之间,忽然涌进了近万人,包括同济大学、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等十几个文化研究机构…
在李庄附近,有一个名叫月亮田的地方,接纳了梁思成一家,他们将在这里度过六年抗战时光…
抵达李庄不久,林徽因的旧疾肺结核复发,之后在这里生活的六年,她将在病榻上度过…
再加上,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与日寇空战中,为国捐躯…
她的病情越发严重…
她为弟弟写了一首诗: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你走得太早,太早了,弟弟…
长期卧病在床的生活,枯燥、单调而且令人悲伤,但林徽因依然以一种浪漫的方式,适应着这样的生活…
她还为卧床不起的日子写了诗:
今天十二个钟头,是我十二个客人,每一个来了,又走了,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
黄昏蹑着脚,好奇的偷着进来,我说:朋友,这次我可不对你诉说了…
日子,真难啊,林徽因常年不能下床,梁思成包揽了所有家务,曾经的大户小姐,曾经的名门公子,被逼到了家徒四壁、无米下锅、走投无路的境地…
以至于,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偷偷给政府写信,为梁思成兄弟拉来一些经济援助…
傅斯年在信中写道:我向来不爱求人,但梁任公(梁启超)的后人,无论人品还是学识,都是中国一流人物,也是国际知名人士,潦倒沦落至此,实在看不下去了…
虽然生活困顿至此,但梁思成静下心来,拿起纸笔,开始撰写他谋划已久的:《中国建筑史》
卧床不起的林徽因自告奋勇,为梁思成做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没想到,在整理古代文献的过程中,林徽因深深迷恋上了汉代文化…
梁思成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写道:徽因已深陷汉代,不能自拔,她现在和汉代人物私交甚笃,什么汉代皇帝、皇后,文武百官,他们的好恶,她讲来头头是道,好像在说自己的邻居一般…
梁思成夫妇的邻居兼好友金岳霖先生,也在信件中写道:
徽因已经全身心浸泡在汉朝里了,无论你和她谈及任何事情,她都会情不自禁地跳回那个遥远的年代…
我们发现,我们想要引起她的注意,就要和那个遥远年代的绅士和淑女较量…
我们只能希望,当她的灵魂偶尔飘荡回二十世纪的时候,能给我们带回一些惊人的消息…
1942年底,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前往李庄探望梁思成和林徽因…
多年后,费正清在回忆录中写道:
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地,早就抛弃了书本,另谋生路了。但我们的中国朋友们,他们一面接受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一面仍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
即便是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梁思成和他的团队依然用李庄当地的石板印刷,出版了两期学术刊物…
他在这期汇刊上发表了名为《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在剧烈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多加摧残…
除非我们不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有复兴国家民族之决心,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研究…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梁思成离开李庄,前往重庆,担任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在此期间,梁思成编撰了文物保护目录,这份目录上的每一个名称,都是他心中的至爱…
几年之后,这份目录也成为了新中国全国文物保护名录的雏形…
梁思成还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编制华北及沿海各省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一一标注,尽量避免战争损毁…
他还郑重的将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标注在地图上…
肆 | 归来
1946年7月,梁思成和林徽因结束了长达9年的流亡生活,举家搬回北平…
此时,林徽因的身体已日见虚弱,医生警告说: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
梁思成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写信,他在信中表示:抗战即将结束,中国城市破坏甚巨,战后重建迫在眉睫,国家需要大量建筑人才…
梁思成建议清华大学设立建筑系,并自告奋勇担任建筑系主任…
1946年秋,清华大学建筑系如期开学,共13名学生…
由于梁思成被邀请去美国讲学,第一学期由吴良镛任教,吴先生与病榻上的林徽因共同制定了课程…
当年的学生,如今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先生,回忆当年遇见林徽因时的场景,他说:林先生的气质跟现在电视剧演她的演员,差距还是比较大…
他还说:梁思成先生是很能讲的,但梁林在一起的时候,中心还是林先生…
因为朱自煊先生的这段话,我去查了一下曾经扮演过林徽因的演员…
共三位:周迅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曾扮演林徽因,尹媗在电视剧《天行健》中曾扮演林徽因,吴谨言在电影《无问东西》中曾扮演过林徽因…
其中以周迅的版本,最为出名,我想朱自煊先生所说的“还是相去甚远”大概指的是这个版本吧…
《人间四月天》中由周迅饰演的林徽因
与此同时,梁思成来到美国耶鲁大学,讲述中国建筑艺术史…
20年前,他只是讲台下的一个留学生,20年后,他已是第一个在西方大学讲坛上讲述中国建筑史的中国学者…
在美期间,梁思成举办了中国建筑图片展,做了唐宋雕塑和建筑发现两场学术演讲,被普林斯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受邀参与了联合国总部的设计…
1947年,梁思成离开美国,返回中国…
在美国近两年的时间里,梁思成把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推向了世界…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第一次,以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详实的方式融入了世界建筑史,就像黄河和长江,在蜿蜒曲折了千万里之后,终于汇入了大海…
