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凤求凰”,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历来为人所称道。

卓文君是西汉著名的美女 才女,容貌艳丽,又精通音律,工于诗书。

她的父亲卓王孙是临邛有名的冶铁巨商,从小锦衣玉食,珠环玉绕。

她16岁便嫁人,可惜的是没多久丈夫便去世了。

那时的礼教还没那么森严,新寡的她得以返回娘家居住。

司马相如便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了什么情感(世人只知凤求凰的美好)(1)

他惊才艳艳,风度翩翩,巧的是他也擅长音律,正符合卓文君心中如意郎君的形象。

当时她的父亲卓王孙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司马相如前来弹琴助兴。

卓文君便偷偷地躲在屏风后,只为一睹其风采。

而司马相如仿佛心有灵犀似的知道屏风后有位佳人,于是便弹了一曲《凤求凰》。在座的众人听得是如痴如醉,而卓文君也听出了这是西马相如在向自己示爱。

一首琴曲,却能弹出两种意思,足见司马相如琴艺之高超,而卓文君能听明白其中的真意,也是知音。

当晚卓文君便和司马相如私奔了,这便是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

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了什么情感(世人只知凤求凰的美好)(2)

后来卓文君到了成都司马相如的家里,一看空荡荡的,只有四面墙,成语“家徒四壁”便是来源于此。

于是两人一合计,又回了临邛,就在卓府附近开了家酒肆。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卓文君当垆卖酒,而大才子司马相如挽袖涤器。

原本打定主意再也不理睬女儿的卓王孙终于看不下去了,于是给了他们一笔钱,帮他们置办了田宅,仆婢,自此两人过上了吟诗作赋,抚琴吹笛的逍遥生活。

若是故事到此结束,那么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可是所谓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过是童话罢了,现实往往就是那么残酷。

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了什么情感(世人只知凤求凰的美好)(3)

后来司马相如在卓家的帮助下,远赴长安求取功名利禄,一首《上林赋》让他名扬天下。

功成名就的他渐渐开始寻花问柳,沉迷于长安的声色犬马中,早已忘了家中才貌双全的娇妻。

他甚至动了纳妾的念头,他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我们普通人看来也许觉得无厘头,啥意思?

可胸有丘壑的卓文君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无忆”啊。

她在家中苦苦等候,日日期盼,竟等来了丈夫如此无情的家书,她的内心该是何等的凄苦。

但她不是一般女子,她不会死乞白赖地乞求丈夫不要抛弃她。

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了什么情感(世人只知凤求凰的美好)(4)

她给丈夫写了一首《怨郎诗》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了什么情感(世人只知凤求凰的美好)(5)

这首诗将丈夫家书中的数字镶嵌其中,循环往复,将一个女子被抛弃的哀怨描写得淋漓尽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怨中含情,哀中含思,既有对丈夫的浓浓思念,又有对丈夫的无情控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读后忍不住为之心疼。

最后一句“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更是说出了无数痴情女子的心声。

据说后来司马相如看了此诗后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折服于妻子的才华,另一方面又觉得心中有愧,于是便收了纳妾之心,将文君接来,两人从此恩爱到老。

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了什么情感(世人只知凤求凰的美好)(6)

只是雁过留痕,风过留声,即使司马相如最后浪子回头,也改变不了他曾是负心汉的事实。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不知卓文君最后是否后悔与司马相如的这场相遇相爱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