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 ,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故事传说:作诗悯农

唐朝时候,湖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

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

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第3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李绅书法《龙宫寺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5)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6)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7)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9)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5)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6)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7)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9)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的作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