1947年底,梁思成回到北平,站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讲台…
此时的梁思成,虽然只有46岁,但多年颠沛流离的工作和生活,极大的损害了他的身体…
他的腰直不起来,要在西装里边穿一件“钢背心”…
他的牙掉了一大半,每天早上要大费周章的装上假牙…
但他上课的时候,腰板挺得笔直,西装革履,白衬衣一尘不染,胡子挂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这是为人师表的必须,亦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极为看重的体面…
除了外表的体面,对于名誉上的体面,梁思成更是小心维护…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自小喜爱美术设计,成绩优异,在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时,却以两分之差落榜…
多年以后,梁从诫仍然对此仍心存遗憾,他对记者说:就差两分,我父亲是系主任,但他一句话都没说…哎,还是怪我自己没出息…
伍 | 古城
1948年12月,新中国建立前夕…
有一位解放军领导到清华大学向梁思成求教,后来梁思成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说假使攻北平,要极力避免破坏文物建筑,让我在地图上注明,并略略讲讲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件事,让梁思成非常感动,他说:童年读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两句话,那天在我的脑子里具体化了。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梁思成心爱的古都,毫发未损…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主导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图案设计…
梁思成则主持编著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他们过去近二十年的研究调查,终于开花结果,他将全国22个省146个市县,500-600个古建筑,编进了这份目录中…
简目的第一个城市为:北平市。
首项为:北平城全部。
条目这样描述: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匀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匹。
然而,关于北平,梁思成的在西郊另建一个行政中心的保护建设方案,与苏联专家的大拆大建的改造方案,大相径庭…
而在那个时代,决策者没有选择梁思成的方案,若干年后,曾经的古都北平就变成了现在这个现代化的北京…
那么,梁思成心中的现代古城,应该是什么模样呢?
他说:
在城市街心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优美的牌坊,相较那些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更合乎中国的身份…
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其实,对古代城墙的毁弃,历来如此…
伦敦、巴黎、罗马…都在革命胜利后,大面积的拆除古城墙。梁思成想留住北平城墙,这已经幸存至20世纪50年代的最后杰作…
可惜,他还是失败了…
林徽因曾经说过: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谁能想到,林徽因的这句话在51年竟一语成谶,2004年,永定门城楼在原址复建竣工…
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病逝…
林徽因曾写过一首名叫《死是安慰》的诗中,有这样几句:生是串脚步,泥般沉重,死是尽头,不再辛苦...
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共8集,每集46分钟,全片长达368分钟,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大时代洪流中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故事…
本片于2010年10月17日在央视播出,豆瓣得分高达9.4分,有网友评论道:梁林伉俪的一生传奇,旧城改造的一声叹息…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认识,多半是因为,他们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各种传闻和八卦…
然而,当公众投入了太多热情关注他们的感情生活时,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他们的才学,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痛苦与挣扎…
正如片中旁白所说:太多的记述和传奇,让梁思成和林徽因离我们更近,但有时,又仿佛更远…
现在,我们站在2020年的时间点上,回头去看上世纪20-50年代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与热爱,他们对一座古城的牵挂与眷恋,以及,他们与自己所身处时代的种种格格不入…
他们的欢语和眼泪,他们的挣扎与抗争,他们的一腔热血和无能为力…
这一切,远比他们的情感纠葛,有趣得多。
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梁思成总爱在建筑系旁边的博物馆闲逛,他无意中发现…
唐太宗陵墓昭陵六骏中的两石,竟然藏身在宾大博物馆中…
梁思成将此事告诉父亲,梁启超为此大发感慨:
昭陵石马这么会流落到美国去?若在别国,新闻纸不知若何鼓噪,在我们国里,连我这么一个人,若非接你信,还连影子都不晓得呢,可叹,可叹…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同学回忆,那段时间,梁思成和林徽因常常在昭陵石马前徘徊、默赏和凝视…
此时,他们还不知道,他们人生的后半程,将与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紧紧连接在一起…
他们将为之而骄傲、沮丧、喜悦、悲愤...
他们也将因此而被批判、被赞赏、被责骂、被青史留名…
原来,梁思成和林徽因人生中那些闪光的片段:佛光寺的夕阳,煤油灯下的奋笔疾书,病榻上的谈笑风生,北平古城墙下的哭声…
原来,这一切,早已经是冥冥中的注定…
从他们在20多岁时,无可救药的爱上自己的国家,爱上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从那刻起,他们的命运和结局,已经注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