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二十四孝”里有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的故事。别以为“卧冰求鲤”的只有一个王祥,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有三个为母亲卧冰求鲤的孝子,而且这三个人的“母亲”都是继母。

王祥,早年失母,继母朱氏总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对王祥非常不慈爱。王祥对继母却非常孝顺,父母有疾都是不食不寝地服侍。继母朱氏病了想吃活鱼,这时正是天气寒冷、河水结冰。王祥脱下衣服准备剖冰求鱼,这时冰就自动裂开了,有两条鲤鱼跳出来。

真假悍风鲤咋样辨别(卧冰求鲤的真假之辨)(1)

还有一个叫王延的,也是非常孝顺。他的继母卜氏隆冬时节想吃活鱼,命令王延去捉鱼。王延没捉到鱼,回去以后被继母用棍子打出血来。王延只好又出去找鱼,一边敲冰一边哭。这时有一条鱼自动破冰跳出来,王延拿着鱼回去给继母。

一个叫楚僚的人,也是早年丧母,继母得了病。继母梦到一个小孩对她说:如果捉到鲤鱼吃了就能好,不能就会死。继母醒了把这个梦告诉楚僚。十二月的冬天,楚僚哭着出去找鱼,脱下衣服趴在冰上。也和王祥、王延一样,冰开鱼跃,继母有鱼吃了。

这三个“卧冰求鲤”的故事都出自于东晋干宝《搜神记》。永嘉衣冠南渡,世族从京洛南迁偏安江南,建立政权。东晋文学仍然有谈老庄的玄言诗,有最耀眼的陶渊明的田园诗,还有将高妙的审美趣味融入文学之中的山水之美。搜奇言怪也是东晋文学的一大特点,《搜神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真假悍风鲤咋样辨别(卧冰求鲤的真假之辨)(2)

《搜神记》代表的是“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算是初具规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谈鬼神、讲异事的志怪小说;还有一种是讲人物琐事轶闻的小说。《搜神记》这样的志怪小说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前有所继后有所承。在《搜神记》之前有上古神话,有先秦子书里的被赋予神怪色彩的记事故事,在《搜神记》之后有在它基础上取得更高成就的唐代传奇小说。《搜神记》里故事的来源并不是出自于现实题材,基础大多出自于民间传说,更被渲染了神异色彩,通过想像借助于鬼神表达当时社会状况之下的思想人心。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所以,“志怪”的故事怎么来的,鲁迅说得已经很明白犀利了。真要把志怪小说里的事儿当真事,还大肆宣扬那就是更奇哉怪哉了。

真假悍风鲤咋样辨别(卧冰求鲤的真假之辨)(3)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历时二十三年方成此书,作序时说,“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干宝作《搜神记》的目的是证明确有神鬼之事。所以,“二十四孝”里取自《搜神记》的那些故事,例如“卧冰求鲤”初始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孝”,只是为了证明确神鬼的确实存在。

元代集成“二十四孝”从《搜神记》里挖掘素材则另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孝”为美德是毫无疑问的事,但“孝”者论心不论事,不能以统一标准、统一行为去要求。类似于“卧冰求鲤”这种无稽之谈更不能作为“孝”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