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钻石最便宜(为什么钻石这么昂贵)(1)

今天我们聊一聊钻石。

如果你学过经济学,就知道有一个经典的入门级思考题:钻石没什么实际的用途,而空气人一刻都离不开,可见空气价值更大。但是在市场价格上,但为什么空气不值钱,而钻石那么昂贵?

答案你一定知道:因为钻石很稀有,而空气无处不在。结论来了:一件东西的市场价格,取决于它有多稀缺,而不是使用价值有多大。这是经济学上的常识。

好了,下一个问题:钻石真的很稀缺吗?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经不住深问,一问就露馅了。

事实上,近一百年,大量的钻石矿在全世界各地被发现了,进入21世纪后,这才不到20年,全球钻石的开采量,都超过了20世纪的总和。钻石,早就不是什么稀缺的东西了。

在行业内,这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但是,钻石的价格不仅没有大幅下跌,反而稳步上涨。甚至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购买力下降了,钻石价格还是很坚挺。你看,这有悖于经济学常理吧?

对钻石行业有初步了解的人,可能会说这个秘密早就知道了,是因为垄断。

19世纪以前,钻石确实稀少,只有在印度和巴西有少量的发现,全球的宝石级钻石的产量每年也不过几千克。但是,1869年,南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钻石矿,钻石的价格直线下降。

当时投资钻石的商人们慌了,咋办呢?为了应对,他们合并资产建立了一个单独的实体,控制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这个实体后来演化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垄断集团,这就是著名的戴比尔斯公司。只要你买过钻石,一定听过这个名字。

但问题是,钻石真不是什么稀有的东西,都一百多年了,越来越多的钻石矿被发现,戴比尔斯不可能永远一手遮天啊,比如在1999年和2003年,加拿大的钻石矿就宣布和另外两家珠宝公司合作,其中一家是著名的蒂芙尼。戴比尔斯的垄断被打破了。

现实的确是这样,当年戴比尔斯的市场占有率大大下降了。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在历史上,但凡是想通过垄断一种资源,在市场上获得长期优势的努力,基本都是失败的。

比如,著名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当年也是想通过资源垄断控制石油价格。结果呢?随着新油田的发现,这个垄断联盟不攻自破。

但是奇怪吧?钻石就例外。根据市场数据,在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的这些年,总体来说钻石价格反而上涨了30%。而且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惊动整个市场的事:那就是2012年时候,俄罗斯公布了西伯利亚东部的一个钻石矿,据说储量估计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

也就是说,不管是上游供给的大量增加,还是更多玩家的加入,都没有影响到钻石价格。

这又该怎么解释呢?千万别觉得,经济学的原理会失效啊。供给这一端解释不了,那就要看需求。为什么钻石的需求这么大呢?而且持续放大,大到增加了那么多供给,都还是那么稀缺?

有一个解释是说,钻石商人太会营销了。比如把钻石变成爱情的见证,发明了什么“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样的营销咒语,所以,钻石的销量非常大。

这个解释,可能有点太夸大重营销的作用了。一句广告词就能维持一个商品100多年的强势价格?如果真的这么神奇,那些珠宝商人怎么不把这套打法复制到其他宝石上去呢?为什么这个奇迹只发生在钻石上呢?

最近,我看到一位彭有城先生写的文章,很有启发。

他是一位珠宝设计师。他说,钻石的成功能够持续至今,它本身的三个特点不可忽视:

一是性质稳定。这个很好理解,有的石头就算很好看,但性质不稳定,就不适合当成首饰和传家的宝贝;

二是质量适中。如果宝石大到一定程度,名贵倒是名贵了,但是会失去作为首饰材料的意义。应用场景就少了;

三是产量合适。注意了,这点最重要。所谓产量合适,是说产量太大了也不行,太少了也不行。

太大了,那肯定是白菜价。经济学的规律不会失效的。比如紫水晶就曾经是镶嵌在皇冠上的宝石,但如今已经廉价得不能再廉价了。就是因为发现的矿藏量太大了。

那反过来呢?太少了,也不行。有的宝石,一直以来产量就很少,没有大规模矿藏的发现。但是价格就是上不去,甚至波动还挺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市场太小了,只能在一小群人中转来转去,不能成为一种大众能够参与买单的奢侈品。

你看,如果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只能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概念之中打转,其实很多现象解释不了。解释钻石现象,其实还需要另外一个视角,就是社会网络。

钻石的成功之路,其实是因为铺设了一个成功的社会网络。

从社会网络这个角度,我们发现钻石这个产品,有两件事干得很漂亮:

第一,就是那句广告语的作用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为什么漂亮呢?因为人人都能找到它的用场。

钻石因此被包装成见证爱情的信物。这个公众心理的生态位,一旦占据,就很难被替换。网络效用出来了。越多人用,就越好用。别人家娶媳妇儿,有了钻石,你家好意思没有吗?

除此之外,还要做一项工作,就是标准化。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钻石行业开始发展出一套高度标准化的品质鉴定系统。每一颗钻石,都按照切割、成色、净度、克拉、形状等等被分成了很多等级,这样的鉴定机构,在市场中到处可以找到。

出现什么结果?你想,如果你想用钻石戒指装饰一下自己,或者作为爱情信物。低价的,2、3千块钱,也可以拥有,你想,买更贵的,贵得离谱的,也都有一个标准化的阶梯,可以往上走,你也不必担心自己被忽悠。钻石拥有了一个普遍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信用系统。

有了这两样东西,普遍的适用性和信用系统网络,才保证了钻石对于世俗社会的渗透性,这才彻底引爆了需求。

加入了社会网络这个维度,我们才能完整地理解钻石的故事。

过去我们一直有一个朴素的观点,叫“物以稀为贵”。但是,这不是全部的真相。必须加入社会网络的角度,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东西价值是怎么被塑造的完整过程。

这对人生的选择也有启发。

比如,有些人在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会有一种想法,那就是选冷门专业。他们算的账是,冷门专业学的人少,竞争就少,所以会很值钱。你看,这就是传统的物以稀为贵的思路。这种思路错了吗?

在一个固定的时空里,这个算法没错,但是放到长时段里看,这个账就算错了。为啥?因为它的社会网络非常不稳定。一个冷门专业你怎么知道十年二十年之后还是冷门呢?它没准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彻底没有价值了。这就像是那些冷门的宝石,价格涨不上去,而且波动性还很大。

所以,如果选择职业,也许可以学习钻石。比如,选择当医生、程序员、厨师。当这些手艺人。这些手艺有一些共同的标准:

第一, 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什么人对它都有需求。人类社会到什么时候都有这个需求。这就保证了它的流动性;

第二, 这些职业本质上是手艺,需要长期的艰苦训练,门槛一点也不低。这就保证了稀缺性;

第三, 从入门到精深,有一个漫长的台阶可走,有可靠的外部信用体系,来保证你的价值能被看到。这就为你编织了一个强韧的社会网络。

这三者相加,才是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好策略。

以上来自罗辑思维,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