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来源于生活是先民为了生存对抗大自然的结果。现代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快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现代泰拳是继承了传统泰拳文化并根据时代特征做出了符合现在社会需要的改进,其凌厉的比赛风格、超强的抗击打能力和血腥的比赛场面都深深的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爱好者的眼球。

空手道和散打哪个实用(泰拳和散打的区别)(1)

泰拳和散打的区别首先,从发展的时间来看,中国散打最早产生于5000多年前,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因为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明 ,使其深受文化、道德、伦理的影响。而泰拳只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泰国的传统搏击项目,几百年的历史中与邻国的战争十分频繁,逐渐形成了古朴粗犷的、近似野蛮的、具有极高搏击实用价值的泰拳。以腿法为主要进攻技术,以肘膝进攻为主要特长,以强攻硬取为主要风格,在其竞赛规则的指导下,徒手进行搏斗,逐渐成为具有泰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再者,从二者的特长来看,散打是把摔法(特别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快摔理念)在擂台上运用得最好的,特别是在拳法、腿法与摔法的结合上,散打已经是做到极致了。散打主要以踢、打、摔、拿为主,动作变化多样,强调技术的综合性,鼓励多花样、精彩,以灵活多变的的腿法和独特的快摔技术著称,其踹腿能力和快摔技术而使对手防不胜防,与泰拳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泰拳则动作缓慢,节奏迟缓。膝、肘进攻再配合箍颈技巧则是泰拳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泰拳手能在国际赛场扬威的重要武器,这也造就了泰拳凶猛有力,极具攻击力的特点。 接着来比较一下散打和泰拳的腿法的不同点

首先说正蹬

散打和泰拳的正蹬的区别主要是在着力点上,散打是以脚跟为受力点攻击对方,而泰拳则是脚背。本人在实战中更习惯采用泰拳的正蹬方法,在动作上更自然也更容易阻击对方。而散打中特有的侧踹也一直被不少人所诟病,作为主动进攻的一种腿法,侧踹以其犀利的直线进攻在很早很早以前的散打比赛中被选手常用于擂台赛场上,当然这只存在很早很早的散打比赛。

因为侧踹的缺点也明显,预动太大,难以对对手进行有效的杀伤,而且很费体力,因此在现在的比赛特别是商业赛中,这种腿法也快被选手抛弃了。下面说一下散打鞭腿和泰式扫腿的区别。散打鞭腿首先是要提膝,然后再把小腿甩出去以脚背去踢打对方,鞭腿的涵义也是指小腿像鞭子一样去攻击对手。而泰拳中的另人望而色变的扫踢则没有提膝的动作,直接把腿抡起来,小腿和大腿连成一体,到最高点了再转向扭胯。大多数泰拳手踢出的扫腿都是用胫骨攻击对方,这也是扫腿与鞭腿最大的不同。

空手道和散打哪个实用(泰拳和散打的区别)(2)

从搏击的理念来对比一下二者的区别

一个是采取的得分制,一个则是采用的减分制,这也注定了二者在赛场上的风格不同。泰拳手在场上都是硬碰硬,泰拳格斗式的拳架要比散打的高,这也适合泰拳手的打法。泰拳手在场上前几局纯粹就是拼气势拼内功,在最后一局才会放开火力进攻。

而受传统散打打法的影响,散打选手的步法非常灵活,在赛场上更乐于通过刷分来赢取比赛。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选手容易在前几局就耗尽体力,容易在比赛的最后关头因为体力不支而输掉比赛。因此散打选手在学习一段时间的泰拳后,打法也会硬朗许多,特别是在与泰拳选手对抗时依然不落下风。

接着我们从身法的灵活性和招式的多样性来分析一下泰拳的弊端:中国散打手的身体比较灵活,反映灵敏,并不提倡在赛场上和别人硬打硬拼,但是泰国拳击手却截然不同,看他们的技巧,与人接招时,就是下压拳、直拳,很少有上勾拳,左一下右一下,很慢;腿法也不多,就是低扫腿,偶尔也发里和腿,但却不高,而且,明显感觉速度不够,发腿隐蔽性不大。

最后从比赛规则对两种武术的影响来看二者的差别

认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使散手成为体育,即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由于决策正确、方法得当,散手运动才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推广,从现在的散手运动形式来看,散手与其它运动项目基本相同,属于体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同时又明显地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不包含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妙计。

散手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裆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派的技法。然而,泰拳却不同,由于受到泰拳竞赛规则的制约,泰拳的技术及竞技能力的培养更加倾向于简练实用,与其他搏斗性项目相比更加崇尚进攻的力度,显得残酷刺激;

