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1、总体概况

普立彝语为普鲁着,含义为彝族普鲁家的住处,汉语记为普立,行政区划以普立为名,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云贵两省交界处,国土面积170.2平方公里,全乡辖13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174个自然村,汉、彝、回、苗、白、布依等六个民族杂居,目前,全乡人口11781户45944人,耕地27600亩,人均耕地0.7亩,全境略似扇形,东南沿清水河,北及东北沿尼珠河(可渡河下游),与贵州省水城县坪寨、都格、鸡场三乡镇接壤,边界线长71公里,西面、南面分别与文兴乡、宝山镇毗邻。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盛产生姜、花生、柑橘、红薯等。全乡森林覆盖面积14万亩,覆盖率60%,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群近300只,分布在簸火、官寨、更底等村委会一带。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

2、行政区划

全乡辖普立、阿基卡、老厂、簸火、攀枝戛、官寨、格学、更底、迤兴、鹤谷、腊龙、戈特、卡乌等13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174个自然村。

3、地质地貌

境内最高海拔(西面的涧水海梁子)2715.9米,最低海拔亦为宣威市最低海拔(腊龙村岔河)920米,海拔差近180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境山高谷深,立体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高原风貌和峡谷风光水乳交融。

4、气候条件

普立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降雨900——11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90%,年平均日照1400——1700小时,无霜期270——300天。

5、交通条件

境内两条跨省公路:普响公路(普立至响水电站)、普坪公路(普立至贵州省水城县坪寨乡)纵贯全境,分别串联13个村委会。随着国道主干道杭瑞高速(G56)入滇首段普宣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普立已成为宣威乃至云南省面向黔渝开放的前沿阵地,交通区位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2)

6、经济发展情况

境内矿产资源匮乏,无大型工矿企业,农民收入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截止2015年年底,全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8亿元,同比增11%;固定资产投资2.43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429万元,同比增32%;完成招商引资90万元,大春作物播种面积3.6万亩,小春作物播种面积3000亩,年人均有粮388.5公斤,同比增长1.6%;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同比增13%;人口自然增长率6‰。

三、旅游资源

全乡生态优良,山川壮美,自然人文景观、景点星罗棋布,目前发现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有普立雾海、尼珠河大峡谷、官寨沟大峡谷、普立大峡谷、四大天然睡佛、簸火千亩梯田、涧水海万亩草山、攀枝嘎农业学大寨遗址、世外桃源尼珠河村、普立石林、官寨、簸火溶洞以及尼珠河大桥、普立大桥等自然和人文风光十余处,旅游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均处于未开发状态,当前,普立乡抢抓各级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已荣获“云南十大特色旅游新地标”和“云南,一生要去的十个地方”荣誉称号,并努力把普立打造成为滇东北著名的旅游景区。

(一)尼珠河大峡谷

尼珠河大峡谷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与贵州省水城县坪寨乡、都格镇交界处(尼珠河在上游叫可渡河,名为可渡,当地也称泥猪河),上至木通河大桥,下至腊龙岔河,是北盘江上的一条支流,峡谷相对高差在300至700米,一般宽15至400米,长约30公里。大峡谷山势巍峨,河谷幽深,崇山峻岭,依岸对列,峰林怒拔,千岩竞秀,云腾雾绕,水流湍急,是探险的天堂,是观光的胜地。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生存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金雕,幽深秀丽的官寨沟、光怪陆离的溶洞、倒挂依壁的老树、色彩斑斓的悬崖峭壁、飞泻百米的雌雄双瀑、千奇百怪的牛肝马肺、异常繁茂的千年菩提、躺满一河的亿万奇石成为尼珠河大峡谷中独有的景观。大峡谷中坐落着尼珠河自然村(海拔1100米),山村在高山断崖的映衬下,显得宁静安然,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村庄依山傍水,橘树成林,老农在田间地头忙碌,村旁靠山脚处有一棵要12个成年人才围得拢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洒下一地荫凉,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这滇东北地区最恢弘、最秀美、最神奇的大峡谷,是徒步探险、生态观光、漂流攀岩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尼珠河以其独特的景致吸引着各地游客。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3)

(二)普立睡佛、睡美人

乐山因睡佛而闻名,磁县陶泉乡因睡美人而驰名,而普立不仅仅有睡佛、睡美人,还有睡仙、睡观音等等。

普立睡佛位于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特大桥的西岸(簸火与戈特两个村委会的交界处)。长2500米,由锅圈崖和马家大山构成。睡佛有着高高的发髻,五官清晰逼真,形象深邃,饱含哲思,双眼微闭,睫毛浓密整齐,鼻梁直挺,嘴唇微张,两唇丰腴,上唇微翘,下颔圆润,面容安详,仿佛置身于天地间,沟通天与地,带着造福百姓的使命安居于此,不慌不忙的神情展现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盛世太平,尽管饱受风吹日晒,也有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游戏云端的雅致,这也许就是佛家慈悲为怀的空灵。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4)

普立睡佛所在地区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达60%,物种丰富,有猕猴、金雕、穿山甲、麂子珍稀动物,也有榕树、七叶树、紫荆、红豆杉等名木古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洞、瀑布群、石潭、壁画等自然奇观,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探险目的地。

(三)簸火梯田

簸火梯田,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簸火村。簸火梯田背靠老厂狮子峰,面临尼珠河大峡谷,与贵州坪寨隔河相望。距普立乡政府所在地24公里,距宣威市81公里,梯田总面积约3000亩。簸火梯田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平均海拨1550米。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0度至60度之间。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23度左右。簸火梯田开垦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依靠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历经数十代人的毕生心力,垦殖了成千上万梯田。并发挥他们巨大的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大小上百条水沟干渠,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渠中流下的溪水被悉数引入田中进行灌溉,这些溪水最终汇聚在一起,便成了雄伟壮观的雌雄双瀑布,以雷霆万钧之势注入尼珠河,簸火梯田是喜欢田园风光,爱好徒步旅游及摄影者的最佳去处。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5)

这里景色秀丽、如诗如画,梯田整齐有序,线条丰富多彩。线条形状以曲线为主,曲线赋于人们一种动态美,尤其是那些长长的曲线和波浪线,使人联想到这些梯田好像是天上飘落的彩带。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簸火梯田奇特的自然景观。日出时,红霞满天、云雾滚动、婆娑竹影,身临其境如入世外桃源;满坡的梯田,波光粼粼,金灿灿、亮闪闪,好似一架架直上云霄的天梯,一派美不胜收的壮丽画卷;日落时,山村、树林、牧童披着金色的纱巾,千山万壑,如诗如画,让人赞不绝口,梯田一年四季景观各异:春来,油菜花开,如厚厚金毯铺满山;夏至佳禾吐翠,似层层绿浪排苍穹;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白雪皑皑,若环环白玉砌云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四)尼珠河大桥

