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不断提高,国学成为了现在的潮流,不少人重新阅读经典,其中《论语》、《道德经》、《周易》这三本古籍是最受欢迎的,但在重新领略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人们也会发出疑问:这三者关系如何?哪部更为经典?

《周易》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笔者认为以上三者都包含中国古老哲学思想,呈现互补的关系,接下来将从中华民族文化理论结构层次上来说明这层关系。

01儒家经典《论语》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易经三本书(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1)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此时周王室日渐衰微,其权威无法再辐射到辽阔的领土上,因而各路诸侯逐渐挣脱周王室的束缚,彼此发生兼并战火。

周王室自承天命的权威性的解体,宣布着那时的人民将不再受到“天”的庇佑,在精神层次方面,人将不再有所依托,人成为了世界的孤儿。

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并伴随着人对世界和人自身的怀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从精神层面上看,是天人关系的崩塌。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以具有人性的“仁”代替神秘的“天”,以道德的“仁”代替神圣的“天”。

道德经论语易经三本书(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2)

“仁”具有这一功能的原因在于:“仁”的建构根植于现实之中,孔子以横纵的孝悌为基础建构“仁学”,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爱,这两者都是自然的爱。

但是如若依据“人同此心”的同情感就可以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效果,从而这种自然的爱就成为了社会的爱,从个人的意识就成为了集体的意识。

毫无疑问《论语》中的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代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天下关怀”思想都和“仁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塑造了中华民族健壮、刚强的民族性格。

02《道德经》的意义及儒道互补

道德经论语易经三本书(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3)

以现世的“仁”代替“天”重构天人关系是孔子救世的道路,与之不同,老子以形而上的“道”代替政治性的“天”重构天人关系,如果说孔子所强调的是对现实的执着与责任感,那么老子所强调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摆脱,追求人的自由。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五音”、“五味”都是现实的诱惑,老子所追求的是去除现实的欲望。

即他所说的“虚静”、“水静则明,何况精神”。只有达到“虚静”人才可以体悟正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经论语易经三本书(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4)

正是此,《道德经》中所表征出来的道家精神与《论语》所表征出来的儒家精神达到互补。杜甫说的“达则兼济天下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儒家与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03《周易》中蕴含儒道精神

道德经论语易经三本书(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5)

《周易》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一个崇尚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时代,却奉《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可以见出,《周易》不仅仅为奉行儒家精神的人追崇,同样被奉行道家精神的人一样追崇。

如果说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征着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那么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君子宽厚和顺性格的强调与道家“上善若水”的精神相通。也就是《周易》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思想源头,是儒家和道家的经典。

道德经论语易经三本书(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6)

试看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由儒释道三者合力的结果,佛家自东汉开始传入中国,然而直到唐朝佛学才开始说汉语,而让其学会说汉语的一大重要的原因是禅宗的出现,然而禅宗不过是披着佛家外衣的道家,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心理结构是儒道互补的结果。

因而若问《道德经》、《论语》、《周易》哪一个更为经典,其回答只能是缺一不可,无论缺了哪一本书,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将不再完整,那么一位中国人将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中国人了,至少在精神层面上,他将无法与人相通。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