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戏剧(笔记何谓戏剧)(1)

出版信息

作者:[比]米歇尔·梅耶(Michel Meyer)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Qu'est-ce que le théâtre?

译校:鲁京明 译;史忠义 校

出版年:2018年7月

页数:134

定价:38

装帧:平装

丛书:哲学的叩问译丛

ISBN:9787205085100

作者介绍

米歇尔·梅耶,是西方新哲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西方当代很很好的哲学家之一 。他创建了问题学理论。问题学被认为是150年以来西方的第三次哲流,问题学一词也成了学术界的时髦语词,后来竟至成了西方学术界近三十年来使用很多的学术语词之一。法语中的questions通常表示具体问题,而problématique一词则表示哲学意义上的问题属性,指出某领域问题性质的必然性。这一理论为众多学科所借鉴,并用于鉴证自己学科的科学性之所在。

阅读后的总体感受

这本书是一本哲学书,因为在这方面的积累太少,这本书读得我相当累。尽管只有一百多页,总共也就八万多字,但第一遍阅读足足花了我一个礼拜。虽然读得很慢,可我依旧读得头大如斗,很多段落根本不理解他在说什么。简直是最佳睡前读物,极度消耗脑力,读不了几页就昏昏欲睡,比喝酒还好使。

直到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才渐渐读出了一些意思。

按照我浅陋且极可能不准确的认识,米歇尔·梅耶在这本书中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历史的加速运行使得语词的含义与其字面意思产生了差异,形成了种种隐喻。因剧中人物对隐喻及其字面意思的不同理解,形成了悲剧、喜剧和正剧;同样的,历史加速运行的不同时期,人们对隐喻及其字面意思的不同理解,也造就了从古典戏剧到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乃至荒诞派戏剧的诞生与更替。

总的来说,米歇尔·梅耶试图通过一种简单解释,去揭示戏剧的起源及其数千年来的嬗变。表面上讲的是戏剧,但实质上这本书很大程度是在讲通过戏剧所折射出的”人与人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当权者与希望获得权力者之间“几千年来在思想上的交锋。对语词的字面意思及隐喻的解释权,既是双方交锋的武器,也是他们争夺的对象。

笔记摘录

本笔记所遵循的方法为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为原文;☆感想;P为页码。

○戏剧是对交锋的表演,人与人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当权者与希望获得权力者之间的交锋;戏剧也表现远远超越了权力的人类的激情,但是激情使他们对立的程度与他们希望激情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程度同样强烈。戏剧表现的是受到阻碍的野心、失望的爱情,有时是最卑鄙的吝啬。以这样的风貌,戏剧会引发担忧或让人发笑。它凭着表演这唯一的事实建立了与观众之间的某种距离。观众可以观看而无被抛弃的感觉,他可以进入一个或另一个人物而不会因此感到受到所见事件的牵连。这样戏剧就是对世界和社会的反映:通过受邀观看戏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舞台上对抗的其他人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使他可以进行筛选,并通过哪些可悲的和可笑的人的命运理解别人所造成的困窘,而自己作为一个用心的观察者,可以避免这些困窘。(P1)

☆戏剧的表现内容及其作用


○乔治·巴朗迪尔(Georges Balandier)已经说过,统治者热爱戏剧,因为统治者应该永远登台表演,让人知道他是谁,展示他的力量、他的与众不同,提醒那些应该服从于他或忠实于他的人们,在他们之上存在一种随时准备袭击下来的非物质差异。权力是群体及其同一性的反面、对立面,它也许就是群体存在和内聚的条件,无论如何,它代表着集体性,即使由于它独一无二的性质使它脱离了集体。因此它需要展示自己的力量……(P2)

☆统治者为什么会喜欢戏剧。他们不仅赞助戏剧,更通过行为的戏剧化展示彰显其权力,获得权力的合法性。


○有那么多的作品,观众应该在其中区分好的差异与坏的差异。这并不容易:群体,由于其祖国或民族的身份,很少喜欢那些看似脱离其成员的法律的东西,哪怕(仅仅)是因为需要有人来制订法律。好的和坏的差异脱离了群体并通过定义本身(象征性地)违背了它的同一性。(P2)

☆这就是统治者的大规模戏剧性展示为什么能吸引人的原因。


○戏剧表演提供的距离创造了判断所需的时空距离,可以让人们有所意识。(P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而言之,戏剧通过混淆和对质而区分一些越来越具有塑形意义而非字面意思、准备接受持续再阐释的回答,有可能把人们一般理解为正义、自由、尊重生命的东西视为过时的答案;这些答案此后具有问题属性并有可能被喜欢冒险、无法无天、践踏最基本价值的君王们所绑架;应该为了这些最基本的价值而斗争,看到它们重新被社会所遵守。(P5)


○戏剧给人教育和启发,当一切发展过快时,它昭明在哪些方面不能上当受骗。(P5)


○在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纪,很少有独创性的戏剧,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原因很简单:耶稣死后,搞笑必犯亵渎罪,就好像任何故事都比不上该事件潜在的悲剧性和戏剧性。总之,戏剧被基督教世界放逐,直到文艺复兴末期,它才随着人文主义及社会缓慢的但却渐进的世俗化而重新涌现。(P7)

☆这一观点几乎可以解释中世纪时期绝大部分艺术现象。


○正是这种三种逻辑,审美互补的共时性,一种主导艺术代替另一艺术或者在一种新形式下发生演变的历史性,以及民族性,它们使艺术史包括戏剧史难以破解。(P9)

☆塞万提斯因之”创造“了小说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伏尔泰也因之没能成为他一直想成为的古典悲剧作家。