尼珠河大桥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腊龙村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都格乡交界的尼珠河大峡谷上,尼珠河大桥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斜拉桥,同时也是杭瑞高速的控制性工程。该桥全长1341.4米,主跨720米,建成后尼珠河大桥以564米(1850英尺,相当于200层楼的高度)的垂高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的世界第一高桥,同时还以720米的主跨成为世界上主跨最长的连续钢桁梁斜拉桥,同类桥梁跨度上的世界第一。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6)

尼珠河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在结构型式、跨度、构造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许多工程指标刷新了世界记录。大桥建设工艺融入了拱桥、悬索桥、斜拉桥、连续梁桥等桥型的特点。钢管拱管内首次使用C80混凝土顶升技术为国内首创。大桥建成后,将实现“五大突破”:即钢筋混凝土拱桥最大跨径、高速铁路桥最大跨度、大跨度桥梁无砟轨道铺设技术、大跨度混凝土拱桥工法和大跨度桥梁刚度控制。

(五)普立大桥

普立大桥是G56杭瑞高速云南境内首段三座特大桥之一,横跨普立大峡谷,是普宣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设计车速80km/h,设置双向四车道,无人行道,仅设检修道。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7)

普立大桥是主桥设计为单跨628m(全长1040米)的钢箱梁悬索桥,主体结构包括锚碇、索塔、缆索系统和钢箱梁。普立特大桥由53节长12m,宽28.5米,高3米,重146吨的箱体组成。普立特大桥塔高153.5m,峡谷谷底距主塔顶达653.5米,不仅是世界最高的悬索桥,桥面距谷底500米,它的建成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普立大桥主桥采用单跨流线形单箱单室扁平钢箱梁结构,钢箱梁总长626.7m,全宽28.5m,桥轴线处净高3.0m,顶面设有2%双向横坡。钢箱梁设计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桥面板厚16mm;底板与上斜板厚为10mm,索塔区段底板局部加厚至16mm;桥面板、底板均采用U形肋加劲。钢箱梁每3.0m设一道横隔板,其中非吊点处板厚为10mm,有吊索吊点处板厚为12mm,而在设置支座处及端横隔板等特殊部位,根据受力需要,板厚采用了16mm。全桥共设2对竖向支座、2对横向抗风支座及2对纵向阻尼器。竖向支座、抗风支座及阻尼器沿桥轴线方向分别设置于索塔中横梁上。钢箱梁节段最大吊装重量146t。活载作用下钢箱加劲梁最大上挠为0.883m,最大下挠为1.568m(L/4处),挠跨比小于规定的L/250。百年风作用下,加劲梁最大横向位移0.986m,小于规定的L/150。

普立大桥在2016年底尼珠河大桥和预计2020年塔库金沙江大桥建成前将始终保持世界最高桥的地位。建成后的尼珠河大桥桥面离河谷564m,塔库金沙江大桥桥面离河谷512m。塔库金沙江大桥建成之后普立特大桥高度仍然稳居世界第三。普立特大桥是国内首座采用钢箱加劲梁跨越深谷的山区悬索桥,由于受到地形、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山区悬索桥一般采用钢桁加劲梁的架设方案,目前国内山区有且仅有普立特大桥采用钢箱加劲梁悬索的方案建成通车,因此它是中国山区钢箱加劲梁悬索桥零突破的标志。也中国第一座采用“缆索吊机旋转架梁法”实施钢箱梁节段吊装的悬索桥,是云南第一次(中国第三次)使用火箭抛掷输送先导索建成的桥。

(六)雌雄双瀑

在尼珠河大峡谷北岸,数条溪流汇成三道绝美的瀑布从落差约500米的悬崖上以雷霆万钧之势,注入尼珠河,极为壮观。一条体态丰腴,形如贵妇;一条身段婀娜,似雾似线;一条飞花溅玉,玲珑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透亮,远眺其如白练倒挂,悬空坠落。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8)

三条瀑布在这样的高度倾泻而下,实为一奇观,资料记载,世界上落差第一大的瀑布是安赫尔瀑布,其落差979米,而中国落差最大的瀑布主要有台湾嘉义县蛟龙瀑布单级最大落差约400米,广东增城市白水寨瀑布单级落差230米,河南焦作云台山瀑布单级最高落差290米,湖北通城县黄袍山瀑布单级最大落差221米,浙江乐清市雁荡山瀑布单级最大落差约185米,湘西流沙瀑布165米,而普立的瀑布,其落差据初步测量,约520米,目前是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

(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普立是山的世界、河的故乡,良好的生态保护,使普立成为动植物生长的王国。经林业部门鉴定树龄超过1000年,胸围10.5米,覆盖面积将近2亩的千年菩提、全市最高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血榉、最具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云南紫荆、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树种秤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夫妻树、“救命仙草”—野生石斛、滇藏木兰、古樟、古椴等稀有树种都扎根普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雕、野生猕猴、鼯鼠、岩羊、白腹锦鸡,国家濒危动物麂子,豹猫等等都在普立安家,这不能不说普立是一块福地。

(八)尼珠河下游奇观

在尼珠河下游,一线天、深水潭等等其他峡谷会有的景观似乎因随处可见而让人觉得司空见惯,但因上游水电站截留而惊现人间的奇石谷绝对是旅游界意外的震撼,成千上万吨的巨石成千上万地躺满一河,绵延数公里,而且每块石头都丑到千疮百孔、美得千姿百态,如果说一块精美石头是一颗星星,那么一河的奇石就是一条陨落人间的天河。在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女娲补天的远古蛮荒时代,又让人觉得似乎已经置身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星球,这种时空的错位,带给人得不仅仅是新奇的体验,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9)

(九)溶洞资源

在普立境内,有着大小数十座奇诡、幽邃、凝固而又恢弘壮丽、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地下水晶宫。洞顶的“水晶灯”在手电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洞内幽深莫测、曲折回环,钟乳造型奇特、琳琅满目,宛如一座巨大的水晶宫。其白色透明的碳酸钙结晶组成的奇景形象逼真、色彩纯净,石笋、石柱拔地而起,石幔、石帘倒挂如林,钟乳石星罗棋布,变化万千,有的像苍龙、有的像利剑,有的像狮子,有的像青花,有的像婴儿,有的本身就是一副壁画。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0)

