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互联网时代,资源和资讯泛滥,每天我们被这些资讯侵袭着,主动或者被动接受着来自手机端,电脑网页端的信息骚扰着,习惯成自然,大家逐渐接受被骚扰的过程,并享受被骚扰的过程,寄托这些信息资源给能给自己带来职业生涯的“高潮”。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1)

某平台吸粉宣传海报 做了特殊处理

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

剪辑(又称剪接)是在电影、录像带、电视节目等,对视讯、音讯做剪辑编辑的工作。储存媒体有光学底片、磁性的录影机等。

两个镜头之间剪辑,有以下几种手法:

延伸阅读

金奖剪接师陈博文:「好的剪接师,要对音乐有敏锐感!」

要做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料理,不仅仅是把食物丢到锅子炒这麽简单,食材的选用、切得平不平均、入锅的顺序、调味的比例、烹调的时间…每个细节都会决定这道菜好吃的程度。其实剪接也是一样的,要如何重新拼接故事线,将数百小时的素材剪成一部叙事流畅的作品,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剪接师的功力。甚至,剪接可以救一部片这个说法,也绝不是玩笑话。

有杨德昌御用剪接师之称,曾获得金马奖最佳台湾电影工作者的陈博文,剪过的电影已超过 150 部以上了,包括大家最耳熟能详的经典,像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独立时代》等片。对他来说,一个顶尖的剪接师必须具备跟导演一样的电影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拿到的素材有问题,也必须能够透过重新组合镜位、调整戏剧结构等不同的作法来活化素材。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2)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3)

其中,音乐和声音的空间拿捏、节奏感的掌握也是剪接的一大课题。配乐掌握了影像氛围和情绪,而音效则是完整了全片的声音场景,让观众更融入影像。那麽,剪接师在中间又扮演什麽角色呢?只要把片子剪完直接传给配乐、录音室就可以了吗?来看看资深剪接师陈博文怎麽说。

从剪接师角度,去思考声音与影像的关联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4)

配乐的功用是为了掌握影像的气氛,什麽时候提起情绪,绝非不是纯粹的「背景音乐」。声音的大小声、频率、主旋律从哪个点出来才能提起情绪、在哪个音乐点上升字幕,音乐还是有其目的在。

陈博文告诉我们,如何掌握情绪跟音乐的关係很重要,如果剪接师没有音乐的修养,可能在剪接时就丧失音乐的条件,作曲家会很难下音乐,所以绝不是剪完把影片给作曲家发挥就好。在剪接的过程中,哪些段落、哪些情绪要预留空间给配乐跟音效,都是要先思考的。

「导演拍一镜头长五分钟,你可以用两秒钟、五秒钟、十秒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都有可能,你凭什麽样的感觉去取决长短?如果用两秒,可能可以让人家看到这东西。用十秒,可以看清楚一点到底是什麽状态,但还是没有包括气氛和情绪在裡面。如果你觉得这镜头应该加一点环境声音,譬如风吹、车流声,也许镜头用个十秒钟、二十秒钟观众看了觉得满舒服的,而且有些感觉。当你放个四十秒钟,用那些环境声音去处理的时候,可能有时候就撑不住了。如果你觉得这边是需要有音乐的,可能就会把镜头长度拉长,这时候在剪接阶段就要做调整。 」

尤其是纪录片,因为纪录片有许多访问跟对话,对观众来说,如果全片都不断在塞资讯给你而没有留白,一定会疲乏。所以适度的留白除了能够让观众稍稍喘息、呼吸外,有时候也能延续影像的情绪。至于要设计哪些留白的空间,这就是剪接师的专业了。

因为如此,即使影片段落没有音乐,整体镜头的转接、镜头的长短,但整个影片的流动性和韵律感还是有的,如果剪接师本身有具备这样的修养,在剪接时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这样的特质,就会让整个的电影感很顺畅。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5)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6)

「好的剪接师,要对音乐有敏锐感!

