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自己不够好(为什么总觉得我不够好)(1)

“我不够好”似乎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人生执念,习惯性讨好、不敢表达真实需求和想法、不擅长拒绝,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为什么当下这种“低自尊”的心理症状如此泛滥?

一、低自尊与人际关系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公司领导希望有人主动站出来表达想法和建议的时候,你时常不愿意去表现,即便是你很擅长的领域,也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但事后又倍感后悔,觉得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低自尊”俨然成为年轻人职场和生活中的常态:畏惧表达自我,无法坦然面对他人的夸赞,甚至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夸奖是非常奢侈的资源。回想一下,学校里被老师注意且被夸奖的学生一定是少数,至少也是十里挑一。而能够成为班委,能够被其他同学瞩目,更是难上加难。

在漫长的学生生涯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缺少来自外界的正向反馈(合理激励),你的努力可能没有被看到,你身上的闪光点可能没有被放大,也没有人跟你说“哦,你很棒”之类的话语。

反而往往会因为一些学习上的错处被指责,被批评——这也不够好,那也不够好。这样一层又一层来自老师,家长等各方面的负面情绪,最后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烙印:我不够好,这些事情我做不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自己不够好(为什么总觉得我不够好)(2)

低自尊产生的深层逻辑,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得到过真正高质量的爱。

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成长,自尊心的塑造,自我的认同都取决于原生家庭给予的情感包容。而爱本质上不是恒久的忍耐,它是一种无条件的包容与关怀。

上学时考出好成绩,家长各种赞赏,夸奖。而一旦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则是指责,埋怨,甚至冷脸相对。在这样的状态下,无形中会给童年的我们灌输一个概念——家长的爱是有条件的,他们爱的未必是我们的本体,而是那个能考出好成绩的我们。

学生时代,成绩是横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大刀”。似乎有了好成绩,才能获得老师和家长的关怀。

进入职场,这套体系又变成了KPI体系,做出好业绩才值得拥有领导同事的关怀。所谓工具人的体系莫过如此。我们可以想一想,是否需要去打破这样的环境?

二、情感体验与正向反馈

我觉得首先自己要秉承一个态度,即,如果你未来有孩子,一定要给到孩子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可以不接受TA的某种行为,但是永远会包容TA这个人。

无条件的爱与包容,会让孩子的内心底层有强烈的安全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何地,在成人之后,相信TA也有能力去给予他人无微不至的爱。

同样地,作为公司管理层,在工作中除了对于“明星员工”的照顾之外,也要发现团队中每个人的长处,对于其辛苦的付出,及时给到反馈与奖励。一个小小的动作,对于很多人来讲,就是一道抚慰内心的光芒。

最后一点,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不时地跟自己说“你很棒”“你值得”,生活偶尔需要“鸡血”和“鸡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