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日报( 张泽三 侍文元)在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有这样一块绿洲,她像一把锲子阻隔了两大沙漠的合拢这就是民勤,全域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各类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15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90.34%这里生态区位极为特殊,被国家列入“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北方防沙带,属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与作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与作用(风沙线上的绿色丰碑)

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与作用

武威日报( 张泽三 侍文元)在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有这样一块绿洲,她像一把锲子阻隔了两大沙漠的合拢。这就是民勤,全域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各类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15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90.34%。这里生态区位极为特殊,被国家列入“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北方防沙带,属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

1950年,民勤县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群众性植树造林誓师动员大会。自此,一场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防沙治沙战役在民勤大地上正式打响。60多年来,一代代民勤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前赴后继、持之以恒战风斗沙,将绿色接力和守卫家园的持久战坚持到底。

党的十八大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落实“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武威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会紧密结合武威实际,提出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勤人民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发扬“牢记嘱托、勤苦坚守、众志成城、绿色共享”的防沙治沙精神,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人与沙的故事,创造着防沙治沙用沙的科学实践,唱响了民勤绿洲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时代壮歌!

治沙英雄的勤苦坚守,只为治住沙患

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同风沙抗争的历史。

有水就是绿洲,无水便是荒漠。

位于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西面的龙王庙沙区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宋和村几乎看不到几棵树。这个三面环沙的村子,每刮一次大风,都能上演“沙上墙,羊上房”的真实场景,200多户人家中有30多户就无奈地告别了家乡,到条件好的地方谋生去了。

虽然有“人移活、树移死”的说法,但这一幕,还是深深地刺痛了时任宋和村团支部书记,后来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石述柱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豁出一辈子,也一定要把沙患治住。

1955年春天,由石述柱组建起的一支青年团员治沙突击队悄悄挺进宋和村东头的大沙河。插风墙、育红柳、植沙棘、栽白杨,绿色希翼在30多个年轻人火热的胸膛中热烈地升腾着。可大风一起又回到了从头。村东受挫,石述柱又转战村南的张家大滩,栽上红柳、沙棘后,再从3公里远的地方背来水灌溉,但最终栽下的树大多还是被风沙无情地吞噬。到最后,6年的心血只换来20亩的白杨林。

在茫茫风沙线上,20亩白杨林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就是这一点点的收获,在石述柱心中却托起一片充满绿色的希望。1963年秋,当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落在石述柱肩上的时候,他早就准备好了。迎着呼啸的北风,他带着村干部在流沙最严重的杨红庄滩展开了向沙漠进军的新蓝图:在村西边建一个林场,压沙栽树,步步为营,构筑绿色屏障。

在那个机械还是梦想的时代,埋压黏土沙障治沙是最实用的压沙方法,石述柱他们能用的交通工具除了独轮车就是木轱辘大车。但他们还是背着筐子、抬着抬笆,带着炒面和干馍,义无反顾地挺进了沙窝。

大家用木轱辘大车从一里外的地方把粘土拉到沙漠边,再用筐子、抬笆一步一挪搬运到沙漠中堆成土埂。木轱辘大车陷进沙里,石述柱钻到车底下用脊梁顶着车轴一步步往前挪。有人胳膊压肿了,有人肩膀压烂了,但向沙漠进军的步伐却没有停止。

沙窝里栽树,挖井取水是最苦最难的活儿。有一次,石述柱和社员们挖井时,四周的淤沙开始簌簌往下滑,石述柱招呼大伙赶快上去,自己却留在沙坑里除险。突然淤沙整体开始松动,众人惊呼起来,石述柱眼疾手快往外爬,但流沙还是“哗”地埋到了他腰部,大家奋力把他拽了上来,才侥幸没有出事。

石述柱是一个善于动脑、不断探索的人,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多年的治沙实践,他对“固身削顶”的治沙方法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创造了粘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的治沙新模式,被学术界称为“宋和样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

一句承诺,一生奋斗。从此,每年春秋两季,石述柱和宋和村的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战斗在风沙线上。风雨60余载,有艰辛更有苦难,但也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如今,一道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崛起在民勤西部风沙线上。