(十)普立石林

普立“石林”位于普立村西南面与宝山镇交界处的群山中,小地名五甲科,大小五六片,面积近百亩。这里野花遍地,环境清幽,山鸟和鸣,一座座灵秀的小山头,相互牵连又相互独立,更为奇特的是在每座小山顶上,密集地分布着形态各异、高低不一的石柱、石门、石屏。每片小石林均有各自的不同的特征,有的宽厚敦实,蹲踞山巅,冷眼看世间;有的疏朗娟秀,玲珑小巧,形态妩媚;还有的笔直挺拔,高大威猛,直刺苍穹……像天庭群仙,像古堡幽城,像远古怪兽……灌木与“石林”相互依存,相互守候,还有一些生命力极强的灌木从石缝中长出,极力向上舒展着枝叶,演绎一出美妙的“木石情缘”。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1)

“石林”均被茂密的灌木丛围裹着,让人感觉密不透风,置身其中,穿石门,绕石柱,仿佛进入一个偌大的迷宫,又仿佛陷入神秘的古代阵法,让你辨不清方位,又感觉进退维谷,处处潜伏“杀机”,倒吸凉气,寸步不敢移,偶有山风掠过灌木丛,穿过石缝,发出阵阵奇异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很多石块上面留有千百年风雨冲蚀风化的痕迹,触摸这些饱经风霜而又异常安详的巨石,仿佛步入时光隧道,会让你对远古的苍凉产生无限遐想,对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产生别样的感受,你也会更加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传统村落

(一)攀枝嘎农业学大寨遗址

攀枝嘎农业学大寨遗址分布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攀枝戛村委会周围山上,总面积约850亩。攀枝嘎农业学大寨始于1969年,攀枝嘎村全体党员群众以农业学大寨的革命精神在贫瘠的土地上搬山、炸石造田地谱写了一段传奇,奏响一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英雄赞歌,前后经过4年艰苦奋斗,全村粮食总产量翻番,经济收入增长83%,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典型。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2)

大寨遗址距宣威城区99.5公里,距普立乡政府所在地29.5公里,国土面积21.17平方公里。遗址由第二招待所、礼堂、大寨地组成。招待所坐南朝北,面阔7间29.4米,进深10.15米,为三层木结构建筑。礼堂坐西朝东,通面阔19.4米,进深11.9米,为单层木结构建筑。南面设有宽约5.8米,高0.71米的半圆形主席台,可容纳观众400余人。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3)

当年,攀枝嘎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怨天不怨地不怨祖宗,像大山一样地巍然,坚定信念;以大山一样的执着,扎实苦干;如大山一样地坚挺,勇于担当;似大山一样的进取,攀高不止。这是山里人骨子里的所传达出来的一种精神,一种大山精神。在这种大山精神下的坚持,攀枝嘎人前后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劈开了11个山头,填平了3条大沟,在海拔1600米到2400米的悬岩陡壁上,凿通一条25华里的盘山公路;在乱石滚滚的大沙河夏,筑起了27道防洪淤沙石坝,垒砌了2350多条石埂,建成1260多亩梯地,搬土、石共60万方,垫土7万多方,建成了“大寨地”,使“山高谷深坡陡,人多地少难耕”的攀枝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粮食总产量翻番,经济收入增长8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后来演绎成红遍全省的“攀枝嘎精神”。从省级领导到一般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仅仅从1973年11月6日到1974年1月14日短短68天时间里,中共宣威县就组织了当时全县20个公社379个大队4565个生产队7353人和部分县直厂矿职工350人到攀枝嘎学习参观。

(二)悬崖上的古彝寨—官寨

管寨村位于普立乡东北部滇黔交界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04°36′-104°39′,北纬26°26′-26°29′之间,国土面积21.6平方公里。西接格学,锰矿遗址清晰可见;北接更底,农耕文化层次分明;南接攀枝嘎、大寨文化遍布山野;东接六盘水,山地生态一望无垠,官寨村委会驻地距普立乡政府31公里,距宣威城区100公里,距六盘水76公里。境内南北最大跨距8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落差较大,尼珠河自然村隶属管寨村委会,是宣威市最低村落,海拔仅1100米。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4)

官寨一词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年,这里曾是彝族土司沐官家的寨子,号称沐官寨,后演变为官寨,沐官家统治官寨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清朝后期移居贵州。官寨自古就是民族杂居村寨,彝汉两族长期和谐共处。时至今日,汉、彝、白、苗等各组群众在此繁衍生息,共同沿袭和创造璀璨辉煌的区域文化,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占大多数,有文人称官寨为悬崖上古风尚存的彝寨,一部官寨史就是一部民族和谐发展史,村中遗留的石沿石阶、残窑碎瓦等沐氏遗迹,可以清楚地表明,兴盛时期的沐官家族,住宅是豪华的,人丁是兴旺的,生活是殷实的,甚而至于是富甲一方的。

明超早期,官寨隶属沾益含管辖的沐恩星,清朝中期隶属宣威州沐恩星五甲,明国2年,宣威州改称宣威县,行政区划实管区保制,官寨隶属安定区定豫保统辖。民国7年,官寨隶属宣威东北区,民国21年,宣威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划分为102个乡,官寨隶属第四区。民国30年,宣威改设扩大乡,官寨隶属鹧鸡乡。1952年宣威全县设14个区,289个乡,官寨隶属宝山区,成为宝山区官寨乡。1958年10月宣威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官寨与普立一道实行公社行政,号称官寨公社。1961年社队规模调整,宣威设13个区,官寨隶属宝山区。1963年1月,普立从宝山分出,独立社区,官寨隶属普立区。1970年撤销曲制公社,官寨称为普立公社官寨大队。1984年年12月宣威实行区乡建制,1987年宣威实行村民自治,官寨改称普立乡村委会并一直沿用至今。

官寨全村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无霜期280天,年日照时间超过2200小时,年平均降水1200毫米。官寨有各种土地3万2千亩,森林覆盖率达60%。整村掩映在青树翠蔓中,用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这里民风纯朴,彝族聚集较多,彝族文化积淀深厚,彝族服饰、风俗、歌曲等亮点纷呈,自成一景。那些青瓦白墙上的牛头、火把、太阳等线条清晰的彩色图案,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原始宗教,它是彝族先民的久远图腾,是彝族先民对光明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这里绝对是探险的天堂,是观光的胜地。