○权力在戏剧中并通过戏剧获得合法性以便使人们承认应该有的权力,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目的,权力经常成为戏剧的掌舵人和资助者。(P18)


○戏剧把好的差异与坏的差异之间的对抗呈现于舞台,目的在于让人们不要把好的与坏的放进同一个不做区分的口袋,因为应该区分好的差异与有害的差异。(P19)


○欲得到合法性的权力希望不断被表现,被颂扬,被突出,一言以蔽之,被差异化。在其臣民的眼中,富裕、大工程、艺术作品的资助者、随行人员、强大的阅兵式、慷慨,还有神圣化的距离等,构成了肯定权力、真实和唯一的基础本身。权力本质上是戏剧性的。在这一点上,它肯定了它的差异,亦即它的身份、它的合法性,对抗那些自诩合法却不合法地行使权力的人制造的混乱。(P21)


○戏剧的任务历来是警示人们,让那些被嘲笑的差异,亦即那些在问题性的混淆中、在悲剧中被废除的差异、那些永远不该遭此命运的差异、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重新涌现出来。(P24)


○如果说悲剧的英雄是历史高速运行失去参照物的受害者,相反,喜剧人物却固守着被历史所动摇的旧的字面意思,而他周围的所有人,还有观众,都知道旧的字面意思已经过时。于是引发了笑声,或至少让人觉得滑稽。(P25)

☆对悲剧英雄和喜剧人物的诠释很有意思。


○在悲剧中,混淆在死亡和遭受凌辱中结束,而在喜剧中则以胜利和重归理性告终。(P57)


○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对抗善,而正剧是善对抗恶。(P75)


○对浪漫派的英雄而言,隐喻就是实在本身。他看不出(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正是把他与现实主义的英雄人物相对立的全部因素。后者知道隐喻是现实的面具,这些面具使他能够与现实一起生活,承受现实。(P77)

☆浪漫主义时期,几百年前小说中的堂吉诃德成为了一些画家笔下的人物。这段话用来揭示堂吉诃德的本质再适合不过了。


○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这是从不为人知的隐喻向它覆盖之现实的过渡:究其实,现实主义始于浪漫主义结束的地方。(P78)


○历史特有的隐喻化过程都将打上整个19世纪的特殊烙印。问题性扩大,差异形成,只有隐喻表达主体性旨在使人们相信社会差异可以被消除。法国的复辟王朝在这方面是残酷的。在怀旧与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希望之间,个体的心灵被撕裂。为了表达向浪漫主义提供养料的希望、感情和各种类型的失望情绪,隐喻被按照字面意义理解,犹若个体们感受到了的主观现实,后者将揭示出主体性的本色。被撕裂、与世隔绝、孤立、不断处于与自身和与其他人相冲突的主体性,同时揭示为浪漫主义最纯粹的表达及其明显的失败。(P70)

☆浪漫主义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失败之后,于1848年革命后走向消亡,现实主义开始崛起。


○概言之,(在易卜生第一组剧作中的现实主义中)金钱、爱情、权力、婚姻呈现强势的驱动力,但是隐藏在最终倒塌的更高尚的动机后面。总之,一些僵死的隐喻装点着它们,而现实使他们露出真面目。(P85)


○生活是永远的的叩问,在那里任何回答都不能带来解决的办法。(P87)

☆所以,现实主义最终走向了荒诞主义。


○如果说在易卜生那里,人们否定历史;在契诃夫那里,人们则无法忘记历史;这两种情形下,幻想都将失败。在契诃夫那里如同在易卜生那里一样,正剧并非存在于人们徒劳地排斥的这种历史性中,它重新涌现时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残酷,以摧毁那些无视它的人。相反,正剧处在这种历史中,某些人在历史的某个岔口出了错。某一天,但太迟了,他们重新聚到一起并不得不确认他们已经失去的一切,确认假如他们留住了心仪过的他或她而原本应该拥有的一切。于是他们做了不该做的选择。但是失去的时间是追不回来的,他们仿佛停在那里,被它们失去的机会凝固住并永远把他们留在遗憾和幻灭中。

☆《三姐妹》《万尼亚舅舅》


○现代戏剧史的重要阶段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将主宰整个20世纪并继续影响当今的各种问题性。毫无疑义,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尽管划分为各种主义,其运动可以看成是连续的,因为世界、价值、从夫妻到家庭、从传统权威到小资产阶级世界习惯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性不断扩大和分化。这表现为一种扩大的隐喻化:被言说的东西想表述别的东西,而这别的东西自身越来越不确定,不仅表现在它的权威性方面,也表现在对它的破解方面。这种问题性被推向极端,到了与现实割裂的地步,有可能走向荒诞,在戏剧语言形式方面,萨特、贝克特,尤其是尤奈斯库是最好的见证人和参与者。(P96)


○一种好的阅读很少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而另一种阅读很少会被说成真实的:它只不过是过时了或者偏离了后世某个时代读者感兴趣的东西。(P111)

☆所以好的作品一定是诞生于适合的时代。


○我们的历史观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历史的加速运行与被视为已经获得之答案的某种或激烈或局部的,或意识形态的或纯粹智识方面的问题化相吻合。这种现象造就了种种虚拟性的答案,甚至是对答案的虚构。这就产生了文学。(P120)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抽象艺术而非再现性艺术的时代,在诸如电影等新艺术的一旁,后者的使命就是给增强的塑形性带来这种现实主义的平衡物。


○距离化是有正剧戏剧试图达到的目的,通过把问题性的表达变成一部史诗,即后现代性的史诗,在那里,叙事的多元性在坚守以戏剧作为表达方式,而辩证的和谐性作为意义之关键的唯一叙事方式的不可能性中爆发出来。因此,布莱希特说:“戏剧的未来在哲学中。”(P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