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志学

北上抗日,红军长征过甘肃

诞生于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发布宣言,开始战略转移,1935年8月1日在陕甘交界的双石铺消灭胡宗南部4个连后,经凤县进入甘肃,8月3日攻克两当县城,挥师北上夜袭天水北关,乘胜北渡渭河,克秦安、逼静宁,途中军政委吴焕先在战斗中不幸牺牲。1935年9月7日部队抵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红二十五军在甘肃境内活动1月零 5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队,截断西兰公路交通18天,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1)

刘志丹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2)

吴焕先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于1935年9月初进入甘肃迭部县。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俄界会议,明确北上抗日方针和到达甘南后的任务,决定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9月18日,中共中央抵达哈达铺,从报纸上了解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的情况,遂决定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军。9月27日,中共中央抵达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确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战略决策。10月19日,中共中央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7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二、六军团整编为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联袂北上,向甘肃南部前进,8月下旬进抵甘肃南部的哈达铺地区。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计划,红二方面军于9月11日起成功实施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并占领4座县城和陕西略阳、凤县部分地区,建立了东与陕南苏区、西与甘南临时革命根据地相联系的陇南临时革命根据地;10月初,根据党中央指示实行战略转移,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在会宁老君坡、隆德将台堡等地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历时11个月、转战湘黔滇康川青甘陕8省、行程20000余里的长征。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会师后北上,8月5日起实施《岷(州)洮(州)西(固)战役计划》,攻克腊子口,包围岷州城,攻占临潭、漳县、渭源、通渭4座县城及岷县、陇西、临洮、武山等县广大地区,取得岷洮西战役重大胜利,建立甘南临时革命根据地。从9月29日起,红四方面军胜利实施《通庄静会战役计划》,10月9日在会宁与一、二方面军实现三大主力红军大会师,完成历时19个月、转战4省、行程万余里的长征。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3)

哈达铺义合昌药铺 张闻天毛泽东旧居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4)

将台堡旧址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奉中央命令,率五军、九军、三十军21800余人组成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为完成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配合河东红军战略行动的重大使命,两万余名西路军将士与国民党马家军浴血奋战半年,歼敌25000余人,终因战略任务复杂多变、敌我力量悬殊等主客观因素付出重大牺牲、兵败河西走廊。红西路军将士以英勇悲壮的征程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5)

渡河战役前的红四军一部

民族危亡之际,抗日怒潮响彻陇原大地

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认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血肉相连、团结抗战,大力生产、支援前线,涌现许多抗战英雄和支前模范,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为了推动甘肃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中央于1937年秋在兰州先后成立了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共产党人在省会兰州等国民党统治区,团结各民族、各阶层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党的组织,唤起广大民众,掀起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运动,使甘肃成为“抗战的热土”,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成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是全国抗战大后方,省会兰州是西北国际交通线的战略支点和苏联援华物资集散地。抗战爆发后,甘肃各民族、各阶层人民迅速掀起抗日高潮,为抗战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多次组织武装奔赴前线。一大批杰出的爱国人士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感人的爱国情怀,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随着东南沿海各地的沦陷,一批又一批文化界人士抱着誓不与侵略者合作的态度,辗转流离来到地处大后方的甘肃,鼓舞民众,宣传抗战,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苏联和世界各国进步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给予了极大支援和广泛同情。抗战期间,大批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源源不断运至兰州,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成员和许多国际友人来到甘肃,参与甘肃抗战,给遭受战争苦难的甘肃人民以无穷力量和必胜信念。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6)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

进行后方发动,抗战前后的甘肃地方党组织

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长征进入甘南。党中央为粉碎蒋介石企图堵击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部署,指示中共中央西北局速出甘南,抢占腊子口,消灭驻守岷县的鲁大昌部,攻占岷县。中共中央西北局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制定了《岷洮西固战役计划》,并决定由红二、四方面军于9月发起岷(岷县)洮(临潭)西固(舟曲)战役。经过战斗,红四方面军先后攻占临潭、漳县、渭源、通渭四座县城及岷县、陇西、临洮、武山等县的广大地区。为了加强对新区的领导,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以岷县为中心成立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傅钟任书记,曾传六、何长工、刘少文、郭潜、华民、邵式平为常委。工委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少数民族工作部。邓永耀任秘书长,刘少文任组织部长兼少数民族工作部部长,郭潜任宣传部长,德峰任白区工作部长,王泉媛任妇女部长,华民任少共书记。甘肃省工委下辖西路、北路工作委员会和洮州、漳县县委。1936年10月红军北上后,甘肃省工委停止工作。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7)

傅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兰州成为抗战大后方。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向前发展,1937年7月,中共中央派谢觉哉到兰州加强甘肃上层的统一战线工作,建立了八路军驻甘办事处。8月,中央派孙作宾、刘日修、刘杰等一批共产党员陆续到兰州推动中下层的抗日救亡运动。10月26日,在“八办”召开会议,成立中共兰州工委,孙作宾任书记。此后,工委制定发展党员和建立组织的计划,相继成立兰州支部、兰州回民支部、榆中县委、凉州临时县委、靖远县委、徽县县委等党组织。工委在“八办”的协助下,通过各种渠道,在工人、城市劳动群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以及回族群众中,组织建立了甘肃青年抗战团、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妇女慰劳会等抗日救亡团体;以“创办刊物、改造舆论”为方针,创办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报刊,如《西北青年》《妇女旬刊》《战号》《回声》《老百姓》等;鼓励支持和组织文艺演出团体,开展抗日演出活动,提高人民抗日救国和争取民主的觉悟。这些蓬勃兴起的抗日宣传及爱国文化运动,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8)

部分进步刊物

1938年3月,兰州工委更名为甘肃工委,罗云鹏由延安来兰州担任工委副书记。工委与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紧密合作,着重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大力宣传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成立了兰州学委、兰州市委等党的组织;组织创办和发行了《西北青年》《妇女旬刊》《战号》《回声》《老百姓》《热血》《抗敌》《民众通讯》《现代评坛》《苦干》《新华日报》等一批抗战刊物;积极推动建立联合剧团、西北抗战剧团、王氏兄妹剧团等抗日救亡文艺团体,深入街头、农村义演,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募集抗日资金。甘肃工委还推动建立了甘肃青年抗战团、妇女慰劳会、回民教育促进会、伊斯兰协会、抗敌后援会、省外留学生抗战团、西北青年读书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抗战团体。其中,以共产党员蔺克义、罗扬实、万良才为骨干的甘肃青年抗战团,在全省25县建立了72个分团,发展团员3000余人。通过大力宣传动员,大批青年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

陇西红色资料(红星照耀陇原大地)(9)

罗云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