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病例#“大夫,我这中药咋熬啊”?
“大夫,这药有点贵,我能不能多加点水熬啊”?
但是有些大夫回答的熬药方法一定对吗?
中药多熬点喝,疗效真的会提高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大家先看一则病案
患者李某数月前自觉食管部位有烧灼感,同时伴有烧心泛酸的症状,嘴里面疼,对着镜子,能看到口腔里面有好几个溃疡,去诊所拿了点小药,吃吃也没见效,于是就去医院检查,医生通过胃镜检查后发现食管里也有溃疡,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当地医生给他开了药,刚开始吃有效,但没多久症状又复发了,烧心泛酸也没见减轻,病就这样拖了半年多,患者说自己非常痛苦,经人介绍,来到李素领教授的门诊。
通过详细的问诊,李素领教授发现患者大便虽然正常,但是只要吃凉的就容易拉肚子,并且手脚心容易出汗,再看舌象,“舌尖红苔黄稍腻”。
“用什么方”,老师看向我
患者食管部位有灼烧感、烧心泛酸、口腔有溃疡、手脚心易出汗,是热,吃凉的又容易拉肚子,是寒,舌尖红,舌苔稍黄腻,是湿热的征象,既有寒有热还兼有湿热,似是无从下手,用温阳药可能会加重溃疡,过用凉药又会损伤脾胃。
如果你对《伤寒论》比较熟悉
可能立马会想到泻心汤类方,此类方正是为中焦寒热错杂而设。
但到底选哪个仍需斟酌,
我一开始选用了半夏泻心汤
李老师向我强调:
半夏泻心汤也对,但是甘草泻心汤更好,两方均可以平调寒热、化湿清热、调畅中焦气机,但甘草泻心汤由半夏泻心汤增甘草而得,增强了补虚的力量,反复口腔溃疡有虚的成分在,补虚就可以促进溃疡修复
另外一些医生见口腔溃疡就认为是热证,妄投寒凉药物,溃疡当时可能会痊愈,但是药物损伤患者脾阳,脾阳一虚,虚火更易上攻,从而形成寒热错杂之症,患者溃疡更加缠绵难愈。
故首诊用方选药:生甘草、炙甘草、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党参、刀豆、穿心莲、大贝、乌贼骨、三七粉、白及茯苓陈皮、炒白术、白叩仁、鸡内金、炒麦芽、吴茱萸。7剂,水煎服
李老师在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时,喜用生炙各半,生甘草解毒、炙甘草补虚,符合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机,穿心莲清热解毒,也是李老师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药物。
患者再来复诊时,自诉刚吃药时感觉不错,但是没几天症状又犯了,嘴角还起了火疖子,小便次数也多了,半夜容易醒,时有心慌,但是食管烧灼感、泛酸烧心的症状有减轻,再看舌头“舌尖烂,有红色点刺,舌苔稍黄”。
针对口腔溃疡这一病症,首诊似是没有取得预期疗效
李教授守原方减干姜,加桂枝,7剂,水煎服。
三诊来时,患者大喜,自诉口腔溃疡大为好转,其余症状也明显减轻
原来患者第二次就诊后,回家按照李素领教授的煎药方法,先煎一遍,倒出药汁,再加水煎,把第二次煎好的药汁与第一次的混在一起后,再小火慢炖15分钟后才服用,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这不正是《伤寒论》中所记载甘草泻心汤的去滓重煎法么,看来中医不单单是辨证要准确,更是要根据不同药物、不同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熬药方法,才能把疗效发挥到最大。
释疑
什么是去滓重煎?
李素领教授:去滓重煎是《伤寒论》中特殊的一种煎药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这是甘草泻心汤的熬药方法,就是把药煮好后,把药渣去掉,把药汁再煎、煎到三升,还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也都需要去滓重煎。
(《伤寒论》中将药与水同烧称为煮,去药渣后单烧称为煎。)
在《伤寒论》中,还有多种熬药方法,譬如麻黄汤中,麻黄先煮,去沫,茵陈蒿汤中,茵陈先煮,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后下,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渍服等等,绝非“每日一剂,水煎服”可一以概之。
为什么去滓重煎后,疗效大增?
李素领教授:甘草泻心汤在《方剂书》中是和解剂,清代医家程钟龄认为“寒温并用谓之和”,大家看甘草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辛温、黄连黄芩苦寒、均为驱邪之药,人参甘草大枣扶正,它将辛热药和苦寒药完全相反的药用到一块,把驱邪药和扶正药用到一块,看似格格不入
但仲景先师是如何让它们产生协同作用呢?
那就是煎的时间长一点,并且还要去滓重煎,使药力更加的醇和,也就是和合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让这些脾气秉性不一样的药物多亲近亲近,就会齐心协力干一件事)
另外我觉得去滓重煎还有另一层意义,患者有消化系统的疾病,本身胃就比较难受,药量不易太大,去滓重煎可以使药物浓缩,以少量药物扶助正气,驱邪外出。
医生是个细致的功夫活,辨证要准,用药要如春风化雨般解决患者痛苦,是每个大夫都要思考的,这则病案的熬药方法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