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近乎道。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读到这句话时,一般不太好理解。

它的原文是这样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只要懂得汉字的反向思维,也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1)

01

反者道之动

任何事物发展到了极限,

行不通了,必走向其反面,

这就是所谓“反者”

新的事物会在“反向蒙动”之中孕育。

这时候,

新的事物在酝酿孕育而“动”中,

还没有显现苗头。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2)

万物生的汉字思维过程表述——

①无中生有——“文”从自然“无”中生有而来

有,是“若有若无”;即是“真空妙有”状态;

之后,有,生有一;

②一生二三——“字”回到自然中去解释万物

有一,一是开始;

之后,

一生二,二生三,一生二三;

三生万物。

万物生过程思维——

无→有→一→二→三→万物生

无中生有,有生一,

一生二三,三生万物。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3)

“无”角度观察“有”

是可以看到“有”生孕育的“蒙生、蒙动”

如果从“一”生角度看“有”

此时,“有”尚未显现,却呈“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这种“有”状态就是“有生于无”,

也是“真空妙有”

“有”表现状态——

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看着像是有却又没有。

之后,有“一”,开始“一”生,

初始之新生事物开始显现。

这个“无中生有一”过程

按照佛教说法就是——

缘起性空。

“反”字,

本身就表达出“反者道之动”的道理。

“反”字中“又”表达手“动”行为。

02

反”字,如何动?

【反】

hǎn

【厂hǎn

-象山崖岩洞穴之形;

崖岩敞开的下面可居人。

这就是人早期的“崖居”形式,

崖岩洞穴中人可居。

它有什么样的自然特性?

山崖岩洞入口敞开,而深处没有敞开,

入深处,人行不通,

以此在“反”表示“拒绝、阻挡、行不通”,

“行不通”就只能“往回走,往回返”。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4)

“【厂hǎn】崖岩”

只能从“崖洞口”进,

也只能“崖洞口”出,崖洞深处是行不通的。

一定要理解“厂”的这个自然特性,

理解这点很容易知道“反、仄、厄”的意思

【又】,象人右手形。右手行为。

【厂】和【又】合在一起成为【反】,

画面——

就表示“又”手被“厂”崖岩给“挡住、行不通、拒绝”了,

于是,只好“反”向回手。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5)

也是“厂”挡住拒绝了“又”手行为,

这就是拒绝“反”对了。

如:相反,反手,反对,反转,反向,等

【厂】和【又】在【反】字内

形成相互“对立统一”的合体。

03

“反者道之动”之后,新生蒙动

“反者道之动”之后,

新生物开始孕育“蒙动”到“萌动”——

新生的事物显现出细小的苗头。

这就是“弱者”,

新生细微之“弱者”发展可为“道之用”。

新生的事物显现出苗头,

这时候

“微弱、细小、弱小、细微”

新生之事物是“弱者”

弱者

初生之物,很弱小,细微,初生的萌芽之态。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6)

弱者道之用

初生之事物开始时必“弱”、必“小”,

是“弱者”;

但是新生事物会从“弱小”逐步发展

成可施行、可施行展开有用。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7)

【用】,

可施行,可以施行展开为用。

这是万物生的自然规律。

万物生于有,

有一,一生二三。

三万物生,物可用。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8)

初生之物“弱”,

“弱”生发可施、可行、可用。

这就是“弱者道之用”生发过程,

也是万物生发之“道”动规律;

04

汉字如何“反”动?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9)

汉字如何来表述“反者道之动”中之道的?

“字”者,是“文”之动!

“字”,是二个或两个以上“文”构成合体字内互动思维表达。

“文”,从自然中来;表达自然所本来存在的具象物,承载其本来自然特性。

“字”,回到自然中去;二个或两个以上“文”构成“字”, “字”内互动思维表达又回到自然中去解释万物。

类似上述“反”字表达

同样有【仄】字——

【仄】=厂hǎn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10)

【人】遇到崖岩【厂】行不通,

往回走而【仄】反身侧转。

侧身回转。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11)

【仄】

会意。小篆字形,

象人在山崖洞穴里侧身回转的形状。

本义:

侧身回转,倾斜。

如:平仄,日仄,反仄

日【昃】,也是“日仄”——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12)

日东升至中午最高处,

之后,开始仄回转向下降,

太阳西下,往回落。

汉字的纠正(汉字道反者道之动)(13)

如,【丕】字,不一,表示“大”之义。

如,“厄”字:人困于厂hǎn崖里,表示:困厄,遭遇困境。

如,“蒙”字,蒙→蔽→萌→芽

如,甲→乙

甲,破壳而出,破甲而生,这是

乙,乙乙而生。有一。

以上只是简单的汉字反向思维例子,

另外,如“非、不(否丕孬甭等)、未、勿、免”等,

都是汉字思维的反向思维表达,

在此就不谈了。

汉字“对立统一”,

既对立,也统一,

由此合体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既正向,表示递进后续向前;

也反向,表示倒推之前状态。

这些都是由“文”和“字”内所具有自然本来特性决定的。

关联阅读:

何为道?何为德?

《道德经》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弦理论会不会受此启发?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观妙”?

对于《道德经》的理解,最难、最有争议的会是什么?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法、说文解字、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汉字教学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