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坚持原则(坐怀不乱柳下惠)(1)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大概都略知一二,但关于柳下惠这个人,大家却未必了解。

柳下惠其实并不姓柳,而是姓展,名获,字禽,他出身贵族,乃春秋时期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柳下惠”,是因为他的食邑在柳下这个地方,他的谥号为“惠”。

那么,柳下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正直勇敢的柳下惠

据《国语·鲁语》记载,公元前631年夏,齐孝公带兵攻打鲁国,鲁国权臣臧文仲向善于措辞的柳下惠请教退兵之计,柳下惠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就能防止战争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这无异于自招其祸,自取灭亡,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

柳下惠如此直言不讳的批评臧氏在鲁国的乱政行为,不仅需要正直的品德,更需要无畏的勇气。

机智退敌的柳下惠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国担任大夫。

柳下惠坚持原则(坐怀不乱柳下惠)(2)

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前线犒军迎敌。弟弟临行之前,柳下惠为他送行并授以退敌方略。

展喜到前线后,依计而行,孤身一人到齐营去见齐孝公。

齐孝公问:“我齐国大军压境,你们鲁国君臣害怕了吧?”展喜笑答:“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追问原因,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之始封国君姜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令齐鲁两国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互相残杀。现在盟约仍然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竟把这事抛在了脑后?”

齐孝公自知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撤兵。柳下惠的机智措辞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退掉了齐国的千军万马。

诚实做人的柳下惠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自然舍不得,却又不敢得罪实力强大的齐国,就决定用一个假鼎糊弄一下。

齐国使者见了鼎之后,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诚实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只有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鲁庄公只好派人去求柳下惠过来撒一个谎,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最大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珍宝。以毁掉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会做?”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得把真鼎送往齐国。

有人可能会说柳下惠此举不够爱国,过于迂腐,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撒谎欺骗齐国使者,强大无礼的齐国就会借此发动战争,那样,遭受损失的就不是鲁庄公,而是鲁国老百姓了。

四起四落的柳下惠

柳下惠有着“四起四落”的曲折仕途。从公元前693年到672年,柳下惠先后四次担任掌管刑罚狱讼的士师一职,却又四次因为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得罪权贵,而被黜免。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起这件事时犹然心潮翻涌,为之不平。

柳下惠虽然在鲁国屡遭打击排挤,但他的道德学问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请他到自己的国家任职,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国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桃李满园的柳下惠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但他并不是最早的,因为比他早一百多年的柳下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柳下惠第四次因为刚直不阿而被权臣罢黜之后,就决定再也不踏入那令人失望的官场了,他在家乡开馆讲学,教授门人了。大家都知道柳下惠既有高深的学问,又有高尚的品德,所以都争先恐后地赶来跟着他求学,于是,柳下惠作为老师的名声越来越响,以至于“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

柳下惠坚持原则(坐怀不乱柳下惠)(3)

百岁和圣柳下惠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孔孟两位圣人在古代都算长寿之人,但和柳下惠老先生相比,他们还是差了一大截,柳老前辈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论虚岁整整活了一百岁。

柳下惠为什么能得以长寿呢?

据《孟子》记载,柳下惠不因君主昏庸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不忘推举贤能,被遗民间心中也没怨气;身处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民相处时也觉得很愉快;无论和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能保持住自我,不受不良环境影响。因此,人们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心胸狭隘的会变得宽容大度,严苛刻薄的会变得老实厚道。

柳下惠一生都致力于用道德礼仪来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深受孔孟推崇,孟子不仅把柳下惠和之前的伊尹、伯夷,之后的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还特意尊其为“和圣”,和“至圣”孔子并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