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士族

晋安帝义熙三年(407),他在祭程式妹文中写道:“慈妣早逝,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第一次读到时候,感觉陶渊明童年一定很凄惨,8岁丧父,12岁丧母,这么大孩子今后人生该何去何从呢。

后来自己细细考究才得知,渊明8岁的确丧父,12岁所丧之母,是其父亲妾室,为其庶母,同父异母妹之生母。渊明生母乃孟氏,晋代名士孟嘉第四女。

渊明从小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20岁以前生活还是挺快乐美好的。相比寒门子弟,渊明毕竟是名门望族之后。陶氏门阀荣耀始自渊明曾祖父陶侃也。陶侃出身南方寒门,早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其母湛夫人以纺纱织布供陶侃读书交友。陶侃自幼勤敏好学,年长方为浔阳县一县吏,主管渔梁。后因母贤得以保举,升任督邮兼枞阳县令。后得镇南大将军、荆州都督刘弘赏识调到手下任职长史,因军功升为江夏太守。

后八王之乱爆发,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因陶侃身先士卒、勇冠全军、战功卓著,得升扬武将军,武昌太守。自此陶侃仕途进入高光时刻,后投靠琅琊王司马睿,平乱有功被授荆州刺史,由此奠定了陶侃东晋集团的军事领导地位。后王墩叛乱之后,陶侃得以都督四州军事。咸和二年(327),苏峻、祖约之战爆发,后被陶侃平定,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五年(330),平定江州叛乱,兼领江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咸和九年(334),辞官归隐,不久离世,年七十六岁,获赠大司马,谥号“恒”。唐德宗时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是亦位列七十二将。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1)

渊明曾祖父陶侃一生,军功卓著,得封郡公得以世袭。这样一个征战南北,戎马半生的人,不光打仗做官那么优秀,置办家业,享受生活也不得不让人羡慕。陶侃在荆州之时开始追求享乐,家中搜罗许多奇珍异宝,家童多到一千多人。他的小老婆是一房又一房的娶,传说有几十人,一共给他生下十七个儿子,还有十几个女儿。

渊明祖父陶茂为陶侃第七子,管至太守。这是陶侃儿子中官位算最低的了。但是好在陶侃家大业大,声名显赫,即使分到渊明祖父这支家财田地房屋也有不少。后来到了渊明父亲陶逸这,真的可以用家道中落来形容。好在陶氏虽说不是名门望族了,但在当地还是属于大族的。在当时朝廷取仕政策下,陶逸还是可以做个小官的。但是陶逸不喜欢做官,身体似乎也不是很好,渊明八岁时候就过世了。渊明父亲过世后,家中尚有母亲、庶母、幼妹。从渊明父亲娶妾看,此时家里日子还是不错的。祖父虽然是个太守,但父亲从祖父那分得个良田十余亩,房屋八九间,应该还是没问题的,此时日子不说富足,温饱还是没问题的。

在那个看中出身,以世族门阀取仕的年代,以至于渊明不得不提及曾经声名显赫的曾祖陶侃。至于自己不喜欢做官早早过世,官至很小的父亲却很少提及。至于祖父那个太守,跟曾祖面比起来那就像萤虫同日月争光辉。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2)

泥腿少年郎

渊明八岁丧父之后,家中温饱尚可满足,但缺少父亲的经济收入,再让渊明读书就显得有些吃力了。毕竟那个年代教育资源的匮乏,读书变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好在渊明有个善良又有学识的外祖父。外祖父念渊明尚幼又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又刚过世又无人教导,便送给渊明一套儒家经书。农闲之时渊明又时常和母亲一起去祖父家看书,时常聆听祖父的教导。无论是祖父的教导还是祖父家浩如烟海的书籍都为陶渊明后来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时的渊明并不是可以一直悠闲的读书或者玩乐的。父亲过世后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回到陶家所在的村庄居住。他家的房舍庭院取名为“园田居”,没有父亲官职的加持,渊明家并没有多余的地用来出租给人耕种。所以他们不得不住在“园田居”,亲自耕种,农忙时还要请“门生”帮忙耕种。“门生”是原先租种陶家田地的“佃客”,后来赎免了身份,有了自己的地,不再交租了,但是农忙时还有义务帮陶家干活,孩子小时候也要给陶家当童仆的。

渊明忙时在田里劳作与农民无异,耕作之余便读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渊明小时候不太爱和人聚居在一起,喜欢一个人默默看书。除了读书之外,他还喜欢音乐,“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或许是耕作之余放松的方式吧。他对音乐和读书的热爱常常到了忘记吃饭的地步,“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身为士族子弟,渊明从没有忘记曾祖父的荣耀,除了田间劳作、读书、练琴外,渊明每日闻鸡起舞,练习武功强身健体。