五、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

(一)洞经音乐

普立洞经音乐,是清朝中后期来普立乡缪家村的一位姓徐的艺人传来的,缪家村的中、青年群体凭着对古乐的好奇和喜爱,跟随着徐氏艺人学习了一年, 13名青年学有所成,组成了一个洞经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洞经音乐便在普立乡广为人知。民国末期普立乡的洞经音乐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949年基本停止活动,文革时期,很多演艺精湛的传承人受到迫害,相继过世,很多古老的曲调相继流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求雨祈晴、解厄消灾、镇压妖魔,一些健在的传承人,重新开始组织普立洞经班做会,表章诰文、申奏天庭,恳求神灵广施恩泽、普降吉庆。《混元》、《清静》、《真阳》、《仓胡》、《大鹧鸪》、《礼赞》、《原始》、《真空》、《忏板》、《滚板》、《咒章》、《燃灯调》、《普光调》、《仰起调》、《瑶池会》、《清净调》、《大乘调》、《大吉祥》、《佑圣真武报恩真经》、《文昌大洞仙经》、《大乘调》、《甘州赞》、《倒拖船》、《老柱腔》、《开经赞》、《清可颂》、《小鹧鸪》、《南进宫》、《山坡羊》、《道师令》、《将军令》、《浪淘沙》、《大开门》、《十供养》、《一江风》、《元皇赞》、《满道场》等40余支曲谱被热爱洞经音乐的艺人收集整理并保存下来,在老坛主杨家义的带领下,现坛主缪祥高等人重新整理最终把48支曲谱抄录装订成册。2010年宣威市新农村文艺汇演中,一些优秀的曲牌被搬上舞台,重新倾吐它悦耳的声音。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5)

洞经会组织十分严密,分工非常细致。一般分办会和谈经两班人。做会由“坛主”负责,“坛主”手下设有执事、保管、会计、采办等具体人员,主要负责筹办做会期间所需的吃和用,并管理经坛的灯烛香、斋茶供品及坛经布置。谈经班中奏乐的主持人称为“掌坛师”,“掌坛师”不仅要通经熟乐,洞悉典章文诰,祭礼坛规,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因此“掌坛师”都由威望较高的人担任。“掌坛师”手下又设有“掌礼生”、“跪经生”、“执事”、“纠仪生”等。“掌礼生”掌握祭祀仪程,指控众生,依节发令,负责赞礼。“跪拜生”在神前代替众人跪拜行礼。“纠仪”在做会时查看有无违反坛规的人,对衣冠、言行、礼节、起止等严格按坛规奉行。

普立洞经班弹演的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上九会”(玉皇圣诞)、二月初三“文昌会”(文昌圣诞)、三月初三(真武诞辰)、二月十九“观音会”、六月二十四“关圣会”,八月二十七“孔子会”(孔子圣诞)、冬月十九“太阳会”等,坛场人员必须全部到位。坛场戒律规范,必须身心清净,衣冠整洁,不得喧哗,不准饮酒、不食荤腥等。

普立洞经班演唱《大洞仙经》时,乐队首先以独特的鼓点打出风云雷雨之声,象征神灵降临。乐队须按八卦方位设座,按祭神需要演唱不同的曲调。一部《大洞仙经》需要三天四夜才能演唱完,音乐风格庄重而典雅。乐器有:二胡、笛子、月琴等,响器有:板鼓、堂鼓、木鱼、磬、大小锣、云锣、大小钵、铙钹、响板等。弹唱中有吟有唱,有领唱合唱,曲调固定于所唱内容,旋律变化大,优美动听。

(二)彝族婚丧嫁娶风俗

彝家嫁女儿有打亲风俗。女方家亲戚朋友先准备好打亲的竹竿,待新郎家请来的迎亲队伍到女方家的时候,女方家亲戚朋友拿出竹竿就打迎亲队伍,表示的意思是不打不亲、越打越亲,这时候,迎亲队伍四处躲避,女方家亲戚朋友到处追打,整个婚礼现场热闹非凡。

彝族嫁女儿还有唱酒令的风俗。酒令是彝族娶亲嫁女时演唱的一种礼节性歌曲,也叫酒礼或酒礼歌,亦称唱酒礼。酒令是非常古老的彝族民歌,名称和种类非常复杂,一般在婚礼上或某些特定的场合用彝语演唱,无伴奏,多数伴有舞蹈,载歌载舞,合称酒礼歌舞。宣威民间能够演唱彝族酒令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如今只有普立乡普立村的龙明英、龙林香等少数人还能完整演唱(其中龙明英2005年被命名为宣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彝族的婚礼中,酒令的形式和内容也多有减省。娶亲前一天,新郎要请舅舅为他披红挂彩,并请一名熟知礼俗能言善辩的表兄弟做陪郎,同时邀请两个能歌善舞的歌手和其他助手,组成迎亲队伍。次晨,带上彩礼前往女方家娶亲。女方也要请一帮小姐妹(多数为八个)作为新娘的陪娘和歌手。迎亲队伍进门时,姑娘们便向娶亲人泼水,直到新郎施礼结束,而且水泼得越多越好,表示夫妻恩爱,日子越过越好。有些地方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唱酒令了。当天下午,在女方家屋里铺上草席或垫子,女方歌手手持筛子、簸箕之类,与迎亲歌手对唱,互相问答。主要是问娶亲人从哪里来,翻了几座山,过了几条河,带了什么礼物等。新郎要拿出相应的礼物,并按照姑娘们的要求对答,如果答不上来就要挨姑娘们用手中的筛、簸敲打。男方歌手与姑娘们对歌并风趣地索要嫁妆,并且专要那些毫无准备的东西,以此取乐,双方用锅烟子抹花脸,玩闹之中往往借机谈情说爱。晚上是是酒礼歌舞的高潮,在娘家堂屋里,双方歌手分成两边,边舞边唱。演唱内容包括唱酒礼的来源、出嫁姑娘的身世和出阁前的离愁,诉说姑娘的苦和当媳妇的苦,安慰、教育她去到婆家后如何处世为人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撒麻歌》,在过去麻是彝家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物品,歌曲从如何挖地、撒麻、砍麻、绩麻、纺线、织布,一直唱到做成姑娘的嫁衣结束。酒礼歌舞往往持续到深夜甚至天亮,天亮后送亲队伍启程,这事还要唱《哭嫁歌》,主要表达闺女出阁前与父母的依依惜别之情。曲调优美细腻,歌词婉转亲切,朴实感人,唱到动情处往往使人泣啼涟涟。姑娘出嫁时,一般要请族中长辈“压席”(陪同新娘父母吃饭)。席间,长辈们还要唱酒歌,劝慰新娘父母,虽然难舍难分,但姑娘长大了总是要嫁出去的,自己要多多保重,祝福姑娘出嫁后要孝敬公婆、持家兴业、生活幸福。到男方家,把新娘娶进门后的两个晚上,一般也都要唱酒礼歌,但内容和娘家演唱时有所不同。姑娘过门的三天内不出房门,第三天回门,由娘家的长辈、同辈、侄辈三代人接回,送亲的人也一同回去。临别时要向男方家父母交待,这是婚礼中最后一次唱酒礼歌,内容诸如:“从此这姑娘交给你家,是你家的人了,还要靠你家好好教育,教育好了为你家传宗接代,掌管家业,子子孙孙,荣华富贵”等。酒礼的歌词结构大多是五言三段式,也有少数例外。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唱腔悦耳动听,往往同时伴随舞蹈,舞姿古朴典雅,节奏鲜明。

