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主流的观点一直在鼓励超前消费、借贷消费。

最为著名的就是于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段子。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临死之前还清了贷款,一辈子住在好的房子里,享受了人生;但中国老太太临死才攒够了买房的钱,来不及享受就去世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住房是刚需,房价又那么高,不贷款是不可能的。而在杠杆率如此之高的背景下,在其它消费方面,中国年轻人可能确实需要考虑更加理性的消费以及量入为出的生活。

敢于花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乐观预期。,约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内,家庭收入将出现明显增长。

不过,随着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强,收入增速放缓甚至停滞也并非不可能。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就存在“22K现象”,说的是22000新台币成为企业向职场新鲜人开出的行情价,起薪一直“起”不来了。“22K”也成了年轻人低薪的代名词。

量入为出下句话(并不是过时的生活方式)(1)

就算是人到中年,也可能遭遇裁员、失业等危机。这两年在一些论坛中,引发“中产焦虑”最直接的事件就是,人到中年被裁员,又上了高杠杆买房。

所以,为未来多做储蓄并非坏事。尤其是社会福利和保障并没有那么完善,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健康、未来的养老,这些都是需要用真金白银做支撑的。

就连一向超前消费的西方人也在反思。一次次因过度超前消费而来的经济危机与泡沫崩溃,令他们的消费观日趋保守。在一项针对美国年轻人的调查中,60%的受访者没有单件价格超过2000美元的产品,超过一半的人在电子产品上的花费没有超过500美元。哪怕是在美国消费信贷中体量最大的学生信贷,主要方向也是协助完成学业,而不是物质消费。

控制杠杆、合理规划是中国年轻人必须要补上的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