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塑料方形的箱子,老唐一路开得飞快,箱子上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布,让人看不出里面是什么,老唐的三路车驶出城,一路向西,越走行人越稀少,终于到了一个写着“xx建工”的大门口旁边,停下来,开始摆放几张简单的桌椅。已经有同行来了,他们熟络地彼此打着招呼,边摆放着自家的桌凳。
"10元一份,10元一份,有菜有肉,绝对管饱的香喷喷大米饭啊!",老唐挂在三轮车上的喇叭,开始它今天的无限循环播放,又到了工地民工下班吃午饭的点。
工地的民工涌过来,老唐又开始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盛饭,盛菜,装盒,收钱,有时忙不过来盛汤和添饭都是民工自己来。
三
轮车旁边是老唐摆放的几张简单的折叠桌椅,不少人坐不下,就蹲在路边,三三两两,有各种大小车辆时常从旁边驶过带起一阵尘土,似乎在催促这里的食客离开。
这就是老唐谋生的”民工食堂“,别人开玩笑叫他“堂(唐)主”,老唐乐呵呵接受了:’啥”民工食堂”啊,咱就一卖盒饭的”。不过他觉得大家叫他堂主,挺好。
"堂主"老唐一张胖乎乎普通的脸,不说话也是笑咪咪的脸,让人看着很舒服,就像你家门口小吃店的小老板。
现在他脸上蒙一层薄薄的汗,黄褐色脸颊上两侧的晒斑更明显了些。“天天晒的,咱这个活,没办法,就这样”老唐解释有点羞涩地道。
老唐妻子负责炒菜,饭菜一做好,分盒装一部分,剩下装饭桶里,两辆三轮车都装上,兵分两路,老唐妻子要赶往另一个工地。一路赶来,生怕错过时间,老唐一刻也不敢耽误。
这是老唐最近新找的工地,原来的工地已经卷得太厉害,原来老唐一家,后来十几家,竞争得厉害,打起了价格战。
老唐降价降不起,就只好找到了现在这个工地。好在老唐做生意活泛,靠着这两年干这个生意练出的手艺,饭菜味道还行,分量也足,很快就在这里有了口碑。
这里现在只有三家干这个的,竞争还不太厉害。
食客们也不挑剔,时间到了,买了饭,找个地方坐,甚至找个地方蹲下,拿起筷子,加点辣子,几口热饭下肚,一会功夫冒出满头大汗,吃完饭,不多停留,返回工地,找个阴凉地,睡觉。
老唐的收摊回家,原来的”民工食堂“仿佛没有出现过。
老唐原来也干过不少行业,都没干长。
初中毕业的他在城市找工作只能干类似于快递的工作,有两个孩子要供,在家里种地实在是不行。孩子放在家,他和妻子出来找活路。
卖盒饭是同村里的人带着干的,现在老唐早已“出师”,在工地不远的地方租了个带一个小院子的小民房,院子主要是放他和妻子的两辆三轮车。
早上三点多去买菜,二十几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菜价比城里的菜便宜不少。他后来发现从屠宰户那里直接批发肉比市场价便宜一块钱。
回到家大概六点多,开始择菜,切菜,蒸米饭,九点多开始炒菜,然后分类摆好,装盒。十点半左右出摊,回到家三点多,稍休息一下,下午五点多去拿肉,备好,准备第二天的材料。凌晨左右才可能睡觉,这行很辛苦。
但是比打工赚钱,生意好的时候老唐一天卖出去300多份饭,平时大概100份左右,除去饭盒,每盒大概4--5元的利润,老唐和妻子分别去两个工地卖盒。收入还挺可观,一年前带了自家弟弟弟妹从老家出来干。
老唐总结经验:”民工不咋在乎口味,能吃就行,一得量足,二得有荤菜。
但是这一行也不都是顺利,比如现在的物价上涨,猪肉的价格让老唐咬牙几次想涨价,但是干这个,关键就是不能涨价,不然前面的口碑就完了,只能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
还有煤气也涨价了,罐装煤气一罐比以前涨了好几块,还是得接受。
偶尔的疫情封控老唐和妻子就只能蹲在家里。
还有些不顺就是有的工人吃饭不给钱,浑水摸鱼拿了盒饭就走。
买盒饭的人多,乱哄哄的也有偶尔看不住的时候,事后清点才能发现。
有时候在路边刚摆开桌椅板凳城管来了,连忙收东西走人,别的地方转一圈再回来。
他没租门面,主要租门面费钱,也不大会在店里卖,出摊比店里生意好很多。
“总归这个生意是个短期活,不好干,咱又没啥门路,先干着吧!”老唐说。这个工地又快完工了,到时候又得找别的地方,重新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