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让录像吗(在星巴克气氛组)(1)

原来星巴克也有“气氛组”

大都市繁华地带的转角处都有一家星巴克,而在星巴克里,常常有一群带着笔记本电脑的人。

“一直没弄明白,坐在星巴克里面拿着笔记本电脑的那群人,到底是什么职业,今天有一个朋友告诉了我答案,他说,那是星巴克气氛组。”

这个幽默的段子在网上疯传,微博还掀起了“原来星巴克也有气氛组”的话题讨论。

什么是气氛组?这个词语来源于酒吧

酒吧开场时,没人带动很可能会冷场,于是气氛组出现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带节奏”,音乐响起来,他们就涌入舞池蹦迪,带动气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星巴克气氛组?

有网友总结了一套方法论:自带一台苹果电脑,不管再困难都要用触摸板操作。咖啡只能点热的,热饮纸杯彰显身份。接电话时偏着头,用肩和耳朵夹着手机,手还要在键盘上不停地敲打。

网友打趣地说,现在星巴克气氛组还招人吗?

没想到星巴克将计就计,决定招募官方气氛组,还趁机打响了圣诞节营销战,可谓一箭双雕。

星巴克让录像吗(在星巴克气氛组)(2)

玩笑归玩笑,事实上,很多消费者确实愿意在星巴克办公,毕竟一杯三十多元的咖啡,就能买来一下午的暖气和WIFI,还有适合办公的氛围,也值了。

转念一想,为什么这么多店,大家非要跑到星巴克、甚至麦当劳、肯德基去办公呢?

当然,有人认为这是为了显摆,但依笔者看,事情没这么简单。毕竟,有些餐厅真的这么好进吗?

有时,你走累了,想在餐厅坐会儿歇歇脚,此时,工作人员会立马拿着菜单往桌上一放,问你吃什么。如果你不消费,就没有坐在这里的权利。

这样做生意无可厚非,但这样的老板过于在意自己能赚多少钱,却忽略了顾客体验,长此以往,门店会有一大片空座位。

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的生意为何火爆?

它们做的东西并不是最好吃的,但它们的门店里有很多免费服务,喝水、上厕所、充电、蹭WIFI、还有儿童游乐场玩,它们不会催单,也不会强制消费。

因为它们看中的不仅仅是利润,更看中人气,即使顾客走进来不是买东西的,但路过的人看到店里有这么多人,就会有一种感觉:这店人气这么旺,东西肯定不会差,于是也会走进来看看,这就是用人气带动更多的人气。

这样一来,很多人无形中都成了气氛组。当然,气氛组不仅在线下门店有,线上直播才是气氛组的天堂。

星巴克让录像吗(在星巴克气氛组)(3)

直播“气氛组”

有媒体称,打赏女主播的“土豪”正在消失,一掷百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秀场直播中,这些“土豪”们才是顶级气氛组,他们一掷千金后,直播间的气氛瞬间引爆,其他人也纷纷跟进。

电影《让子弹飞》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得先让豪绅出钱,带着百姓捐钱。豪绅捐了,百姓才跟着捐。钱到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明白了上面一段话,你也就懂了秀场直播的生态。

以前,笔者也以为这些“土豪”是真实存在的,但自从看了浑水做空YY的报告后,笔者动摇了。

星巴克让录像吗(在星巴克气氛组)(4)

其实,这些打赏的人要么是主播本人,要么是主播找的职业打赏者,当然钱都是主播自己出,还有就是公会帮主播打赏。

到头来,主播和公会才是真正的气氛组,当然,他们如此费尽心思地调动气氛,就是为了让其他粉丝加入进来,一起打赏。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因打赏女主播而耗尽钱财的社会新闻,就像最近的头条,因沉迷打赏网络女主播,90后国企会计挥霍公款386万。

这种人不在少数,说明真的有很多人被直播气氛组调动起来了。难怪有媒体会说,四周都是“气氛组”,只有你是傻白甜。

现在,广电总局发布通知,将对直播打赏实行实名制管理,设置打赏限额和打赏金额提醒,这些都会影响直播气氛组的发挥,更会冲击秀场直播的模式。

一掷千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秀场直播进入黄昏时刻,那直播带货又能火多久呢?

直播间刷单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秘密,某网红进行带货直播,直播间显示有311万观众,结果只有11万是真实的用户,其余的都是虚假的数据,评论区也都是机器人。

浑水称,YY是一个由机器人构成的虚拟王国,带货直播间又何尝不是呢?

前文的氛围组至少还是真人,但现在一些氛围组却成了机器人的天堂。

但这种虚假的气氛组又能维持多久呢?

星巴克让录像吗(在星巴克气氛组)(5)

自发的气氛组,才是长久的气氛组

星巴克的气氛组和直播气氛组存在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用人气带动人气。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批人气是如何而来的。星巴克是暂时放下利益,先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以此换来第一批人气,接着再以人气带动人气。

关键之处在于,第一批人气要成为回头客,如此才能往复循环。

但现在,很多商家却忽略了这第一批人气,举例来说,上海一家奶茶店门口排着长龙,结果媒体一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是托。

这些托是做兼职带人气,但这些托以后还会来持续购买吗?这就非常考验商家的服务了。

直播氛围组也是如此,一些人收了钱当托,来给主播打赏,但如果没有了这些钱,他们还会愿意给主播打赏吗?

如果没有,主播就要一直用钱打造气氛组,但终有一天,骗局会为众人知晓。

星巴克是先做好服务,流量自然而然就来了,但一些直播却是以流量为先,妄图以流量换流量。不过,虚假的流量繁荣,也许会欺骗消费者一时,但最终受害的会是主播自己。

作者:青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