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后台常有读者留言,被孩子识字的问题困扰:

天天给孩子读书,为什么有的孩子3、4岁就能认字、自己阅读,而自己的孩子7、8岁还不认字?

教孩子认字,有什么规律或者方法吗?

今天的文章是三川老师曾经结合带小丸子阅读的经历,从孩子识字的基本原理,识字关键节点等方面写的识字科普文,解答了关于孩子识字方面的大部分困惑,家有4-8岁孩子的家长可以一起探讨、分享。

◇◇◇◇◇◇◇◇◇◇◇◇◇◇◇◇◇◇◇◇◇◇

我认识一位小朋友,她5岁时,有一天拿了一本书,叫我读给她听。

这是一本贴纸书,她显然十分热爱贴纸,只是因为不识字,不知道贴纸的使用指令,她要求我快点读给她听,她听完我读的内容就马上去贴纸完成任务,之后发出满足的笑声。一会儿她贴完了,又过来,要求我读下面几页。

我敏感地认识到,她其实是具有阅读能力的,书里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她都懂,她只是不认识字,我读给她听的过程,就是她阅读的过程。

她需要借助我的识字能力,就好像我跟一位英国的阅读专家交谈要借助翻译,并非我不懂内容,而是因为我不懂英语。

假如你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你大可以洋洋自得一番。因为这证明孩子的早期阅读,尤其是亲子阅读做得很好。

孩子虽然不识字,但看书的经验显然很丰富,书里在讲什么,她一听就明白,书里即将要讲什么,她也能推测个八九不离十。

我也能看出,她的妈妈在选书上很聪明,我猜孩子除了听故事、读绘本之外,还读着大量的游戏型、互动型、动手型的书。后面这种图书能够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贴纸、做模型手工这些带动手任务的书,能够锻炼孩子的小肌肉,也能显著促进大脑发育),还能培养孩的空间想象力。

但是,我也必须指出,孩子的识字能力已经有点赶不上孩子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了。必须要重视。

孩子通过大人帮着读,才能进行阅读,这会显著降低孩子阅读的效率。

长期依赖字幕看外国片的人,学习英语反而比不看字幕的人慢;长期依赖父母读书进行阅读的孩子,识字起来会比较艰难。

怎么教岁宝宝更快的识字(给4-8岁的孩子家长)(1)

关于儿童识字,有三个认识上的缪误:

第一个谬误,

认为孩子通过拼音学习识字的。

我回忆自己的童年,在学拼音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字。我观察来我课堂的六七岁的娃娃,发现也是如此。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这一天开始才有拼音,而1958年之前,可以断定之前所有的识字的中国人都不是通过拼音识字的。

拼音首先是注音工具,然后对识字具有辅助作用。认为人是学了拼音才识字的,会拉慢孩子识字的进程,会让这个过程漫长艰辛,而且枯燥。

第二个谬误,

认为孩子是通过生字卡片识字的。

生字卡片更适合做识字的检测工具,而不是学习工具,孩子不是通过生字卡片学识字的,就好像孩子不是通过考试来学习一样。

第三个谬误,

认为孩子7岁之前不能学习识字。

有一种挺“新潮”的说法,认为孩子7岁前不该接受认字、不该接受自主阅读。认为这些提前消耗了孩子的生命力,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把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禁锢在了文字这些符号里。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而且非常紧张,这是因为我接触到大量孩子的识字敏感期,爆发期并不在7岁以后,早的在4岁、5岁,晚的在6岁,大多数孩子等不及7岁才爆发。识字敏感期通常表现为看见招牌上的文字就念念有词,看见文字都忍不住来问大人这是什么。

在孩子最有欲望、最迫切想识字的时候,不让孩子识字,不告诉孩子他想要的答案,孩子在敏感期之后,自然会学习得慢一些。

说完这三大谬误,再谈谈孩子是怎么识字的,哪种识字方法是最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呢?

第一个方法:

在亲子阅读的时候进行指读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识字的孩子其实是会“阅读”的,他们通过听能够进行阅读。可以说,孩子听故事机,听广播,听大人读故事,都是在阅读。0~3岁的早期阅读,通常是通过“听”来进行的。

比起故事机和广播,父母这样的真实的人搂着孩子进行的亲子阅读,是最上佳的阅读方法。一是甜甜蜜蜜的亲子阅读会很容易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二是父母可以通过亲子阅读自然而然地教会孩子识字。