从类比时代一路走来,陈博文认为传统的剪接因为是非同步录音,很难掌握到音乐元素,只能从嘴形、场记表去对照,但现在有同步录音,剪接起来会更精准,也因为限制更少,就能做更好的发挥。比如说一个敲打钟声的画面,因为钟本身就有时间的意涵,所以若要表达时间流逝,钟声就要让它停留比较久,所以在影像上,就会留了空间让声音去延续。一般他会先跟导演沟通,取得共识后,导演会再跟录音室沟通,做后续的声音处理。所以做剪接不只是让画面连贯,为了片子的完整性,一定要懂音乐、美术、摄影、编剧等,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剪接架构。

对剪接来说,有音乐修养很重要,在剪片时,潜意识就会有音乐节奏的感觉。掌握影像的音乐节奏对剪接师来说也是一道课题,尤其有一些影像本身就带着节奏,像是舞蹈、体操等等,即使画面拍得很顺畅,但如果节奏不对,配乐也很难处理。所以剪接师就必须照着音乐的节奏去剪,要去算拍子,让音乐跟画面符合。像是其中有个舞蹈练习片段,画面中的人唸着「1.2.3.4 5.6.7.8….」中间由于穿插了其他动作,打乱了整段的节奏,所以这部分必须透过剪接去调整。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7)

最后是声音的连接性,陈博文认为这是剪接师在思考影像声音时,很重要的一环。使用声音来转场时,会比下一场影像要早进入画面,为了衔接下一个画面,可以将对白融合在声音中,来製造声音出场的时机。当两段场景要作串接时,为了要製造后者进场的机会,好好的运用手边素材来设计转折是很重要的。

如何把导演想法透过剪接传达出来

「我常跟我的学生讲,剪接师必备的条件甚至要超越导演,你如果没有比导演更好的能力,起码要跟导演同等能力,如果没具备这样的条件,你要怎麽帮导演?因为你要给导演提供好的意见。」

过去在拍摄现场待过的陈博文,对于电影的分镜、镜头的运用是很有概念的。「在剪接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构想是导演没有想到的,我会建议导演补拍,花很短的时间、在很经济的状况下补几个镜头,让整个戏更加精采,我觉得这是优秀的剪接师要做到的。」甚至,他喜欢在拍摄前就参与剧本的讨论,他认为这样可以免掉将来对剧情结构做大幅度的调整,这样的讨论也有助于了解导演的想法,等拍摄完成后,剪接起来会更有方向性。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8)

剪辑师设计师的苦(剪辑师的大脑跟其他人有什么分别)(9)

每个人生活经验不同,对声音的反应、领悟、解释不同,所以必须透过沟通去了解导演想要表达什麽感觉。像是在《雾鹿高八度》这部片中,王俊雄导演在拍摄现场录了布农族的八部合音,在拍摄阶段,导演被现场的声音震撼,所以把整段全部拍下来,时间很长。陈博文在拿到素材后,就询问导演:「这段想要表达什麽?这声音对你的感受是什麽?」导演告诉他「我觉得这好像是大自然的呼唤,从深山传出来的呼唤声,是很令人震撼的。」因为当时没提到要用这些影像去传递这声音的感觉,所以没特别拍好,所以陈博文就从导演的拍摄素材找画面放进去,营造导演要的感觉,其中画面有一隻老鹰在飞,这是摄影师在现场觉得很美随意拍下来的,只有 2 秒,无法传达这个声音的感觉,为了搭衬这个声音,所以画面就放慢四倍。

声音有很大的想像空间,从上面的例子来说,「布农族的八部合音」给人的感觉就各自迥异,有人觉得传统神秘、有人觉得像是死亡的召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传递导演的想法,一定要透过剪接把气氛营造出来。同样的声音,换了不同的画面,就完全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说画面从山林改成落叶、动物的尸体,或是乾裂的河床,这声音又是另一种想像,像是死亡的象徵。

顶尖剪接师的价值所在

「对剪接来说,没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90%以上是做得到的。如果演员演不好、摄影师没拍好的地方、故事不好,都必须透过剪接去修改,所以能力不能比导演差,不然剪接技巧大家都一样,人家为什麽要找你?你要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你才能在这行业生存。」陈博文说。

不论是机器、演员表现不如预期,或是在拍摄时因各种意外所导致的瑕疵,将这些影像素材处理好是剪辑师必须面对的挑战。不管是重新组合镜位、调整戏剧结构,或做些特效,让电影的整体情绪、气氛能够充份展现,都是剪接师的专业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