彝族村民丧事有跳脚的风俗。由会跳脚舞的彝族同胞组成一支跳脚队伍,手持铃铛,按照规范的跳脚舞动作边舞边唱,主要是驱邪、纪念逝者。

(三)民间工艺—石匠、漆匠

石匠分为粗匠和细匠。粗匠是把山上的石头采切成大小长短不一的原料石,细匠一般是在山下,或磨、或雕,最终成为精美的产品或是艺术品。普立的石匠大多属于粗匠和细匠的结合,在鼎盛时期约有5000余人掌握这一技艺。石匠的工具有大锤、二锤、钢钎、楔子、錾子、手锤、风箱,还有划线的钢尺和弹线用的墨斗。通常石料都是比较大的石头,在山区,通常会是几十吨几百吨的大石头,选取石料后,会根据石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开边,将大石头分成两块,继而四块,然后,将这些开边后的石块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再搬移至合适的地点,进行精细加工,最终完成产品。在过去,石匠采石头来主要是用于建房,另外,石敢当、捣臼、铭记、碑文、石磨、磉盘、石狮子等等全是石匠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现在,随着建房技术的发展,建房几乎不用石料了,石匠主要转型打制碑文、石狮子等,现在掌握这一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6)

漆匠,就是割漆做漆器的工人,在普立乡漆匠多达120余人。而土漆,俗称生漆,是宣威市普立乡特色产业之一。普立乡独特的气候和环境非常适于漆树的生长,在普立乡境内有大小漆树约20万株。漆匠割漆的主要工具是漆桶、漆刀、漆刷,一般每年7月份就可以开始割漆,割漆前先用竹条在漆树上绑出脚蹬,每隔60厘米左右一个脚蹬,第一个割口应开在树干基部离地面35厘米处,第二个割口距离第一个割口50-60厘米,依次类推。一般采用直线开割的方法,割开后用漆刷把漆液收集到漆桶里,在普立,还有一段非常形象的顺口溜描述割漆工艺:“树上割口子、腰间挂桶子、脚踩竹蹬子、手里拿刀子、土漆换票子”。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7)

六、特色美食

(一)不回家的羊

普立山高谷深,立体性气候明显,深谷水清,高山草茂,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畜牧业发展,在簸火、攀枝嘎、官寨、更底、格学等村委会,村民大量养殖黑山羊,养殖方式特殊,直接把山羊放养在山上,不用赶回家,由于山势大多险峻,放养的地方只需把几个险要的路口堵上,山羊便不能自由出入,只能在规定范围内“风雨平生”,平时羊主人也不用经常看管,所以养殖户大多不清楚自家到底有多少只羊,农忙时节过后,或者要出售了才去大概盘点一下,很多山羊从出生到长成大羊均在大山中,刮风下雨都没有自己舒适的“家”,岩洞里、石板下便是他们的栖身之所,所以,当地称之“不回家的羊”,这些羊主要以青草、树叶为食,不经饲料喂养,常年奔走于悬崖峭壁之间,没有多余的赘肉,“风餐露宿”,生存能力强,野性十足,肉质细腻,脂肪含量不高,山里人烹饪的方式也没有特殊讲究,就放些常见的姜、葱、蒜、辣之类,但吃起来口感纯正,味道独特,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8)

(二)尼珠河白条鱼

尼珠河里的白条鱼,体长、扁形、头稍尖、体背青灰色,侧面及腹面为银白色,全身反光。白条鱼肉含有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有滋补健胃、祛脂降压、通乳生乳、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等功效,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效。白条鱼肉质鲜嫩,容易消化吸收,肉味鲜美,最好的吃法是用清水加盐煮鱼,不放任何佐料,吃的时候先品尝汤,再吃鱼肉,最后再品尝汤,那味道鲜美无比,品尝过尼珠河白条鱼的游客对这美味终身难忘。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19)

(三)小黄姜

姜属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株高0.5-1米;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球果状;苞片卵形,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厘米;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普立产的小黄姜口感好、品质高,腊龙、鹤谷、簸火、官寨、更底等村委会广泛种植,普立小黄姜一身是宝,根茎供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茎、叶、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饮料及化妆品香料中。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20)

(四)木姜子

毛菇,学名木姜子,又名:山胡椒、腊梅柴、滑叶树、山姜子。落叶小乔木,高3~7米。花枝细长。叶簇聚于枝端,长5~10厘米,初有绢丝状短柔毛,后渐变为平滑;叶柄有毛。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由8~12朵花组成,具短梗;花先于叶开放;总苞片表面有毛,早落;花黄色,花梗细小,长1~1.5厘米;核果球形,直径约7~10毫米;果梗上部稍肥大,花期3~4月,果期8~9月。云南生产木姜子的地方鲜有,而在普立乡,几乎每个村委会都有毛菇,鲜有的毛菇已成为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吃法也是多种,主要是凉拌木姜子、木姜子土鸡、木姜子酸菜鱼等。

宣威旅游景区(人文宣威水墨普立)(21)

七、产业发展方向

2015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抢抓上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机遇和普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带来的发展机遇,结合当地独特的气候特征,提出全面实施“生态立乡、交通兴乡、产业强乡”的新思路,努力打造“生态旅游之乡、特色产业之乡”的新目标,大力发展“一幅画”(以尼珠河为代表的旅游业)、“一棵树”(以紫荆、土漆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一瓶酒”(以普立小甄酒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一只羊”(以不回家的羊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一株草”(以草乌、独定子、铁皮石斛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的新布局产业,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全乡经济发展的远景支撑点。

(一)一幅画—以尼珠河为代表的旅游业

普立乡独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孕育了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碧绿苍翠的森林、宏伟壮观的山岳、瞬息万变的高山天象、嫩绿如茵的高山草甸、秀丽壮观的飞瀑清泉、绰约多姿的高山平湖等景观相映成趣;森林植被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广,气候宜人。全乡的旅游资源点大约有20余处(点),涵盖了尼珠河大峡谷、官寨沟、簸火梯田、攀枝嘎农业学大寨遗址、梯地、涧水海草山、官寨、簸火溶洞以及尼珠河世界第一高桥、普立特大桥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为普立乡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条件。

(二)一棵树——以紫荆、土漆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

紫荆是全乡范围内分布较广的云南紫荆,有高大似法桐、灿烂若樱花的美誉,比较有观赏价值。结合全乡的旅游开发,计划发动村民开始在全乡范围内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大面积的种植,重点打造普坪路线,紫荆作为重点的绿化树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在未来将普立乡打造为紫荆之乡。

土漆,俗称生漆, 是宣威市普立乡特色产业之一。独特的气候和环境非常适于漆树的生长,在普立乡境内有大小漆树约20万株,按一颗成年漆树每年产漆0.3千克计算,普立乡2万余棵成年漆树每年为普立创造的价值是210万,是名副其实的“铁杆摇钱树”。

