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读书不是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候上学的那种读书,而是我们离开了老师步入了社会之后也还需要多多读书,去获取知识和力量,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去体会和比较别人的一生,然后思索如何过好我们自己的这一生等等。
上学时那种读书我们是学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各式各样的很多基本常识以及培养一些逻辑思维等,让你知道你看见的是什么,你触摸到的东西是什么,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则和秩序,然后在这个框架之中去做我们想去做的事情。
这当然也很重要,不过上学那会儿基本上是老师督促着你读书,说是读书,其实算是念书,因为那会儿书上说的很多内容其实不是很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只是老师要求背诵和默写,多年以后或者某一天你经历了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和缘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再次重温时便能“温故而知新”,不同的年龄段看待同样的事情或者东西,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领悟,这便是成长。
古人云: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修身养性,利于行耳。
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本应是开启人的心智和眼界,丰富头脑,锻炼心态,明白事理,以作为人处世的根本和依据。
窃以为这个观点很对,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自身变得更好,无论是心态,修养还是学识和眼界,而不是为了炫耀或者读给别人看,卖弄文采以显示自己的博学和优越。
而且,很多东西确实都需要我们从书中去领悟和感知,然后作为我们入世的原则和依据,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在这个基础上看问题和处理事物。
每个人的悟性会不一样,所以有的人思维和境界高度会异于常人,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这只是极少数,我们普通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好,常人应该明白的道理都懂,那就够了!
书籍,大多核心记录的还是人。
无论记录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它所记录的核心都是人,人的思想,人的行为,人的语言,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藉由书籍,我们与那些原本毫无联系的主角们也可以亲密接触,去了解他们的遭遇、经历,以及最终走向的不同结果,看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和处理各种问题,去感悟他们的所思所想。
藉由书籍,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人的一生,去阅读和感悟他们的一生,然后编织好自己的一生。
藉由书籍,我们能从文字中获得力量和安慰,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找到人生的方向,然后朝着目标前进。
网图侵删
人生不可能一遍遍重来,去等着你找到最适合的路;但书籍可以一遍遍重读,直到你从中发现最本质的道理。
有人说,为什么我读过很多书,也懂得许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明白的仅仅是道理本身,并没有去运用到自身,没有去躬亲而为。
钱泳是清代著名学者,生前精通金石碑板之学,尤擅篆书。即便到了两三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墨宝也随处可见,如扬州的明月楼,常熟的钱牧斋墓,不一而足。
钱泳出身于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原因无人知晓。他年方弱冠就选择了离家远行,长年行走在他乡,足迹遍及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五十年后才回归故里,过起隐居生活。
他写的《履园丛话》,虽是笔记,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二十四卷的大部头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风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话梦幻、鬼神精怪等诸多方面,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他的笔记内容能如此丰富,和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分不开的。他没有一心陷在书本里,而是将书本和实践结合,多观察,去求证,这才有了他如此丰富的学识和成就。
网图侵删
我们要多读书,读有益之书,集思广益,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去丰富自己的内心,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得到升华。
如果你问我,我为什么读书?
我的回答是这样:
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有我向往的女孩和羡慕不来的爱情,有我想要的能力和力量,有诗和远方,有诸般道理,还有世间少有的救赎......
那么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