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自播放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三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给我们带来了乐趣,也给了我们很多教育的启迪。下面就盘点一下此剧中的一些教子误区,给大家一些警示: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1)

1、双重标准

夏雨:只许姐姐放火,不许弟弟点灯! 夏东海:不准乱改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夏雨:“但咱家只有姐姐没有州官!”

《家有儿女》中妈妈刘梅更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姐姐夏雪,上面那段对话就是父母偏心所致。一样的情况,妈妈却不惩罚姐姐,只骂两个弟弟,让孩子们觉得非常的不平衡。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2)

虽然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仅存在于孩子中间,父母和孩子也一样。父母要以身作则,切不可只骂孩子,不顾及自己的行为。

2、无视孩子的努力

刘星和小雪都趴在饭桌上睡觉,这时刘梅过来,拽起刘星的胳膊。刘梅:你看看表,这才几点哪,就睡了。刘星:我昨晚上没睡好。 刘梅:又玩游戏机了吧? 刘星:没有。 刘梅:那就是上网玩了吧??刘星:没有。我想关于考试的事呢。 刘梅:考试的事?你考试又没及格? 刘星:还没考呢! 刘梅:那就是想想怎么作弊?刘星:你怎么老把我往那坏处想啊!! 刘梅:让我往好处想你也得给我机会呀!

不仅是表扬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所以他不可能任何事都做的尽善尽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看重的是他在做每一件事上付出的努力和对待事物的态度,而不要把结果看得很重,当然成功可以强化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再接再厉,可当结果不理想的话,家长应做及时的心理疏导,让孩子认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实在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远比得到结果有意义。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3)

3、喋喋不休

电视剧经常有这样的镜头,从一进门父母就开始唠叨,孩子关了门去学习,他们还在紧闭的门前喋喋不休。刘梅就是这样一位颇有点神经质的家长。

有的父母习惯于不停地向孩子发号施令,或是叮咛再三,或是详尽安排子女生活的细节,不让子女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不停的重复,发号施令,并不一定会引起孩子的注意,甚至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正是这种很容易让人理解的、非常自然的反应,反而导致了孩子对于家长的无视和违抗。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爱宝亲职园的“永远别说两次”法,教我们在保持友善、尊重、平和的同时,让孩子轻松地从一件事过渡到另一件事,并形成配合的好习惯。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4)

六个步骤让你永远不用说两遍

第一步: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你孩子那儿去,站着,看着他。

你是否曾经人在厨房,从厨房窗户喊你的孩子去做作业或者来吃晚饭?自己在一个房间,却向另一个房间里的孩子问问题?

孩子看不到我们时,就会很容易无视我们。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停下手里的事,然后走到孩子身边看着他们,孩子当然不把我们说的话当一回事。要站在孩子们面前看着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很严肃、很坚决,以此表示“这很重要”。

第二步:等,一直等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里的事并看着你。

你务必确保孩子已经准备好听你讲话,这一步正是让孩子专心于你要说的话。

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们正在专心于画画、写卡片,我们却在这时发话,孩子可能根本就没听,或者很快就忘了你说的什么。你若愿意站一小会儿,等到他抬起头来看着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5)

第三步:把要求讲给孩子听,用语简单、表意清楚、只讲一次。

一旦你把要求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了(要求不能太长,以免孩子变得躁动不安),就不要重复。如果重复要求,就会给孩子传递出这一信息——不必在你说第一次时就听,甚至有可能在你说第四次时也不用听!

第四步:让孩子把要求重复给你听要求他用自己的话准确、完整地说出来。

当孩子告诉你他应该做什么时,他的大脑便会自动产生一幅清楚、生动的图片。图片中的他正在做这件事。当孩子听见自己心底告诉自己必须做什么时,便有了主人翁意识。与由你说出要求相比,这样他便更会把这个要求当一回事。

不要让孩子仅仅只是鹦鹉学舌,因为他们即使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的情况下也能重复。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谁确地告诉你他必须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那么毫无疑问他听见了你说的话并且理解了你的要求。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找借口。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6)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7)

第五步:站着,等他。如果孩子在第四步之后仍没有开始做你要求他做的事,要乐意站着等待。

等待是一个很有效力的办法;等待表明你是认真的。把你站着等待孩子回应的时间当做是一种投资吧,一种很快就会带来“更平和、更轻松、更愉快”的家庭生活的投资。

第六步:在你站着等待的时候,对孩子朝正确方向迈出的每一小步,不管这一小进步多么微不足道,都要描述式地赞扬他,并且"反思式倾听"他的感受。

4、越俎代庖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都会越俎代庖,想要帮助孩子解决,其实这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首先家长的解决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另外也不能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夏东海在这部电视剧中一直扮演了一位非常睿智的父亲,其中有一集是刘星要和爸爸联机打游戏,爸爸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为了达成目标,刘星做了许多协调。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他非常强的沟通能力。学会等待,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8)