转眼渊明已经到弱冠之年,又是一年春天,渊明和几个门生正在田里插秧。中午时分又到了吃饭的点,一位老农过来喊到:东家,该吃饭了。渊明直起身,用衣袖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说到:“大家都回吧,吃完饭就先歇了,等日头偏西不那么热我再叫大家。这几日抓紧把苗插完,别错过了好节气。”说罢,渊明带着小腿上没有洗干净的湿泥,沿着小路径直朝家走去。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3)

渊明刚到家门口就听见叔父陶夔在和母亲议论上了。渊明心中怕叔父数落他,就靠着门框呆立着,静静听他们说些什么。母亲估摸着时辰正犯嘀咕,抬头望向门外,此时腿上带着泥巴的渊明悠然自得地靠在门框上呢。母亲便向渊明招招手,“回来了啊,快进屋,你叔父来了。”渊明不情愿的拖着泥泞的小腿进了屋呆立在母亲身侧,慵懒的哼了声“叔”。叔叔忘了一眼渊明对他说道“又换皇帝,这事你知道么渊明。”渊明“啊、、、、、、”了一声。心里面嘀咕着:打我记事起皇帝换了三四茬了,皇帝可真不经活。渊明刚想说什么,叔父又突突说了一大串,大多都是皇帝家的事情。渊明母子也不打断他。

只当母亲说道“我们家也没人在朝当官,只要不打仗,谁当皇帝都不管我们的事。倒是渊明的前途要考虑下了。”这时候叔父才把话题转移到渊明身上“这孩子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母亲随即应道:“是啊,该娶媳妇了,他妹妹去年就嫁到程家了。”刚说完母亲又唉声道:“他叔取媳妇这事好办。可我们陶家自祖父到他父亲三代为官,总不能让渊明做个泥腿子,老死田园吧。”叔父附和道:“是啊,渊明你是该出去游学闯荡一番,将来弄个一官半职的,实在不行还有叔父呢。”(陶夔为恒温参军,生活还算富裕,总希望给陶渊明找个官做做,好不辜负哥哥的嘱托。)

“我就在家呆着挺好,忙时干活,闲时读书,还可以照顾母亲。”渊明小声说道。陶夔气愤的说道:“你读书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做官?你现在该出去见见世面,结交下士族朋友,找点做官的门路。”渊明半天憋了一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母亲语重心长说道:“你已经长大了,是该为自己求取功名,我的身体你不用担心,家中农活忙不过来的时候,多请几个门生就是了,听你叔父的放心去闯荡吧。”叔父更加气愤了:“你不谋个一官半职,就你家里种这几亩薄田,将来你娶妻生子能养活一家老小么?要是遇上灾荒能吃饱么?要是再打仗没了收成。要是没俸禄拿,还不得饿死?”在叔父和母亲的联合劝说下,渊明不得不放弃他热爱的田园生活,带上母亲给准备的盘缠踏上求仕的征程。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4)

坎坷求职路

(一)游学求仕

时年二十岁的渊明离开了故乡,开始了游学求仕之路。先是来到京城建康,奈何没落士族,人微言轻,加之京城消费水平高,所求无果,不久后就离开了京城。离开建康后,他又接连游历会稽郡,吴郡等地。历经三年,二十三岁的渊明把钱花完了,不得不结束游学求仕生涯,终于可以回到田园居种地了。

二十四岁那年渊明做了《闲情赋》,描写对貌美女子的爱恋之情,“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致于高云。”。渊明二十五岁那年,在母亲和渊明辛勤耕耘几年后,家中小有余财,渊明得以成家,移居浔阳县城。农村生活好好的为什么移居县城呢,考虑到渊明已经成家,农村的收入水平恐怕不足以养活一家老小。所以不得不到县城找份工作,好在叔父的照拂下,渊明找到一份教书的工作,得益于叔父的面子,士族子弟对渊明少有刁难。城里教书的几年,不但有收入贴补家用,也结识了不少官员,才能声名逐渐被人熟知。这为以后正式步入仕途打下了基础。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5)

(二)宦海浮沉,五次为官,五次归隐。

晋武帝太元五年,29岁的渊明教了几年书之后,人生仕途终于见到了曙光,被征召为江州祭酒,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渊明认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来了。但祭酒没有实权且事情繁琐,不久渊明就大失所望。《宋书》中这样记载“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渊明的职场首秀就那么草草结束了,可日子还要继续,渊明又回来继续教书种地。