一个非常简单的法子,就是指读。

一边读着这一页的文字,一边指着这些文字。大量亲子阅读的孩子,跟这些文字隔三岔五见面,新朋友会慢慢变成老朋友。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阅读时候,更加关心书里的故事,而并不关心识字,有时候孩子甚至会嫌你的指头挡住了画面。你需要做的事情是,只是指读,但并不打扰孩子的阅读进程,孩子会在愉快的心理上接受识字的。

有些孩子喜欢一个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一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这的确让人心烦,有时候听见孩子说“再来一遍”的时候,觉得天都要塌了,宇宙都要崩溃了。

这反而是识字的好时机,你可以在孩子满足对故事的好奇心之后的后面几遍,把重点放在指读上。

如果有几个词在这本书里面反复出现(儿童书通常会这么干),你就让孩子把这几个词从书里找出来。这是一个“找找找”的游戏,只要是游戏,孩子总归是喜欢玩的。

孩子不是一瞬间长大的,每天进行亲子阅读,每天积累一个词,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识字量达到两三百字,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也非常可观。

孩子有这两三百字识字量打底,就会老朋友带新朋友,连蒙带猜认识很多新字。在这个时候,让孩子看文字量和图片比例差不多的桥梁书是特别合适的。

第二个办法:

抓住孩子“几乎都能背下来了”的机会

经常有读者跟我抱怨,孩子喜欢把一本书一读再读,不厌其烦。但是你读的时候要非常小心,错了一个字,读的顺序变了一小点儿,孩子们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我女儿丸子的识字机会在她三岁半的时候。我每天睡前给她听《不一样的卡梅拉》,她听得津津有味,非常喜欢这只小鸡的故事。

有一天早晨,我清晰地记得那天下着雪,丸子对着窗外的白雪,突然说了一句:“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就这样远走高飞了!”

我没有吭声,结果发现她对着白雪,把整本书背诵了一遍。

我想,既然她已经会背诵这些故事了,那么给她看书的话,她可以一句一句对号入座,稀里糊涂就把字认了。

我赶紧下单买了《不一样的卡梅拉》,书到了之后,我搂着她,一页一页地指读,好像在检查士兵是否归队一样。

那天晚上,我克制住只读了“辛辛苦苦把你养大”那一本,她识字有一个过程,再加一本她会把识字的胃口撑蹦了。

第三个办法:

在孩子胃口被吊起来的时候撒手不干了

在丸子五岁的时候,她已经认识三五百字了。拿起一本绘本,尤其是那些熟悉的绘本,她能够自己念念有词地读完了。大概五岁半,她读桥梁书也很容易了。

我还是坚持睡前给她读书。有段时间她极其迷恋《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我也很迷恋。尤其是里面写食物写得非常传神,我们俩一边读书一边吞口水,可见作者写得多么吸引人。

有一次,读到极其引人入胜的故事佳境的时候,我说:时间不早了,我也好累啊,我们今天就读到这里。然后我故意把书留在床上,去了一趟洗手间。

我回来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抱着这本书自己在看了,她一口气看了半个多小时,一直追到有结果的时候,她才放下书,急急忙忙给我讲故事的结局。

讲罢,她突然说:“我读故事可以不靠你了!我可以自己读。”

从那天开始,她果然自己独立阅读了,偶尔遇到不认识的字会过来问一句,那样的时候越来越少。

之后,我们的睡前的亲子阅读还进行了一段时间,我给她读的是15卷本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跟她十分着迷的《猫武士》比起来,她并不太主动看这套书。但每次听完她又会感叹历史故事真好听。

大概在她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读完历史故事,她跟我说:“我不希望你因为我会认字了,就不给我读书。幸福小孩的标志就是爸爸妈妈给她睡前读书。”

我听得流下了眼泪,我很喜欢这样母女心连心的时刻。

如今,丸子十几岁了,可以看《基督山伯爵》《物种起源》这样的大部头了。我也基本没有再给她读书了。

我们一周总有那么三两次,在一个房间里,每个人找个舒服的地方,看自己心爱的书。吃饭的时候,我们会互相讨论一番。她会邀请、恳求、要求、命令我看她喜欢的书,如果我看完之后跟她讨论,她会非常高兴。

这是一个孩子从阅读启蒙到识字到独立阅读的过程,自然而然的过程,快乐享受的过程,祝所有看见本文的朋友们都阅读愉快,识字愉快。

END


作者:三川玲,“童书妈妈三川玲”创始人。懂童书的人里面她最懂教育,懂教育的人里面她最懂童书。她是童书出版人,她出版作品获国家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销量百万,她撰写的童书评论深得读者认同,能掀起购买风潮;她是儿童教育作家,撰写的教育文章常常10万 ,还经常被教育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引用;她是亲自下场看了5000 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

值班编辑: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