2015以来,在阿基卡、卡乌等村委会种植冬桃1000亩,冬梨100亩,冬枣50亩,在官寨村委会尼珠河自然村种植蒙自甜石榴250亩,在更底村种植红香椿500亩,柑橘1000亩,全乡特色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旅游开发工作的快速有序推进,特色产业将为普立乡增添一道春可赏花、秋可品果的风景线。

(三)一瓶酒——以普立小甑酒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

普立小甑酒是以整粒粮食为原料,以固态形式贯穿蒸煮,培菌糖化、发酵、蒸馏整个工艺流程而酿制的白酒。外观呈无色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物;具有小曲酒突出的清香;有酒体柔和、回甜爽口、浓厚纯净的独特风格。目前在全乡范围内形成规模的小甑酒厂有3家,小作坊有十余家。

(四)一株草——以草乌、独定子、铁皮石斛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业

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和旅游开发工作的推进,今年以来在阿基卡、卡乌村种植独定子、重楼等中药材500亩,当归300亩,铁皮石斛50亩。

独定子:根呈圆锥形、茎柔弱,圆柱形,中空,长达32厘米。单叶对生;卵形,先端尖,基部近圆形;上部叶较大,长15~22毫米,宽7~13.5毫米;下部叶较小,成苞片状,长约2毫米,阔1毫米;近于无柄。花期6~9月,药用根,味苦、辛,性温、有毒。有除风湿,定痛,止血,祛瘀的作用,主治风湿痹痛,胃痛,创伤出血,跌打损伤。

重楼:叶6-10片轮生,叶柄长5-20mm,叶片厚纸质,披针形、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地林下或路旁草从的阴湿处。其味苦、性微寒、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常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铁皮石斛: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圆柱型,高10--30厘米,粗3—8毫米,在民间,被誉为“救命仙草”药界的“大熊猫”。由于新鲜铁皮石斛不宜保存,鲜药由于其汁多鲜嫩,容易腐烂变质,特别是霉雨季节,更不易保存,因此在大多数中药店和医院中药房中很少配有鲜类药材,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增强记忆力,补五脏虚劳,抗衰老,抑制肿瘤,改善糖尿病症状,抗缺氧,对放化疗以及夜生活、烟酒过度者有显著效果。而在尼珠河大峡谷两侧的绝壁上,生长着很多野生石斛。

(五)一只羊——以不回家的羊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

风光旖旎的普立大峡谷,八月是草肥羊壮的时节。在尼珠河这个地势险峻,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保持完整的峡谷中,滋养出了淳朴厚重的民俗风情。普立“不回家的羊”,便是其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普立的牧场不如蒙古大草原那般开阔丰腴,也不似陕北高原那般亘古苍凉,它只是被峭壁与江水切断了去路的崖岭,崖岭峙江而立,背靠绝壁,其实,它更像是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牧场。普立土生土长的黑山羊个头不大,通身黑毛,这种常年在峭壁间游走的羊行动敏捷,警惕性高。山羊在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将它放入天然牧场,群羊在前无去处、后无退路的崖岭间安家,风餐露宿,与险峻的峡谷融为一体。除了控制公羊的数量,平日里只投喂些羊所必需的食盐,峡谷人一般不干预羊群的作息,只有在要捕羊的时候,才会想方设法引羊入瓮,逮住了羊,把羊从峭壁间抬回村寨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贵州的羊也寄养在云南的山上,隔着滔滔江水,羊被阻在悬崖间,只是在羊看来,山水一般,不分云贵。羊儿昼出觅食,夜宿崖脚,却也说不出的逍遥与自在。在普立峡谷,宰羊是件隆重的事情,非得凑齐了亲朋好友,约定了时间,共享美味。黑山羊平时奔走于峭壁间,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肉,加之取食自然,不经饲料喂养,峡谷里的宰羊烹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放些常见的姜葱去腥,加些普通的作料入味,满满一大锅,煮得整个峡谷都飘香。普立不回家的羊,因其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八、神话传说

(一)普立山神—三将军争公主的传说

普立境内群山环绕,每一座山都有一个故事,尤以三将军争公主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笔尖山是这里的皇帝,岩峰营是他最宠爱的公主,穿山洞、斧劈崖、大白岩是他的三员大将,皇帝想从三员大将中选一位做驸马,可三位将军都想当驸马,争执不下只好比武,艺高者当驸马。三将军中属大白岩武艺最高,他手持宣花大斧以一敌二,一斧刺去,把穿山洞刺了个大洞,正当时,斧劈崖迎面就是一拳,这一拳下去大白岩半边脸就没了,大白岩一怒,抽出斧子迎着斧劈崖就是三斧,顿时把斧劈崖劈成了两半,皇帝一看三将军为争公主,一个没了半边脸,一个被劈成了两半,一个被刺了个大窟窿,乐得哈哈大笑,这一笑不要紧,皇帝的嘴再也合不上了。

(二)簸火崖壁上的传说

位于簸火村委会梯田位置处得一面绝壁上有一副精美的壁画,相传这幅壁画有一个离奇的传说:很久以前,当地住着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霸,年逾古稀的他竟觊觎邻村姑娘的美貌,可怜的姑娘自幼失去双亲,带着弟弟相依为命,无法逃脱恶霸的魔掌。一天,恶霸带上狗腿子强行将姑娘绑在马背上,姑娘伤心欲绝。行至山间,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伴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一雷击中恶霸,狂风将他卷下马、跌下万丈悬崖,一猛虎飞奔而出,吓得狗腿子们魂飞魄散,落荒而逃,原来老虎是天庭一员大将的化身。后来,老虎变成一俊俏男子,守护着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因此崖壁上现清晰可见一美女、一猛虎头、一小男孩、一匹马。

(三)簸火睡佛的传说

尼珠河特大桥的西岸簸火与戈特两个村委会的交界处,一座巨型天然睡佛静静地躺在那里,面目清秀,气定神闲仰望着天空,当地人称之为睡佛。睡佛身长 2500米,是自然界罕见的天然大佛。睫毛浓密整齐,鼻梁直挺,嘴唇微张,两唇丰腴,上唇微翘,下颔圆润,五官清晰逼真,形象深邃,饱含哲思,双眼微闭,眼睛似乎释放着神的光芒。相传,尼珠河一带妖孽十分猖狂,居住在那里的人民生活异常艰辛,如来佛祖知道后,便派一位弟子下凡体察民情,一到尼珠河,就被那里的奇山秀水迷醉了。一天他沿着山涧小路,踏着参天古树间的小道行走,各派妖孽发现他以后纷纷化身为猕猴、金雕、穿山甲等动物活跃在尼珠河一带。一路上他看到的只有成群的猕猴,穿梭林间的穿山甲,盘旋在苍穹的金雕,树枝上欢快歌唱的鸟儿……他想人间必定是太平盛世,就没有去探访居住在尼珠河的村民,继续欣赏着旖旎的风光。晌午时分,略感疲惫,于是在簸火雌雄瀑布下面洗了个澡,清清爽爽的往山上走,爬上浦家梯子,走了一天,觉得累了,他就在山顶上坐下来休息,不知不觉便睡着了,妖孽趁机作乱,佛祖发现后大怒,让各派妖孽不得变回原形,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而如来的弟子也被惩罚,佛祖罚他永世留在人间,庇护这里的百姓。千万年来有了他的震慑,猕猴、金雕、穿山甲等野生动物便老老实实的生活在尼珠河一带与当地百姓和谐相处。