渊明在家闲居五年多,到了35岁时,又出来做了恒玄的幕僚,这是他的第二次出仕。渊明在外的日子,苦于行役,思念家人,时常想和家人团聚。他在诗中这样写道:“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待温颜,可喜见友于。”整日行役苦不堪言,自身又无尺寸之功,渊明厌倦了官场的奔波。他在诗中这样写道:“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读书墩夙愿,园林无世情。”此时的渊明已经表现出了归隐之志,他更倾向于读书自适,闲静雅适的田园生活。后代表恒玄出使京城,在京第二年母亲病逝,后辞官回家守孝。

404年,守孝期满,不惑之年的渊明对政治抱负难以忘怀。第三次出仕给刘裕当参军,本想着跟着,打着讨伐旗号的刘裕建立一番功业(刘裕所讨伐的就是他上个东家恒玄!)。然而仅仅一年,渊明就离开了刘裕,不知是刘裕将他推开,还是他自己离开的。十六年后刘裕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推翻东晋建立了宋朝(南朝宋)。

离开刘裕后,渊明跟了刘裕的手下刘敬宣,做了建威参军。可好景不长,刘敬宣受到刘裕猜忌心里不快,主动请辞。这样陶渊明也选择顺理成章离开了。第四次仕途就这样草草收场。

从刘敬宣那请辞后,陶渊明以彭城离家近,又有官田可以酿酒为由,就去当了彭泽令,自此开启第五次仕途之路。关于彭城当官的日子《宋书》中这样写到:“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彭城为官是渊明一生时间最短暂,但也是最硬气的,仅仅80多天就潇洒辞职而去。不得不慨叹下,家里有田就是任性啊,“区区五斗米也想让我低头,谁也不能阻止我种田的步伐!”渊明得归,做《归去来兮辞》,文中云:“引壶觞而自酌,盼庭柯以怡颜。倚南窗而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潇洒风流,一时无两。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6)

归隐创作忙

归隐之后渊明享受生活的同时醉心创作,写下归园田居,饮酒等著名诗篇。

渊明归隐第二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田园的清静,与农人淳朴的交往,躬耕的充实,花鸟虫鱼的自然之美,让渊明彻底释放天性,在田园中渊明的才华得以大放异彩。渊明这样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渊明对世俗和官场的厌恶展现的淋漓尽致,归田的愉悦和乡居的乐趣才是其所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记录田园生活的日常,渊明对田园如此热爱。

渊明,农闲之时偶得名酒常畅饮之,大醉时往往喜欢写诗自娱,写多了便整理成饮酒20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间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潇洒豁达,这种美好生活想必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吧。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7)

潇洒如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晚年却有常向人借粮的遭遇。渊明生有五子加之媳孙,家里人口众多,地里收成常常不够吃的,所以经常有借粮的时候。他把自己一次借粮的情景写成了诗《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关于这首诗其实有这样一个故事,“家里又要揭不开锅了”,说着媳妇把空袋子给渊明,“老头子快去借点米来,不然中午又要饿肚子。”渊明拿着米袋带着孙儿寅儿,出了门,漫无目的的走着。心里盘算着:这都借了两回没还了,实在没脸再借了。走着走着,不自觉又到老李家门口了,渊明赶紧把空袋子藏在袖子里。进了老李屋和老李漫无目的的闲聊。寅儿实在看不下去,一次次拉着爷爷袖子提醒他。

老李看了看渊明袖子,笑了笑开腔道:“老陶啊家里又断顿了吧。”说着把家里的米拿过来分给了渊明一半。朗声说道:“大家都是邻居,不要跟我客气,再说你家人口多地里粮食不够吃。”渊明连连道谢说到:“老李等我儿子从县城买来粮食就还你啊。”渊明刚要起身,老李拉住他,赶忙拿出珍藏的好酒,喊渊明共饮。渊明交代孙儿把米先带回去,自己晚会儿回去。渊明感念老李恩情,喝完酒回到家写了这首诗,恨自己没有韩信的才能来报答老李,也只有牢记恩情死后再报答吧!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8)

渊明不仅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擅长写散文,留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桃花源记》对于田园生活的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人们对于田园生活最美好的向往。

《五柳先生传》描写了渊明的情操和对读书的喜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4岁隐居山林种田(不爱做官偏爱种地)(9)

渊明或许是个官场的失败者,生活中的贫困者,时代的另类者。但他不是单纯对生活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从小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最淳朴的田园之情。他是纯粹的,他是洒脱的,他是寂静的;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父亲,但一点不影响他对这方天地的真诚热爱,也不影响这方土地滋养出的才情。留给我们最美好的记忆依然是南山下的那个采菊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