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们常说,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抓住男人的胃。然而,男人主外,常常顶着较大的压力,努力打拼,也时常因此而落得一身胃病。很多女性为了苗条的身材,又或者是为了工作,经常不好好吃饭,也让胃遭受了各种折磨。面对胃病,该如何治疗?名老中医有治胃病的“六脉神剑”,不妨一看啦!

六字诀治胃炎(治胃病的六脉神剑)(1)

胃病常以胃脘疼痛,食后饱胀,腹胀食少,嗳气吞酸,倦怠无力,恶心欲吐为主要症状。中医学称为“胃脘痛”“痞满”,大多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致肺胃损伤,运化迟缓,湿浊困阻,或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致气机不畅,胃络受阻。相当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

胃从肝治

先生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胃相关,胃从肝治。叶天士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性如风木,喜条达疏泄,恶抑郁、精神紧张;胃气主降,脾气主升、主运化;厥阴之脉,夹胃属肝;冲脉隶属阳明,肝主冲脉,故肝胃之气相通。肝经调畅胃气和顺,肝气郁结或肝阴虚阳旺则肝失疏泄,胃气不降,脾气不升,造成肝胃不和、肝脾不和。饮食入胃,需脾气之运化升发,也赖肝木之气的疏泄。若厥阴之气上升,阳明之气失降,肝木扰动,横逆犯胃,日久致胃阴受劫,则出现胃纳滞呆、食后胁胀、口渴咽干等胃阴不足的胃病症状。脾主运化,肝可协助脾气升发清阳,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脾气虚弱,肝气乘虚伐脾,出现腹胀、腹痛伴有泄泻之脾虚症状等,都得从肝考虑。其具体治法如下。

1.疏肝和胃

胃脘隐痛阵发,食后饱胀,腹胀食少,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方药:柴胡9克,生牡蛎(先煎)30克,香附9克,乌药9克,木香9克,白芍9克,甘草6克,九香虫9克,木蝴蝶9克,佛手9克,玫瑰花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12克。

2.平肝和胃

食欲不振,频频恶吐,脘腹窜痛,胸胁闷满,得化即安,舌红苔腻,脉弦滑。方药:柴胡9克,生牡蛎(先煎)30克,苍术9克,厚朴6克,枳实9克,竹茹9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大腹皮9克,瓜蒌皮9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24克。

3.滋肝和胃

胃脘嘈杂,灼痛频作,嗳酸腹胀,舌光红,少苔,脉弦细。方药:柴胡9克,生牡蛎(先煎)30克,苍术9克,玄参12克,沙参12克,麦冬9克,当归9克,生地12克,川楝子9克,枸杞子9克。

4.疏肝和胃

有饥饿感但食后腹胀,攻撑连胁,大便艰或溏,舌紫苔腻,脉弦或涩。方药:生蒲黄12克,五灵脂18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郁金9克,石菖蒲9克,苍术9克,厚朴6克,大腹皮9克,瓜蒌皮9克。

5.清肝和胃

胃脘灼痛,烦躁易激动,口干苦,食后易胀,舌红,苔黄,脉弦细。方药:柴胡9克,生牡蛎(先煎)30克,黄连3克,吴茱萸6克,香附12克,乌药9克,白芍12克,苍术9克,厚朴6克,百合9克,郁金9克,黄芩9克。

6.温肝和胃

上腹隐痛,遇暖则安,并有恶吐,舌胖淡苔白,脉沉涩。方药:柴胡9克,生牡蛎(先煎)30克,苍术9克,厚朴6克,香附12克,乌药9克,益智仁9克,荜澄茄9克,高良姜9克,白芍9克,半夏9克,化橘红9克,木香9克,川贝9克。

案1

钱某,男,36岁,常州人,重工业厅干部,病案号97043。1963年12月初诊。

1956年来新疆,即出现半夜泛冒清水,必起床倾吐完方能再寝。病程前后八年,中西医久治均无效,历尝各种药物无功。刻诊:两年来每夜泛冒清水黏液,其味不酸不咸,发作时辄从梦中惊醒,必起来吐清方快,胸次懊难名;由于夜间睡眠不足,影响白天工作;食欲不振,多吃即胀;舌苔白,脉缓。从温中摄水为治,予柴牡益澄汤:

柴胡9克,益智仁9克,牡蛎(先煎)30克,荜澄茄9克,高良姜6克,制香附12克,制半夏15克,橘红9克,川贝12克,苍术9克,木香9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

每日1剂。3剂即收大效。兼用香砂枳术丸每天1包。服用30剂,冒水全停,食欲大振。停药两月,诸恙皆安,八年宿恙短期收效,颇引以为快云。

案2

蒙某,女,28岁。

胃痛十余年。食后上腹作胀,腹痛头昏,周身肌肉乏困无力,大便不畅,怠倦嗜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肝胃失和,拟疏肝解郁,利气和胃。处方:

柴胡9克,生牡蛎(先煎)30克,香附12克,乌药9克,郁金9克,石菖蒲9克,苍术9克,厚朴6克,九香虫9克,木蝴蝶9克,桔梗6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9克,大腹皮9克,瓜蒌皮9克。

服药8剂,胃痛大减,进食增加,再予原方加减调理,嘱其注意饮食、情绪及睡卧,渐愈而未再复发。

先生原按:胃从肝治,表明:①胃的健运需要肝的疏泄条达;②肝气的运行与情志活动直接相关。说明人的情志变化对胃的功能影响甚大。此为强调肝在胃病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并非所有胃病均从肝治。正如《素问·咳论》中所说“非独肺也”一样的道理,如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病,还当根据临床“审因论治”,方可无误。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小小薏仁作用大 除湿健脾皮肤好

睡觉经常流口水,中医教你巧调理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二版)•内科专家卷:陈苏生》(陈熠主编)。来源于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