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1)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情,他们是最接近的皇权和政治中心的人,但到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即位之后,以历史上宦官祸乱干政为教训,"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

因为这个原因,从明太祖时期开始,明朝就有了严令宦官干政的条文,从宦官的职位、服饰、官阶、到与其他朝堂中文武官员的人际往来等等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甚至明太祖朱元璋还有"内官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就悬挂在宫门上。

明朝时期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更迭之后的惠宗、成祖、仁宗、宣宗等都将这条法令严格的贯彻实施下来,但在禁令宦官干政的时候,与此同时统治者却也在提高宦官地位,究其背后的原因,还要从明朝那时候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开始说起。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2)

一、过度加强的中央集权:统治者个人的精力难以为继

明太祖朱元璋事事亲力亲为的名声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都是响当当的,朱元璋批阅奏折都必须经过自己的手,据历史数据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审批的公文多达二百多份,处理事务四百多件。

在其他王朝统治者的立场上来看,这原本是可以交付给宰相做的工作,但朱元璋就必须撤掉宰相,几乎每天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因为批阅公文经常工作到深夜的情况时有发生。"昧爽临朝,日宴忘餐",天不亮就起来工作,经常忘了吃饭。

宰相还有个退休的日子,可是皇帝只要喘一天气儿,就得干一天的活。所以,就算朱元璋有心想要将所有的奏折都看一遍,批阅下去,他的精力和体力也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皇帝分忧的就只有近身的宦官了。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3)

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关系和管理一直都是各个朝代的难题,地方的权势过于强大就会威胁到中央集权,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将所有的权力和重心放到了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朝堂上,因而皇帝就成为了全国最忙的人。

因为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各种事务和政治事件都需要他过目和决断。

到朱元璋统治时期,这种情况变得就更加严重了,因为朱元璋本人出身低微,小时候见多了民间的贪官污吏造成的民间疾苦和百姓民不聊生的痛苦,因而他不仅勤劳,对于权力还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欲望和渴望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4)

所以朱元璋废除丞相、诛杀功臣、废除了中书省,设立了一些中央的秘书机构来协助处理政事,像字面上的那个意思,这些秘书机构只是用来提供建议,并不拥有决策权。

总之,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不得不让自己身边亲近的宦官来协助自己处理公文和政治事务,如此一来,尽管他命令禁止宦官干政,因为需要用到宦官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只能提高他们的地位来收拢人心,确保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以此保障其对皇帝的忠心。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5)

二、明朝时期内廷与外朝之间的关系:"针尖对麦芒"

1.内廷与外朝之间的对立关系:以统治者利益为导火索

对于一个王朝的皇帝来说,他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朝堂的官员和政事,除此之外,还有后宫的皇后与妃子,这样就形成了皇帝面临的两个政治空间,即内廷和外朝

一般来说,内廷是皇帝与嫔妃居住的地方,建筑内部的财产都是皇帝的私人财产,这些与国库的财产是完全不同和独立的,所以皇帝的私人财产在与国库的资产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程序就十分繁琐,要受到各种外朝官员的制约和干预

也就是说在内廷要从国库支出资产的时候,总会受到外朝各级官员的制衡和限制,皇帝自然不喜欢这种时时刻刻每件事情都要受到别人制约和干预的感觉,于是趁此提高内廷的地位和权势,借以压制外朝的权势和干预。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6)

内廷是明朝统治者用来保障统治者的权益的机构和人群,而外朝的干涉却使得皇帝的权益受到侵害。

这样一来,统治者自然会选择站在内廷这一方,故而统治者也是若有若无的利用提高内廷的地位来制衡外朝对自己的过多的干涉,说白了就是皇帝就是利用内廷来对付外朝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7)

2.宦官被用于压制明朝的官僚利益集团

其实,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因为看到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对于宦官干政都是十分敏感的,而朱元璋为何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明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十分完备,虽然权力已经集中在皇帝手中,但并不代表社会中已经没有威胁皇权的因素存在,例如权臣们的势力。

这些活跃在政治官场上的文物官员们,一般都是有自己的组织的,文官有师门,武官有家族,他们都是有共同利益的同盟关系,而皇帝的做法一旦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势必就会有所行动。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8)

所以明朝统治者为了压制这些官僚集团的势力,以便于自己更好的掌控朝堂和收回权力,只能选择比较好控制的宦官们,借着抬高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权力来求得社会的稳定。

当两个利益集团能够相互抗衡的时候,自然就没有了威胁皇权的因素存在,朱元璋自然没有忘记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他只是将其作为工具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罢了,虽然明面上抬高了宦官们的地位和权力,实际上最后做决策的人还是皇帝自己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9)

三、比起外朝,内廷对于统治者来说更容易掌控

对于明朝统治者来说,或许是受到明成祖的影响,他们对于权力都有一种偏执的渴望和欲望,希望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可是,即使如此,也总有超负荷的那一天,也就是放权的时候到了。

而将权力下放给谁,似乎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以文武官员为主的政治朝堂显然存在十分大的隐患,他们更容易在皇帝看不到的地方勾结在一起,结党营私这些都是远在天边的皇帝难以控制的

尤其是在文官和武官都能结成一个利益同盟的时候,对于皇权的威胁似乎就更大了,皇帝即使有心减轻自己在处理政事上的工作压力,也不会将政治权力轻易地交给这些原本身份、地位、官职都具备的上层贵族,那不是给自己找事嘛。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10)

而在以宦官为主的内廷呢,就是全盘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的领土,宦官作为皇帝领土中最下层的奴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皇帝收于眼中,不仅好控制,甚至只要稍微一施压,没有任何权势依托的宦官就是死命一条。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在洪武十年的时候,一个长期跟随在朱元璋身边的年迈的老太监,只是因为在朱元璋批阅公文的时候指出了其中的一处错误,未曾想到朱元璋一下大怒,下旨将其赶出宫门,赐死,顺便提出了宦官不得干政的律令。

自此宦官的权势几乎被皇帝全权剥夺了,可见宦官相比于政治官员来说对于掌权的统治者来说无非就像蝼蚁一样,可以轻易处死。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11)

除此之外,宦官的身家都是清清白白的,这是入宫的首选条件,因而宦官们大都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势力背景,更不要说借此生出篡位和谋朝的野心了。

一是因为他们很难达到这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二是宦官的身份和地位在古时候都是不配登堂入室的,更别说推崇一个宦官做皇帝了,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这一点上皇帝显然更相信宦官而不是权臣。

在宫门里面,宦官的行动时刻受到监视,重要的机密文件和决策权都被皇帝保护的很好,而在宫外,宦官也无法与权臣们勾结,皇帝不能轻易抹杀一个在朝堂上有重要职位和作用的官员,却可以轻易掌控宦官的生死。

所以明智的统治者自然是有意无意的提高宦官的地位,给他们一些表面上的权力,借此更好集权。

明朝时期的南北融合(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关系)(12)

四、结论

从以上的表述中来看,首先朱元璋是一个深爱集权的皇帝,单纯从这一点来讲,他就不可能放任宦官的权力空涨,他做任何事情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得自己的中央集权更加稳固

宦官显然是一个十分有利且好控制的"工具人",既能够帮助自己处理政事,又不会对皇权生出威胁,还能够压制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这样一举三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明朝时为何,内廷与外朝如针尖对麦芒?

明知宦官贻害无穷, 大明皇帝为何偏要依靠太监?主要有三点原因

朱元璋那么怕宦官专权,明朝是怎么一步步沦为太监监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