从孩子大约3岁起就可以开始使用这一方法,因为大多数孩子这个时候心智足够成熟,能理解你要求他们做什么,并能专心足够长的时间,遵守简单的指令。

5、威胁嘲笑孩子的过错

有一段时间刘星迷上了看恐怖片,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上都不敢去上厕所,妈妈对此嗤之以鼻,并责备他活该。而爸爸故作对刘星的恐惧不当一回事,还在谈话中巧妙地融入了鼓励的话,终于,刘星慢慢摆脱了恐惧的阴影,这体现了心理咨询中的合理诱导,助人自助的办法。

合理诱导还有一点是要不断启发孩子,让他发现自己思维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应该怎样,研究表明自己得出的结论比别人告诉的要印象深刻。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9)

6、随便蒙骗孩子

妈妈帮小雨照看小雨从朵朵那儿借来的小黄豆(一只小鸭子) ,但不小心把小黄豆弄丢了,妈妈起初想到一个办法,找了一只差不多的小鸭子代替,想蒙混过关,可后来还是被孩子发现了,让小雨很伤心。后来妈妈答应一定找回小黄豆,找了很多地方,最后终于找到了小黄豆,也为小雨上了诚信这一课。

家长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你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孩子也会成为一个守信用的人,但如果家长由于工作忙而忘了自己向孩子许诺过的事情,孩子也会认为言而无信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就是他们的榜样。

7、不尊重孩子的意愿

刘星不喜欢喝牛奶,他的鬼点子多,设法逃避喝牛奶,有一天他趁小雨上厕所就把自己剩的牛奶倒进了小雨的杯子,小雨由于喝多了而尿了裤子,他要报复刘星,把刘星剩的牛奶倒进了刘星的鞋里,最后两人产生了矛盾。妈妈最后很智慧的处理了这件事,让刘星每天喝一次牛奶,而另一顿改喝豆浆。这样孩子也比较好接受。

人们往往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孩子也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同的孩子的口味是不同的,喜欢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统一要求,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为什么家有儿女里面都怼刘星(盘点一下家有儿女中的一些教子误区)(10)

8、不尊重孩子的个性

在九十二集《我有我美丽》,小雪不喜欢穿校服,因为她觉得全校学生穿一样的衣服,完全不能体现个性,可这又与校规相违背,她的父母亲首先接受了她的想法,在15、16岁的年纪,正是爱美、追求独特个性的年龄,最后采用了孩子都能接受的方法。

每天多给孩子一点"描述式赞扬",孩子就越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并展示他们最好的一面坚持直到孩子配合你。他们会配合的,而且往往比想象中来得快。"永远别说两次"这一方法通常会起作用

9、吹毛求疵,要求完美

《家有儿女》中姐姐小雪的成绩出色,无论是考试,还是比赛,一直都是第一名。父母也把她捧为弟弟们学习的榜样。于是性格越发要求完美。结果高考填志愿时,只写了一个学习,但是,她却意外落榜了,她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父母对子女通常抱有很高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有的家庭,无论孩子表现如何出色,都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会反复强调“下次要更好”。

过大的压力导致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情感上的扭曲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具体规律,无疑与父母的期望相背离。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通常会不停地对自己有“新要求”,不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更不懂得对别人的“瑕疵”给予包容和理解。

当孩子对我们的话无动于衷时,你很可能会更大声、更不耐烦地重复你的指令。这些重复和提醒传递给你孩子的信息就是:他不需要你一开口就闻令即动。你开口说第一次时,他们会对你充耳不闻,因为知道你会重复一次又一次。只有听到我们声音中的很熟悉的尖利的歇斯底里声时,孩子们才会觉得自己必须当心点。

10、不顾原则,有求必应

这个重组家庭刚刚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小雪对新妈妈很抵触,于是刘梅就想讨好小雪,对于夏雪的要求可以说是不顾原则,有求必应。甚至将整个家变得像动物园一样。

有的父母为了成为子女心中的“好父母”,不惜对子女千依百顺,甚至对子女很不合理的要求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任性跋扈,易发脾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这其实是害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