宋和村老一辈的人都会说,宋和村的风,是用胸膛挡住的;沙,是用脚印盖住的;树坑,是用指甲抠开的;树木,是用汗水浇活的。

同在那个年代,薛百镇薛百村的薛万祥,在集成总结黏土沙障和设置风墙防沙治沙方面成就突出。1954年被西北局选为优秀林业劳动模范,1958年当选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夹河镇大坑沿村的杨可畅,1953年至1964年,带领全村群众种植红柳9万株、毛条11万株、沙枣7万株,把昔日荒凉的大坑沿盐碱滩变成了绿色林海,创造了大坑沿造林奇迹。1958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林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如今,沿着像石述柱、薛万祥、杨可畅这样的治沙英雄走过的艰辛亦坚实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治沙时代楷模积极投身防沙治沙的行列,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时代赞歌,演绎出青土湖、黄案滩、老虎口等一个个美丽的民勤故事。

一代又一代的民勤人民众志成城,传递绿色

民勤人说,一代接着一代干,誓教荒漠变新颜。

2008年,民勤县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生态治理誓师大会,拉开了新一轮防沙治沙保卫战的序幕。

2010年金秋来临的时候,民勤人民再次打响了压沙治沙大会战,把青土湖作为生态治理的主战场,集中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示范区。

今年51岁的魏润鸿家住青土湖附近的西渠镇东容村,在他的记忆里,父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民勤城,没北门,沙漠城墙一样平”。十多年前的青土湖沙尘飞扬,植被稀少,从县城到乡村,风沙危害都不放过。

资料显示,治理前的青土湖及民勤湖区,沙化面积曾以每年2.3%的速度增加,每年有7000亩土地沦为沙漠。

当魏润鸿这一代民勤人接过绿色传递棒后,民勤防沙治沙由“自扫门前雪”转入全县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的“大兵团”作战,拉开了工程压沙的序幕。

作为防沙治沙的核心区,民勤县累计在青土湖区域完成治沙造林7万亩、封沙育林草12万亩,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2016年8月3日,遥感监测青土湖及周边植被覆盖面积达到了10.58平方公里。

老虎口沙区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南起大滩镇上泉村,北至泉山镇新西村,全长37公里,沙漠面积达17万亩,区内沙源深广,沙层深厚,沙丘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沙患严重影响沿线及周边5个镇、18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交通通讯、水电设施安全。

为治理沙患,改善绿洲沿线生态环境,从2008年开始,民勤县启动实施了老虎口治沙工程,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历时3年时间,完成“稻草沙障 梭梭”模式工程压沙造林10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建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0.2万亩,实施封沙育林(草)2.4万亩,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36%,周边生态逐步恢复,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民永恒的主题。作为防沙治沙主力军,民勤广大林业干部长年奋战在风沙一线,为保护生态环境、守卫绿色家园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王能己就是他们中平凡的一位。

今年57岁的王能己是三角城林场的“老林业人”,2011年春季造林时的那场大雪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们正驻扎在青土湖区域造林,干冷的寒风裹着大雪“狂吼”了一天一夜,大家只能躲进帐篷围着火炉御寒。

“那一次是风大雪大,我们的帐篷被吹倾斜了,上面融化的雪水沿着帐篷的破洞和缝隙流进来,把整个床和被褥都浸透了,大家几乎就围着炉子站了一晚上。”说话时,王能己神情凝重。

“风吹沙打、挨冷受冻,这些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王能己说,每年的造林任务都必须保质保量完成。

横一行,竖一行,一亩地73穴,每穴浇水约15公升,水刚渗完,就在上面埋一层沙子,防止蒸发。这样的沙丘造林“要令”,每一个“林业人”都熟记在心。

“近几年,全县每年压沙都在4万亩以上。”民勤县三角城林场陈永明说,全场的职工除一两个蹲家值班的,其他人都在压沙一线,路线勘察、区域划分、技术指导、组织协调、核查验收等工作都要参与。

经过多年探索创新,民勤治沙技术不断更新,棉花秸秆方格、尼龙网方格先后出现,在老虎口、西大河、青土湖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6个,集中展示棉花秆、芨芨草、砂砾石、尼龙网、土工编制袋、黏土沙障、化学固沙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

