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这首儿歌外孙两岁就会唱了。为了让他对泥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就带他到水产摊位专门去看看这滑溜溜泥鳅。看到泥鳅,思绪就会飞到遥远的故乡,飞到清贫却快乐的童年。今天已经二月初九,马上就到春分,只要几场春雨,几股春风,故乡的田野就会春意盎然、春花烂漫。尤其是,躲在淤泥深处的泥鳅会急不可耐地出来,从紫云英的田沟里、从油菜田的垄沟里钻出来。他们或在浅水里翻着筋斗、或三五成群相互追逐。每当看到或听到人的脚步走近,就集体一个鹞子翻身钻入泥中。有些甚至只把头钻进泥里,尾巴还在外面,它就以为躲过了我们人类的眼睛。

泥鳅如果放在清水里,是很难抓住他的,与黄鳝不同,黄鳝长长的脖子容易被三叉戟手一把钳住。而泥鳅短而滑腻,徒手不好抓。但泥鳅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把人当傻瓜,他会装死。你只要轻轻地用双手捧,他不会动,他怕动了被你知道他还活着。如果钻入泥里,那就更好办了,你的手随便怎么摸它,它是不会动的。一只手连泥一起把它挖出来,再抖落在克篓里,它才知道上当。

捉泥鳅基本没有时节,秋夏秋冬全可以捉。春天除了紫云英水沟、油菜田垄沟的水中淤泥里有泥鳅,掘田会有大量的泥鳅黄鳝被发现。夏天泥鳅最多,也最容易被捉住。夏天跪着耘田时,泥鳅黄鳝会钻到你的腿上与你亲密接触;在秧苗成活以后的大热天,水田在暴晒下水温升高,泥水中缺氧,让泥鳅觉得闷热难耐,它们就会集中到人跪着耘田留下的小深潭里,并不断地到水面换气,在这里形成一个浑水潭,你只要手摸下去,有时候一下子能捉到十几条泥鳅。这就是叫捉“浑水泥鳅”,这样一直可以捉到中秋以后。捉多的时候,一天“浑水泥鳅”可以捉十来斤,但一般不会捉怎么多,根本吃不了,够吃就行。深秋和初冬农闲时刻,稻田无水了,泥鳅也钻入稻泥深处。我捉泥鳅的重点方向是水沟、水渠以及小的浅水湾,只要能用泥巴拦得住,水用粪勺舀得完,就去捉。尤其是田间水渠里,淤泥深厚,水舀干以后,一条条蓝背白肚的大泥鳅,肥肥嫩嫩,长得像湖鳗机会被从淤泥里翻出了。在深一点的水沟里,不但有泥鳅黄鳝,有时还有一些小鱼。

泥鳅的吃法很多,但我们农村人家没有任何调料配料,吃的时候简单粗暴。捉来泥鳅四种处理方法。一是直接杀了,对泥鳅头颈一剪刀,剖开肚子,取出内脏,一把盐,饭锅架上一蒸,家里改善伙食有酱油,粘点酱油吃,没有酱油就是盐。有时天天吃,看见一碗清蒸盐水泥鳅就反胃作呕。所以,当兵留在上海,菜场看到泥鳅从来不买。现在养殖泥鳅十七八元一斤,更不会理会。偶然,吃过一次黄鳝,一烧就酥糯,没有结构。过去,我们的野生黄鳝肉是有结构的,要用点力才能啃下来的。泥鳅的第二种吃法,就更简单粗暴,一篮泥鳅洗干净倒入脚盆,再倒入一斤盐,盖住,等它们不再跳动,赶紧在太阳下曝晒,最好一二天晒干,做成泥鳅干,就怕几天下雨,就坏了。泥鳅干灌入空酒坛,要吃蒸一碗,条件允许洒点白酒、放几根葱姜,非常香、好吃。左右两半肉坚韧扣弹,一撕开骨头内脏自动脱离。泥鳅的还有一种吃法是高大上的,和现在城里人吃法一样,开油锅油里煎熟,弄一把青大蒜,切一寸半与泥鳅一起炒。再有的吃法,主要给病人补充蛋白质的吃法,就是把泥鳅油煎后烧汤,多难吃,真的没法反才这样吃的。家里有时泥鳅太多,或者天天吃实在吃不下了,那就把泥鳅喂鸡喂鸭。鸡鸭是喜欢吃泥鳅的,但鸡很难自己把一条整泥鳅吞下去,就需要人帮忙,把泥鳅塞进鸡的嘴里面,每天给下蛋母鸡塞几条,下的蛋就会大不少。而鸭子,尤其红头鸭,一次能吃半斤,吃到鸭顿股碰到地才不吃。

泥鳅的种类也有不少,但我们过去基本上捉到的就三种,就是青背泥鳅、灰背泥鳅、黄背泥鳅等。其中青背、灰背肚子是白的。黄背泥鳅肚子也比较黄,而平时最多的就是黄泥鳅。而资料上泥鳅就更多了,有青鳅、大鳞副泥鳅、中华沙鳅、青色泥鳅、拟泥鳅、二色泥鳅等,有些品种,我们小时候没有见过,恐怕整个绍兴农村也不一定有。

最原始的捉泥鳅(过去绍兴农村孩子的基本功)(1)

最原始的捉泥鳅(过去绍兴农村孩子的基本功)(2)

最原始的捉泥鳅(过去绍兴农村孩子的基本功)(3)

最原始的捉泥鳅(过去绍兴农村孩子的基本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