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被曹操赶出中原,不得已投靠了荆州的刘表。刘表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询问刘备的意见。刘备提出“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见第三十四回),建议刘表立长子刘琦。不料二人的对话被刘表次子刘琮之母蔡夫人偷听到。蔡夫人与弟弟蔡瑁一起密谋除掉刘备。蔡瑁以慰问文武为名,邀请刘备离开新野到襄阳,企图将刘备杀害。幸得伊籍提醒,刘备才及时从城中逃出。刘备逃了不到几里,面前有一天宽约数丈的檀溪挡住去路,后面蔡瑁的追兵越来越近。刘备无奈,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刘备大急,对着自己的坐骑“的卢”大叫:“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跃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刘备这才侥幸逃脱。

历史三国三顾茅庐真实故事(他是三国最著名伯乐)(1)

天色将晚,刘备往南漳方向策马而行。忽见一个牧童骑牛而至,喊出了刘备的名字,并说自己的师傅经常提及刘备,夸赞刘备是“当世之英雄”(见第三十五回)。刘备大奇,便与牧童一起来到庄院并见到了牧童的师傅。此人就是司马徽。

司马徽并没有因为刘备的有意搪塞而停止追问。他紧接着又问了一句:“公不必隐讳。公今必逃难至此。”既然都是明白人,刘备也就不再隐瞒,将在襄阳遇险之事告之。司马徽随即也就不再故弄玄虚,答以“吾观公气色,已知之矣。”双方初次接触,以诚相对,话匣子自然也就打开了。

司马徽问刘备:“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又说“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此语直截了当,点出了刘备事业多蹇的关键原因。司马徽接着提到了荆州地区流行的一个童谣。这个童谣是这么说的:“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他解释道:“此谣始于建安初:建安八年,刘景升丧却前妻,便生家乱,此所谓始欲衰也;无孑遗者,不久则景升将逝,文武零落无孑遗矣;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盖应在将军也。”

历史三国三顾茅庐真实故事(他是三国最著名伯乐)(2)

为什么司马徽会说起这个童谣呢?这和刘备当时的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备来到荆州后,刘表安于现状,不愿与曹操为敌,刘备复兴汉室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荆州实力派蔡瑁、张允都在背后加害,刘备性命堪忧。此时正是刘备事业的最低谷。司马徽故意说出这个童谣,就是以这种方式来激励刘备,鼓舞刘备的斗志。

果然,刘备听司马徽这么一说大惊失色,立即拜谢道:“备安敢当此!”看到刘备雄心再起,司马徽不失时机地表示:“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接着司马徽又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忙问“伏龙”、“凤雏”是谁,司马徽拊掌大笑,说出了两个字:“好!好!”刘备再追问时,司马徽回答:“天色已晚,将军可于此暂宿一宵,明日当言之。”随即让小童准备当晚的膳食,并将刘备的马牵到后院喂养。刘备见司马徽避而不答,也就不便多问,在司马懿的草堂中歇息。不过,司马徽之前一番话语让刘备感到高深莫测,倒在床上难以入睡。

历史三国三顾茅庐真实故事(他是三国最著名伯乐)(3)

夜深人静之时,刘备忽听有人叩门而入。只听得司马徽说道:“元直何来?”来人回答:“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故遗书别之,而来至此。”司马徽说:“公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奈何轻身往见景升乎?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公自不识耳。”来人答:“先生之言是也。”

经过一晚上的交谈,“伏龙”、“凤雏”这两个名字已经牢牢印在刘备心中。此时听到司马徽说来人“怀王佐之才”,自然而然以为此人必是“伏龙”、“凤雏”之中的一位,求才之心大起,想立即出屋相见,但又恐造次,只能耐着性子等待天明。

到了第二天天亮,刘备迫不及待地问司马徽昨晚来人是谁。司马徽说是自己的好友,刘备又立刻表示想与来人相见。司马徽却回答道:“此人欲往投明主,已到他处去了。”刘备问其姓名,司马徽笑着回答:“好!好!”刘备再问:“伏龙、凤雏,果系何人?”司马徽还是笑着说:“好!好!”刘备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共扶汉室,司马徽以“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谢绝,又有留下了更加高深莫测的一句话:“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

历史三国三顾茅庐真实故事(他是三国最著名伯乐)(4)

总结刘备与司马徽交谈的内容,刘备得到的是“伏龙”、“凤雏”这两个名字、一个深夜来访的男人的声音、三次“好、好”的回答。这对刚刚被司马徽鼓起奋斗决心的刘备而言显然是不够的。司马徽的话让刘备下定决心去寻找“伏龙”、“凤雏”。

刘备回到新野后不久,忽见一人在街上引吭高歌。刘备立刻就想到了司马徽说过的“伏龙”、“凤雏”,将此人请到了县衙。交谈后才得知此人叫作单福,并不是“伏龙”、“凤雏”。尽管如此,刘备对单福还是非常欣赏,拜单福为军师,调练本部人马。没过多久,这位单福的真正身份公开了,他的真名叫做徐庶,也就是刘备在司马徽庄中留宿那一夜想见的人。徐庶告诉刘备,正是由于司马徽那晚的推荐,他才会到新野来投奔刘备的。徐庶由于母亲被曹操软禁不得不离开新野,临行前将“伏龙”、“凤雏”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刘备。“伏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

历史三国三顾茅庐真实故事(他是三国最著名伯乐)(5)

徐庶走后,刘备命人安排礼物,打算去隆中拜会诸葛亮。这时候,司马徽又突然出现了。刘备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见第三十七回)这时候,司马徽不说“好、好”来卖关子了,而是直截了当地将诸葛亮的身世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

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司马徽又告诉刘备等人:“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历史三国三顾茅庐真实故事(他是三国最著名伯乐)(6)

此言一出,在场的刘备、关羽无不愕然,因为这个评价实在是太高了。当然,在小说中诸葛亮也的确有这个本事,司马徽所言非虚。

当日在自己家中用了三次“好、好”来搪塞刘备,如今却又将诸葛亮的身世及本事和盘托出,这是司马徽的高明之处。尽管司马徽知道刘备急需人才,但是对于刘备是否能善待人才、用好人才,心里也没有底。徐庶的到来给了司马徽考验刘备的机会。于是,徐庶来到新野,并没有告诉刘备自己的来历,也没有提及司马徽,而是凭着自己的能力当上了刘备的军师。由于徐母被曹操软禁,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走前,徐庶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尽管如此,对于刘备是否能用好诸葛亮,司马徽还是有一定顾虑的。因此他才会主动出现在新野,在刘备面前大夸诸葛亮,希望能引起刘备足够的重视。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希望刘备能够用好诸葛亮。而结果也正如司马徽预料的一样,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将诸葛亮请了出来。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鞠躬尽瘁。

历史三国三顾茅庐真实故事(他是三国最著名伯乐)(7)

不过,就在司马徽主动将诸葛亮的情况告诉刘备后,他临别之时又留下了一句高深莫测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要知道此时刘备尚未“三顾茅庐’,司马徽竟然预判出诸葛亮必将跟随刘备,而且准确地预测出汉室必将倾覆,诸葛亮就算奋斗一生也无法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足见司马徽的高瞻远瞩,料事如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