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创造宣言

陶行知

九上的题(九上之21.创造宣言)(1)

陶行知

走进作者: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歙(shè)县人。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主要作品:《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写作背景:

  《创造宣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在这篇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结构脉络:

九上的题(九上之21.创造宣言)(2)

21.《创造宣言》结构脉络

主旨感悟:

  本文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有改动。

  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九上的题(九上之21.创造宣言)(3)

一个教育家的写照

对文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结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 法。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 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 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 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

3.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4.第⑥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

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5.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

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 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

6.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 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第⑫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 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 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个胖子”。

8.作者写东山樵夫断定“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目的是什么?

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

9.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 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

10.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 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 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

11.第⑮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作者直抒胸臆,热切呼唤, 表达了渴望创造的急切心情。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借罗丹的话,发出宣言,号 召我们用自己的“汗”“血’’ “热 情”去创造。

生字新词

中伤zhòng shāng 遁词dùn cí 鲁钝lǔ dùn

懦夫nuò fū 豢养huàn yǎng 灌溉guàn gài

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 自暴自弃zì bào zì qì

山穷水尽shān qióng shuǐ jìn 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