牢记嘱托,全力实施重点治理规划

民勤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危及河西走廊大通道的安全,关系甘肃中部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民勤防沙治沙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3年2月5日,在甘肃视察时强调:“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温家宝同志先后10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07年10月,温家宝亲临民勤,察看防沙治沙情况,研究民勤生态保护、沙漠治理的根本大计。同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批复实施。

民勤县认真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编制全县林业“十二五”规划、防沙治沙规划以及青土湖、西大河等区域治理规划,建立健全“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体系,坚持把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西部和北部风沙线,把造林绿化的重点放在沿边沿沙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把林业产业的重点放在绿洲内部和沿边沿沙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民勤县将防沙治沙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不断健全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活动。每年利用“3·12中国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行之有效、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着力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经过不懈的努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蔡旗断面过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指标和生态治理目标提前8年、6年实现。干涸51年的青土湖重现人工季节性水面25.16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青土湖生态环境治理,改变了局地小气候,使区域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

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完成工程压沙造林51.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达到17.91%。夹河黄案滩关闭的96眼机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曾经荒芜的10万亩土地上,如今形成了蔚为壮观、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等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全县长期存在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据监测,到2014年民勤县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6.26万亩、6.76万亩,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逐年减少、减轻趋势,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2015年,民勤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坚持绿色共享,谋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要确保防沙治沙持续推进,必须走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东湖镇下润村沈嘉道家向北,就是茫茫无际的腾格里沙漠。他小的时候,村边的柳林湖还没有干,野鸭成群,芦苇茂密。但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肆虐的流沙开始向村庄一步一步推进,让原本就很贫困的下润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为抵御风沙、保护农田,下润村群众年年在风沙沿线压沙、栽梭梭。在防沙治沙、保护家园的进程中,尝试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获得了不少的经济收益,成为既能治沙又能增收致富的好营生。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味甘性温,药食两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长期食用可增加体力、增强耐力以及抵抗疲劳,被誉为“沙漠人参”。

“过去只见沙漠为害,现在科学治理,沙漠也会给我们带来财富。”沈嘉道说,梭梭接种肉苁蓉,最大的好处就是人轻松、不施肥、不浇水,只要种下去,就是等着收了。

在沈嘉道的带领下,下润村100多农户承包沙漠梭梭林4000多亩,全部接种了肉苁蓉,户均肉苁蓉收入达到3000多元。

西渠镇制产村村民何德荣,从2009开始,带领村民陆续开始在梭梭林试种肉苁蓉。2011年,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制产村10户肉苁蓉种植户联合成立了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户均种植肉苁蓉70亩以上,年户均增收2万多元。

为推进沙产业的发展,民勤县相继制定出台了压沙工程管理办法、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的实施意见,将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风沙口营造的治沙生态林承包给个人、企业管护经营,鼓励发展沙产业。

何德荣抓住机遇,于2013年在青土湖区域承包了2000亩的梭梭林,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何德荣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16年,他接种的肉苁蓉收入近60万元;今年,仅春季就采挖了20多吨,收入一百多万元。

“这确实是个双赢产业。”何德荣说,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根部,梭梭林管护不好,肉苁蓉就无法生长,这就促使生态林承包者首先要做好梭梭林管护工作,林带管护好了,也就有了生态效益;接种的肉苁蓉再卖成钱,承包者就有了经济效益。

随着梭梭接种肉苁蓉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成为了新的课题。为此,民勤县着力推行“企业 技术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订单种植”,着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先后扶持天盛、成功农业等企业建设加工生产线,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并组织成立了民勤县肉苁蓉产业协会,成功申报了荒漠肉苁蓉有机食品认证,申请注册了“天盛嘉苁”、“沙漠虫草”等地方商标。至目前,全县完成国有荒沙地承包治理56万亩,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40万亩,示范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6万亩;组建治沙协会20个、治沙专业队伍60个,每年吸纳1200多名群众参与压沙造林,2016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治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到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34亿元,人均收益达到2930元。

为有豪情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昔日飞沙走石、干旱少雨、盐碱遍地的荒蛮之地,如今已变成绿色如潮、芦苇丛生的塞北江南,隔开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握手相连”,唱响了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壮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