(四)千年菩提树的传说

在尼珠河峡谷内,尼珠河村旁,生长着一棵异乎寻常的菩提树,堪称树王。树干粗壮有力,胸围10.5米;树枝非常繁茂,覆盖面积将近2亩;树根非常发达,突出地面的板状根就有近1米高;经林业部门测定树龄超过1000年;一直以来,树人相处和谐,是村民长期供奉的龙树,就是这样一棵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黄葛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尼珠河畔,守望着奔腾不息的尼珠河水,无私地护佑着虔诚的尼珠河人,护佑着尼珠河的一花一草、一果一蔬,远道而来的游客,均要到树下一睹其芳容。

这棵千年“树王”是黄葛树,黄葛树也叫大叶榕,别名黄桷树、大叶榕树、马尾榕、雀树。它在佛经里被称之为神圣的菩提树,可见这种黄葛树的与众不同。黄葛树是一种桑科榕属的高大落叶乔木,生长迅速,萌发力强,枝繁叶茂、苍劲有力。它的枝干盘根错节、又粗又壮,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云蔽日,偶尔有几缕阳光从叶缝中穿过,射在地上,像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美丽极了。

每当黄葛树发嫩芽时,村民开始耕种,而当落叶的时候,也到了丰收的季节,所以当地村民也把这棵黄葛树当作活日历。闲暇之际,村民们或在大树下乘凉,或唱起山歌……..

不少村民的童年都是在黄葛树下度过的,对于他们来说,黄葛树是记忆的承载。回想起来,黄葛树下简直就是孩童的乐园、小学堂,树下捉迷藏,过家家……

说到乡愁,尼珠河村里的千年菩提树不知见证了多少人和事的兴衰存亡。对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们来说,乡愁就是村里的那颗菩提树,它年复一年的守佑着人们,看着黄毛孩童变成白发老叟。据了解,在这棵树的对岸贵州还有一课岁数较小菩提树,两棵树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对望和相守,在村里人心中,菩提树也仿佛就是家乡的一个缩影,是记忆里不曾抹去的那一幅永久停留的画面,是最长情的陪伴。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旅程,当属于黄葛树走过的路。”有人说“一棵黄葛树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也有人说“黄葛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脚,它屹立不倒的守护者故土和家园。”岁月如水,千年过去,尼珠河村的这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菩提树下慢慢的彻悟,秉持一抹虔诚,去剪辑一段清浅的时光,夹在岁月的扉页里,给平凡的你我,留下些许本真的笺香和墨迹。

(五)夫妻树的传说

在普立乡更底村,有一棵“夫妻树”,是由2棵不同品种的树生长在一起的,一棵为栓皮栎,一棵为石莲子,树龄均在500年以上。两树相依相拥,亲密无间,枝叶交错,仿佛一对情侣在诉说衷肠。相传若有夫妻家庭不睦、不孕不育、小孩哭闹等事情发生,割下一块树皮熬水喝下后便会好转,所以虔诚的村民们把该树作为长期供奉的龙树。一直以来,树人相处和谐,更底村民就如同“夫妻树”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互相扶持,风雨同舟。

关于这棵“夫妻树”有一个传说:四五百年以前,居住在尼珠河两岸的村民属于彝家统治,官寨便以此得名。伴随着改土归流,汉族陆陆续续来此定居,因要废除土司制度,汉彝两家不共戴天。彝家姑娘翠翠为了家族的稳固,便主动与汉族小伙朗朗联姻,希望汉彝两家和睦相处。然而,两个年青人的想法都遭到父母家族的反对,翠翠被父母锁在家里,但他们早已立下山盟海誓,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翠翠翻窗出逃跑到岩脚寨学布谷鸟的叫声,朗朗得知是翠翠发来的便立即赶往岩脚寨,正当两人倾诉衷肠时,翠翠家族点着火把漫山而来。厄运真的来临了,管家见两人依偎在一起便大叫:老爷,不好了,咱们彝家的风俗全被他们败坏了。还不等翠翠的父亲缓过神来,有人提议把朗朗烧死,看着烈火熊熊,翠翠跪在父亲面前求情,“如果说是我败坏了彝家的规矩,要烧就烧我吧。”可是,大伙已经把朗朗扔进火海,翠翠见求情无望,乘其父不防也跳进了烈火之中。三年之后,在翠翠和朗朗遇难的地方长出了不同品种的两棵树。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棵树根连根、体依体、枝牵枝,如果不从叶子、枝体上辨别,人们根本不知道是两棵树。为了吸取那次血的教训,昭示后人对爱情忠贞不二、珍惜民族和睦,后人便把此树命名为“夫妻树”。几百年来,当地的百姓把“夫妻树”视为神树,夫妻不和、村邻不睦,初一、十五都会去祭拜“夫妻树”,三月三、火把节更是热闹非凡。更神奇的是,有对夫妻因长期不育,到树下点上三支香、然后刮点树皮去煨水喝,不久就有了小宝贝。有的娃娃生下来不乖,父母领着孩子到树上挂上一根红线,取个名字就不再吵闹。

(六)蹉蛆

蹉蛆仪式由丧主家组织,安排一些八到十五岁的儿童,头上戴着纸花,身上穿着白衣,腰间紧接一条布带,布带两端留着约五寸的飘带。脚穿布鞋或草鞋,手中执两个铜铃和白纸做成的花朵,跳舞时手摇铜铃叮当作响,手舞纸花随风飘动,由一大人指挥绕着丧堂旋转跳跃,口中唱着哀婉的歌,这时前来吊祭女婿家抬着丧礼跟着旋转,直到歌声唱完方散。

关于蹉蛆舞有三中传说:

