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1)

盒子说电影,每周三盒子君都会为大家带来精彩的电影解析,喜欢的话请点一下关注呦!

近两年,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关注“校园暴力”事件。其实校园暴力一直都存在,只是在互联网不发达时期,大众不能亲眼所见事实真相,以至于忽视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逐渐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于是,《少年的你》应时而生。

在《少年的你》之前,有一部根据郭敬明小说改编的《悲伤逆流成河》,被称为是内地第一部反映校园暴力的电影。李成儒在《演员请就位》里批评这部作品的内容,引来郭敬明和大批网友的群嘲。郭敬明甚至说:“你可以不喜欢,但请允许它存在。”

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2)

为了让《悲伤逆流成河》更贴近“校园暴力”这个词,导演对原著进行了大幅的删改。首先要做的就是“受害者无罪”。易遥与她妈妈在原著里的行为和职业并不光彩,为了打造一个完美受害者,以便无所忌惮的批判早已被认定的批判,导演与小四将二人洗白,使得易遥与妈妈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被诟病的污点,所以被排挤、被欺负时才显得更弱势。

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3)

影片大段篇幅依然讲的是那些青春期少年少女们爱来爱去的小忧伤,与郭敬明的过往作品雷同。从主角们的一些台词就能看得出,比如“我也想像别的女孩一样,用的卫生巾都是带香味的”、“你对我越好,你的感情就越廉价”之类的话,粉丝会将这些奉为经典,盒子君看时却在思考,电影是否有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借李成儒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总结:“不应该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

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4)

相比之下,《少年的你》就好很多。我们暂且不提网络上吵翻天的“融梗门”。

电影里先提出了一个“少数派受迫害”的概念。什么是少数派?班级里所有人都打闹,只有你自己老实学习,你就会被同学视为异类并说你爱显摆,哪怕学习本就是学生应做的事情。

有人坠楼,大家都忙着拍照发微信,陈念为她盖上衣服,陈念就成为了少数派,哪怕她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想给对方一个体面。但还是因为盖衣服,成为了下一个被欺负的人;

有人遭受欺凌,大家假装路人什么都没看见,只有陈念选择报警。哪怕她谁都不认识,只觉得报警是正确的行为,但还是因此事遭到疯狂报复。

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5)

没有狗血的四角恋,你也不是谁的情敌,只是因为你做了从小到大世界告诉你是对的事情,结果就遭到了排挤与欺凌,这才是真的恐怖。

袖手旁观的人平安无事,制止恶行却食下恶果;被人伤害时无法得到保护,试图反抗却被全世界针芒相对。当一个不成熟的心理面对着眼前的黑白颠倒,可想而知他们的心里有多绝望。

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6)

看完电影,尤其网络上都在刷“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句话的时候,盒子君的心中依然是灰色的。小北保护了什么?陈念又保护了什么?一个魏莱死了,会有后继者觉得这种行为“很酷”而跟上;小北和陈念面临着牢狱之灾,出来后一无所有,他们曾展望过的考学成家立业,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幻想。

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7)

说了这么多,盒子君想问上过学或者正在上学的人,校园暴力,究竟是什么?

百度的解释很讨巧: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或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盒子君认为,校园暴力最严重的问题,是社会及成人观念对青少年世界的入侵。电影里虽然讲了魏莱的家庭影响了警方和校方,却没有阐述这就是社会的黑暗面,掌握在一些成年人手中的权利间接成为了校园暴力无法解决的屏障,让原本应该被保护的青少年遭受了来自社会层面的侵害,这才是校园暴力所展现的最大的悲哀与无奈。

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8)

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的观后感(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谁更好)(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