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莆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作家。

读过巴金的人应该都不会错过他的激流三部曲,而《家》是其中的首篇。

在这部作品中,巴金用同情与悲愤,讲述了一个经历新革命时期的封建大家庭。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1)

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巴金本人和两位哥哥。

一、常棣之华,兄弟之情

巴金热衷于文学创作。

他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封建家族,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他更像一个“异类”,一个“叛逆者”,就如同《家》中觉慧的真实写照。

他想要学习新文化新思想,可在大环境下,却显得“格格不入”。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2)

最终,巴金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哥哥的支持。

《家》中的觉新,觉民,最终向命运妥协了。

但最初,他们也有一颗改革创新的心。

在家庭的压迫下,他们只能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个是担负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做大哥的人;一个是继大哥之后、殚精竭虑撑起这个家的人。

书中觉慧敢于同这个时代抗争,现代巴金追求自己的梦想,皆因有了两个哥哥的负重前行。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3)

《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这本书中,介绍了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和三哥李尧林。

巴金曾说,大哥是他爱的最深的人。

他是《家》中觉新的原型,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像觉新一样活了下来。想到大哥的死,巴金与侄子李致谈话中,曾两次失声痛哭。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4)

二、觉新的无奈,觉民的妥协

故事中的觉新,承担起家族重担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作为继承人,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巴金的大哥也是如此。

大哥李尧枚,其实最早接触新文化。他经常买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阅读,并带领弟弟们热烈讨论,是弟弟们对于新文化的启蒙者。

在那个年代,李尧枚一直是优良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时,他名列第一。他喜欢化学,渴望去上海或者北京的大学读书深造,将来还想去德国留学……但是最终,这些只能成为他的美好幻想。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5)

因为大哥是“承重孙”。

他要支撑一大家子的生活,他要负担两个弟弟出国留学的费用,他要放弃学业娶妻生子……他要做的太多太多,却没有什么是为自己而做。

他一会儿是旧家庭暮气十足的少爷,一会儿又是弟弟们面前的新青年。

为了维持生计,李尧枚卖了田去做生意,却在一场大病之后,发现钱已经损失了一大半。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6)

那时的李尧枚,因为矛盾的心理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在发病之时将所有票据撕掉,这个家彻底走向破产。

大哥最后心理奔溃,死于自杀。李尧枚去世,家族败落,这一切来的猝不及防。

巴金和三哥李尧林当初在大哥的支持下,一起外出求学,离开了这个旧式的大家庭,漂泊异乡寻求新的文化和思想。但在两人都接到了大哥去世的电报,在这个关乎存亡的时刻,三哥李尧林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伸手接过了这个重担。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7)

李尧林是一个教育家、翻译家,他曾天津南开中学的开放教学,学生之中出了中科院院士申泮文、叶笃正,作家黄裳,剧作家黄宗江,文学家周珏良等等。

可这些在他选择回家妥协时,全部舍弃了。

三、故事落幕,人世匆匆

李尧林热爱文学,有不输于巴金的才华,可是为了支撑一个即将灭亡的封建家族,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殚精竭虑了一生。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8)

1945年,患病的李尧林只在医院坚持了七天便离开了人世。

去世前,他似乎有着太多想说却没说完的话,只留下一声叹息。

《家》的最后,家族彻底破败,觉新、觉民想尽一切办法,都没有挽救回来。现实比故事更残忍,巴金的大哥三哥都付出了生命。

作家巴金的一生,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巴金的家族史(巴金家的三兄弟)(9)

然而,在他的人生之中,却有一大憾事——在他有生之年,没有机会去帮助两位挚爱的哥哥。

每每谈起,他都遗憾落泪。

巴金曾说:“我们三兄弟跟觉新、觉民、觉慧一样,有三个不同的性格,因此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

那个在他笔下的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大家庭,犹如一片孤寂的沙漠,可是三个兄弟之间的棠棣之华,确实如同沙漠之中的绿洲。

“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