一是据说有一种毛虫,俗名毛辣角,喜食植物叶子,其幼虫常聚树枝间,能把树叶吃光,致树木枯死;其毛有毒,人触之奇痒肿胀。从前有一老翁,非常痛恨这种毛虫,因此鼓励旁人竭力扑灭,因大人劳作繁忙便叫小孩去做,为了让孩子们感兴趣,他在棍子上系一个铜铃,摇动棍子铜铃就响,孩子们扑灭毛辣角的活动也就非常有趣,因此收效很大,久而成习惯,打毛虫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老翁临终时吩咐他的儿子要在丧堂上表演打毛虫的游戏,后来就相习成风,成了丧堂上应有的仪式。二是从前有一个人死在他乡,无人埋葬,后来他的子孙知道了,边去寻找,但尸体已经腐烂,无数的蛆和乌鸦在啄食尸体,他的子孙便蹉死尸体上的蛆赶飞乌鸦,今日彝族开丧时要举行蹉蛆仪式,就是从前蹉蛆赶老鸦的意思。三是从前有一个皇帝与一叛王争夺疆土,皇帝位设法杀掉叛王便诏谕百姓,有能取叛王头者便召为驸马,不久就有一只大黄狗撕了诏令,衔了叛王的头觐见皇帝,皇帝见了既惊异又着急,但如果不践前言,有失信用,因此愁容满面,公主践父王如此,问其故,帝以实告,公主以为不可自食其言,毅然嫁与黄狗,数年后,生了几个儿子,但始终不知道谁是他们的父亲,母亲也不便告诉他们,中心孩子喜欢打猎,每天要带着老黄狗出去,一天在森林里追逐野兽,兄弟们误将老黄狗当作野兽射落悬崖,回家母亲闻讯后大哭便告知孩子们原委,兄弟们返回寻找老黄狗,找到时尸体已腐烂,乌鸦啄食,蛆虫满地,他们便蹉死蛆虫赶走乌鸦,今日彝族开丧时要举行蹉蛆仪式,就是从前蹉蛆赶老鸦的意思。

(七)毕摩天上来

传说古代天地有三次大变化:第一次变化,宇宙为混沌状态,天上有六个月亮,七个太阳,因此天地间的一切鸟虫,被太阳晒死,草木枯萎,惟有马桑树及铁茎草未被晒死。天宫起了怜悯心,便派遣毕摩下凡,用马桑树枝及铁茎草扫除宇宙之孽障,天地方得廓清。所以现在彝族举行任何祭祀,毕摩先用马桑树枝及铁茎草洒水祛除魔障邪恶。第二次变化,宇宙间暴风肆虐,草木鸟虫全被刮死,日间日出不明,夜间月出无光,天地昏暗,大山被风吹得旋转,小山飞荡天空。天宫又派三个毕摩携经书降临拯救人民。第三次变化则为洪水泛滥。天宫派三个毕摩携经书降临拯救人民,三个毕摩各骑黄牛一头,把经书系在牛角上,不意渡过汪洋大海时,牛角上的经书被海水打湿。毕摩到凡间,洪水退落,便把经书放在青树叶上暴晒,结果被青树叶粘破了一半。因此现存的经书仅得原书一半。所以现代毕摩每当作法术诵经之时,必须先在祭祀场地插些青树枝,意即抵补已失之一半经书。或谓当暴晒经书之时候,被老鹰抓破了一半,所以毕摩每于诵经时,头戴笠帽,帽檐上系一对老鹰脚,亦即以鹰脚补充所损失的另一半经书,又毕摩因骑牛下凡,因此现实有些毕摩追念牛尾其祖神下凡时之伴侣,所以不吃牛肉。

(八)叫魂

古代有一个人,同两个伙伴离开家乡到外乡去做工,三人每天帮人家在铜矿里挖铜。一连十几年未曾回家,他母亲想念他,一天天的盼望着不见回来,思念不已,便到毕摩那里占卜,毕摩说:“你儿子下土里去了,凶多吉少!”她不相信,又到另一个毕摩处占卜,毕摩说:“你儿子下土里去了,不过现在还有办法,你赶紧回家去,待到鸡鸣时,抖搂你儿的床头,连喊三声“我儿归来!”,你儿子在那边就能听到你的呼声,就会回来。老妇如法,喊第一声儿子不曾听到,喊第二声时儿子听到了一点微弱的声音,喊第三声时儿子在矿洞里听到了母亲的叫声,急忙从矿洞里跑出来,矿洞瞬间就塌了,他的两个同伴就被埋在矿洞里死了。他赶快跑回家把听到母亲的喊声一事告诉母亲,母亲说是毕摩教她叫魂的,否则他的魂魄就丢了。

(九)转嘎

转嘎为彝族丧事活动中一种重要仪式,转嘎的意思是引到死者的魂魄早登极乐,不致迷失途径在阴间受苦。所以凡转嘎的之人有一定的制度。转嘎时由大马郎(大女婿)做吊孝的主人。所需要的礼物:绵羊一只,斗花一架(爆竹之一种,为开丧之家送来),纸马一对(一为骑马,一为驮马)供亡者使用。纸马用竹子编成,以各色彩纸裱糊;还有纸狮、鹿、象(用于指路),爆竹、白酒等。这些礼品尽由女婿家供给。开丧之夜(称为“发碟”),两班鼓手在前开道,大马郎引领一百余人紧随其后,有的牵羊、有的执枪炮、有的执锣鼓、有的执纸火等,一路锣鼓喧天、放枪放炮,分外热闹。距丧堂还有半里之遥,就要坐下来休息,燃气大火在火中燃放火炮或者打枪,目的是让丧家知道大马郎家前来吊孝,立刻做好“转碟”的准备,在大吹大擂中,孝子引导着大马郎夫妻进入丧堂,跪着痛哭一场,然后再做“转碟”仪式。“转碟”时由丧家安排一块较大场地,大马郎夫妇将酒分别给周围的人吃,再安排“转碟”人员,鼓手在前,牵羊人、纸火人、鼓乐人、斗花人、枪炮人、其他人随之。大马郎一声令下,众人随之转动,很快就扭成螺旋形,这时枪声炮声大作,鼓声锣声喧天,人声羊声鼎沸,脚步越来越快,螺旋越转越大,场面甚是热闹,直到所有的炮竹燃放为止。

(十)石牛角

在官寨村对面山上(当地村民称之为萝卜窟),有一块奇特的石头,石头重约有4吨,石上有一孔洞,因能吹奏出牛角号一样的声音而被当地人取名石牛角。相传,当年住在村里的是沐官家,每当村里举办什么活动,就会到山上吹响石头,村子里响起牛角号声,村民就聚在一起,而村里的牛听到声音,误以为是同伴,会跟着声音走到山上,后来一旦有哪家的牛丢失,村名们就会吹响石牛角,最终牛总会闻声而来。在普立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盼望着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和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能吹奏出普立旅游发展的前进号角,实现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华丽转身和群众生存、生活状态的根本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