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注释大全(掩耳盗铃新解)(1)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偷铃铛的人怕铃响,就把自己的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听不见,以此来欺骗自己,通常比喻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

掩耳盗铃这则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出自百度)

掩耳盗铃典故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他跑到院子里看到一口造形精美的铜铸大钟;小偷心里非常高兴,想着把这口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这口大钟又重又沉,凭他一个人是无法挪动的,于是小偷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把钟敲碎,然后再分次搬回家去。

于是,小偷找到一把大铁锤,朝着大钟猛的一锤,只听到咣的一声,巨大的声音把小偷吓了一跳。小偷心里特别慌乱,心想这么大的声音不等于告诉别人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连忙用手臂想捂住钟声,可是洪亮的钟声依旧传出去很远。

小偷越想越害怕,不由地抽回来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时小偷发现声音小了很多,对此非常高兴,心想把耳朵堵住不就听不到声音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包,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到不钟声了;于是他放手砸起钟来了,一下接着一下,巨大的钟声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当场抓住了。

每个人听到这个典故后,都会说这个小偷好蠢啊,自以为自己捂住耳朵听不到声音,别人也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思维逻辑真是让人无语;所以每一个都把它当成一个故事看待,因为现实生活中不会有这样愚蠢的人。

可能你会说以前可能真有人这样愚蠢吧,不然怎么会有这样一则典故呢,只是把这则典故当成一个故事来看待的话,本身没有什么太难理解地方,就是一个思维逻辑上的漏洞引发的令人啼笑皆非事件。

掩耳盗铃注释大全(掩耳盗铃新解)(2)

掩耳盗铃在告诉我们什么?

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一个这么浅显的逻辑漏洞的问题,古人怎么会把它专门写成一个故事用来提醒后人呢,为什么?掩耳盗铃这则故事能写出来,而且流传到今天,说每个人都在犯这样的逻辑问题,只是不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逻辑问题,只是看到了别人身上的思维逻辑上的有问题。

以前古人身上有没有发生这样的思维逻辑问题无法考证,但是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每天都在犯这样的思维逻辑问题,而且还不自知,每天沉浸在自欺欺人当中,以为自己这样就可以瞒自己,瞒过所有人。

现在有很多人都特别羡慕那些社会比较成功的人士,于是看到成功人士学习什么,自己也跟着学什么,反正就是成功者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妄图通过模仿成功人士的行为来获得成功人士的成功,结果是在模仿别人的过程中丢了原本自己,而且也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他们想通过模仿成功者的行为来忽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其他潜在的因素,这不是一种思维逻辑上的掩耳盗铃的吗,以为模仿成者的行为就等于获得成功,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行为。

掩耳盗铃注释大全(掩耳盗铃新解)(3)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拿别人家优秀的孩子跟自家的孩子比,认为人家的孩子能考100分,自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考100分呢,于是就逼着自家的孩子拼命去学习,以期考试的时候考个100分。家长并没有去分析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能考100分,而自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考100分,只是一味拿结果去逼孩子,结果是孩子累,自己也累。

家长这种只拿结果说事,而忽略别人家的孩子考100分的其他因素,认为只要逼着孩子拼命学习就能拿100分,这不也是思维逻辑上的自欺欺人吗。

在一些公司里面,有一些人每天都特别人忙碌,每天忙到很晚,可是月底的工作成绩却不是很好;而那些每天工作没有那么忙的人,工作成绩反而比较好;究其原因是发现那些工作业绩比较好的人是讲究工作方法、方式和策略,他们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按自己规定节奏去工作;而那些工作业绩比较差的人,他们认为只有忙起来才会有业绩,业绩才能好起来,他们把忙碌等于好业绩了。

掩耳盗铃注释大全(掩耳盗铃新解)(4)

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雷军说的:”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看起来每天都很忙,其实是在逃避对事情的深度思考。

社会上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思维逻辑者大有人在,他们每天都在用这种逻辑漏洞的思维来勤奋的工作,生活,用自欺欺人方式的证明自己的存在,去追逐自己想要的成功。

每个人都有掩耳盗铃式的思维逻辑,只是有时能意识到,有时会意识不到而已,但是只要我们用理性去对待每一件事情,分析每一件事情背后的原因,找到之所以这件事情能成功因素,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用结果代替过程,用平静、理性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事情。

掩耳盗铃注释大全(掩耳盗铃新解)(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