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是看过清廷剧的,朝堂大臣中有人自称“奴才”,有人自称“臣”,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别性呢?这是由于身份地位决定的。在满清皇族、王族之中,“奴才”的地位要比“臣”的地位高得多,当然这也是由主人地位决定的。皇帝太后的奴才,就比王公贝勒的奴才神气的多。

在《说文解字》中:“奴、婢,借古之辠人也”;“辠,犯法也”。说的是奴、婢最初是犯人。推及上古,因无可靠史料记载,学者认为远古奴隶制度下的“奴、婢”源于部落战争说的俘虏。《周礼》中说:“今之奴隶,古之罪人也”。大概意思是举兵作战,也是犯罪的一种形式。

奴隶、奴婢跟“奴才”是有区别的,奴婢是没有人生自由的,是没有私有财产的,因为他本来就是奴隶主的财产,如猪马牛羊一般。而历史学家认为满清的“奴才”出自八旗制度。各旗旗主由本家族高等爵位领旗,下属被称为“属人”,属人的下属被称为“包衣”。曾经一度误会“奴才”为“包衣”。

清朝什么可称奴才(满清自称臣和)(1)

在满清入关之前,旗主和属人之间是“养”和“被养”的依附关系。属人的经济、政治地位是由旗主赋予的,而属人对旗主负有服从效力的义务。属人称呼旗主为“主子”,自称为“奴才”。这种主仆关系在入关后也被沿袭下来,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概念拓展。

入关后伴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皇帝事实上成了“八旗共主”。雍正和乾隆开始以制度的形式对彼此间才称呼进行规范。实际上父子二人对“奴才”自称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雍正以为:“凡奏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意,不宜两样书臣写,嗣后着一暨书写臣字”。雍正是要将二者统一,无论是八旗子弟还是汉臣,都自称为“臣”。折奏档案显示,雍正还在一些奏折中进行了标改。

清朝什么可称奴才(满清自称臣和)(2)

不少学者将这种现象同“九子夺嫡”事件关联起来解释,认为康熙死后,九个阿哥参与了皇位角逐,他们凭借“家仆”势力,险些颠覆了清王朝。雍正正是出于“小家势力”对“家天下”所构成的不稳定因素的考虑,通过消弭满汉臣差异,建立“理想的君臣关系”来巩固国家的统治。但是这一构想仅仅实行了三十年,后便被乾隆推翻了。

乾隆一改“满汉一体”的作风,推行“满洲旧制”。大到满族语的文化传承,小到生活琐事,都要遵循满洲旧俗,而旗人对皇帝自称“奴才”正是所谓的旧俗之一。乾隆二十三年谕军机大臣:“公事奏折,诚臣;请安、谢恩、寻常奏折,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三十八年补充到:“武官即官至提督,亦称奴才,次乃向来定例”。自此形成了定制,汉人一律自称臣,满人文官公事自称臣,私事自称奴才,提督是封疆大吏,省最高军事长官,也是皇帝的奴才。

清朝什么可称奴才(满清自称臣和)(3)

乾隆最次也做了些解释,并不是说自称“奴才”就是卑贱、就亲近,自称“臣”就是尊贵、就疏远。又解释到“臣”就是“仆”,“奴”也是“仆”,本来是没什么两样的。之所以区分开来,仅仅是“遵循旧制”而已。这个跟荣辱、亲属是没有关系的。那么汉臣对皇帝能否自称奴才呢?

乾隆以:“并无加赏”来不置可否。但是满臣是决然不能用错自称的,轻则上谕申斥,重则革职查办。事实上后来也没人因此而被申斥或革职的。后来的皇帝也没有谁对自称问题进行重申。直到宣统二年,满清预备立宪时上谕规定:“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着一律称臣,以昭画一而示大同”。可见后人并不认为“臣”和“奴才”,像乾隆狡辩地那样“并无区别”。

楼宇烈: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就是科学?

转载请注明出自【头条号:极简国学】

插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先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