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妈妈温馨时刻 为所应为Dothe(1)

《为所应为》的伟大自然离不开斯派克.李。或者说,仅仅“斯派克.李”这四个字就代表着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自1776年《独立宣言》发布后就一直存在着的道德软肋——种族歧视。

撇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遗留问题,单单用影像的视角重拾这部影片,你会发现《为所应为》在剧本构成和台词音乐上并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可奇怪的是,就是这部在诸多方面都平淡无奇的作品,能够如此锋利的穿透观众们的灵魂,让每个深谙种族歧视之苦的美国人潸然落泪。

而做到这一切的人,正是斯派克.李。

熊猫妈妈温馨时刻 为所应为Dothe(2)

斯派克.李比大多数试图讨好黑人文化的白人导演们更知道同胞们的缺陷与痛点。在萨尔比萨店的几幕戏中,观众们通过为数不多的几句对白以及三个老黑人间微妙的眼神传递就能深切感受到黑人文化的极端封闭。这种只属于黑人的文化氛围就像设了密码的保险箱,是只有“自己人”才能涉足的私密空间,而这正是黑人文化的一个明显缺陷:它缺乏包容性,对于“话语社团”之外的其余文化语境的拒斥,让它显得有点不近人情,尽管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黑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熊猫妈妈温馨时刻 为所应为Dothe(3)

在《为所应为》所呈现的美国街区里并没有贴着标签大大方方出现的英雄或是恶棍,甚至当拉希姆的喉咙被一名警察用警棍卡死的时候,还有一个负责任的白人警察大喊着“够了”。而拉希姆,作为受害人的他以黑人独有的造型出场,叛逆的装饰,开到最大的录音机,身边所有人被他震的发疯。坦白讲,大多数观众并不会爱上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受害者。这种角色设置上的不平衡,让我们认识到推动这一惨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是明面上的种族歧视。误解、猜忌、紧张、不安、自我保护或者仅仅就是运气,以上所有的情感中都夹杂着无可避免的歧视,歧视陷入了整个社会体系,而绝大多数的黑人或是白人都只能是体系的造物,在成为施暴者的同时更是受害者。

熊猫妈妈温馨时刻 为所应为Dothe(4)

可斯派克.李真的没有情感吗?不,不带情感的人是不可能拍出叫人落泪的影像作品的。只是比起愤怒,他更想表达的是悲伤。

这只是日复一日重复发生的悲剧中的一场。即便黑人,白人在一个近乎平等的社会体系下共同生活,可种族歧视的问题永远不能真正得到解决。而《为所应为》正是第一部呼吁黑人站起来反省自身的影像作品,他最伟大的意义也在于此。当黑人们昂首疾呼取消种族歧视时,其实,他们才是种族歧视观念最顽固的守卫者,现实中的玩笑、平等、正常的交际沟通都被万恶的思想扭曲成了一种不平等。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影片中黑人与当今“仇富者们”的心态,任何关于自身所不能承受的生活面貌,在仇富者眼中都成了无法被原谅的炫耀和挑衅。可就跟黑人误解了大多数白人一样,对于有钱人来说,这些所谓的“优越”也仅仅只是他们正常生活的写照而已,并没有再多的意义。

也许是自卑感作祟吧。

by——熊猫妈妈

2016.11.18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熊猫妈妈的电影订阅号:panda_lina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