另外,从泰拳的技术结构看,它的腿、拳、肘、膝的进攻凌厉干脆,防守多以阻截为主要方法,防守反击硬打硬攻是其主要的战术意图,这也决定了泰拳技术动作简练、注重实用。

正是因为技术动作的简练,没有复杂的战术组合,所以它显得容易推广,又因为的实用,比赛时激烈的对攻,以及对人们原始本能的唤醒与激发,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在泰拳的对抗比赛中,其竞技能力表现为技术、技能、心理和战术的有机综合,但技术和和技能的发挥运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于是要求技术动作简练、注重实用。

中国功夫门派众多,包罗万象,所以中国功夫只是一个代名词,并不能具体表示是那一类拳法,因此我只能以具有可比性的散打与泰拳做比较。散打的基础是中国功夫 ,从技术理论上无疑是十分强大的,这是其他拳术无法比拟的,但是,这也导致了中国的武术运动员过于看重技巧、套路等理论上的东西,强调个人的修为,而不重视实战,对攻击力量的和抗击能力训练不够。

从中泰5场对抗赛来看,中国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普遍好于泰拳手,但力量大多逊于对方,从比赛结果来看,中方力量好的运动员由于力量上能够与泰方抗衡,技巧又好于对方,往往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而技巧型拳手打人一下,对方毫不在意,打他一下便吃不住了,最终输掉比赛。

空手道和散打哪个实用(泰拳和散打的区别)(3)

所以单从比赛的角度上看,与泰拳手对抗我们应该选择力量好的运动员,而从训练上来看,力量、速度、技术这三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力量和速度,再好的技术也难以施展,没有速度的力量在对抗中毫无意义。

泰拳与中国散打的技术体系相似

泰拳与中国散打属于同一项群的对抗性搏斗项目,具备技术的同源性,都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培育成长起来的民族传统的技击项目。

由于文化的差异,制订的竞赛规则有所不同,它们的技术特点各有偏重,中国散打注重“点数获胜”,要求快速灵巧,战术组合灵活多变;泰拳则注重“能够削弱对手的能力”,技术更为直接简练,硬打硬攻的战术意图明显,随机变化较少,崇尚进攻,将防守寓于进攻之中。

在攻防技术运用过程中,泰拳更加注重进攻,而其防守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其主要技术手段有:腿踢、拳击、肘击、膝击,各级别的拳手运用腿法、拳法、肘法、膝法进攻的比例均不等;

防守技术有:截击、格挡、阻击等手段,注重直接对抗,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抗击打能力。泰拳在进攻技术的组成中,腿法成了主要的进攻手段,其次是拳法、膝法和肘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的有关泰拳的各类比赛的技术统计中得以验证。

而中国散打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快摔、腿踢、拳击,快摔技术进攻较其他技术的运用为多,肘、膝技术的运用则十分少见,防守技术以距离防守和躲闪较为常见,直接对抗相对较少,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不强。

2、泰拳动作简练、注重实效

泰拳竞赛规则规定“能够削弱对手的能力”的进攻才能得分,由于受到规则的制约,泰拳的技术及竞技能力的培养更加倾向于简练实用,与其他搏斗性项目相比更加崇尚进攻的力度与强度。

另外,从泰拳的技术结构看,它的腿、拳、肘、膝的进攻凌厉干脆,防守多以阻截为主要方法,防守反击硬打硬攻是其主要的战术意图,这也决定了泰拳技术动作简练、注重实用。中国散打由于受到“点数获胜”规则的限制,更加强调技术的战术组合运用,以灵巧变化为主,缺乏激烈的对攻场面,动作的简练实效相对不足。

泰拳腿法进攻技术使用频率占48.8%,其次是拳法占28. 3%,第三是膝法占15. 5%, 第四是肘法占7. 4%,这与比赛选手及对手的具体情况有关。腿、拳进攻均在双方有一定的距离时运用,实战中双方从对峙到进攻的情况最多,这决定了腿、拳的进攻次数。

在比赛中,双方贴近或缠抱的情况相对较少,膝、肘的进攻亦相对较少。泰拳的这种缠抱后肘、膝攻击被称为“内围”技术,泰拳的“内围”技术独具特色,泰拳手运用“内围”技术较其他国家的拳手更为熟练,在比赛中屡见成效。泰拳在练习时采用腹式呼吸来增强抗击打能力,比赛时多采用立体进攻,进攻凶狠、硬打硬攻、意志顽强,以及运用其特有的“内围”技术,充分调动身体可利用的各个部位直接参加攻防的行列,显得更为简单明了。相对中国散打而言,肘、膝技是泰拳的独特技术,中国散打在比赛中也可以使用,但是运用很少而且技术还很不成熟。

中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技术统计表明,比赛中缠抱的次数出现最多,其次是搂抱摔,两者的比例最少是:19% 12.6% =31.6%,最多达28.2% 14.6% = 42.8%[5],而且在缠抱后双方除了抱摔,很少再有进攻手段,表现出缺乏强力对抗的中庸特征,技击特点不够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