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专家个人ip(零基础的他们如何写出个人IP)(1)

Photo by Leah Kelley

10月22日,我受人大出版社之邀,在写作公开课上做了一场主题分享:零基础的他们如何“写”出个人IP。本文收录整理了公开课的精华内容。

分享人:叶伟民

写作是长跑,我们既要学习方法技巧,也要看看同路人,从中吸取力量。今天我们来聊聊“跨界写作者”。

什么是跨界写作者呢?简单说,就是不以写作为职业,但用写作为自己插上翅膀的人。他们对写作的本质、效应了解得非常透彻,也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靠写作跑得更快,飞得更高。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互联网时代写作红利的一群人。

写作是技能没错,但首先是精神生活,如何让写作服务于人生,助推人生,也是我们写作者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从萤火虫博士到科普作家

分享个真实故事——我的好朋友付新华教授和他的写作经历。我们已经认识了将近15年,他就是非常典型且成功的跨界写作者。付老师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萤火虫博士,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

如何打造专家个人ip(零基础的他们如何写出个人IP)(2)

付新华教授

2007年,我还在媒体当特稿记者,到处找好故事。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环保会议报道,只有豆腐块大小。付老师在会上提出警告: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中国的萤火虫将走向消亡。

我嗅到了好故事的味道。于是,我找到了付老师。我们很投缘,第一次见面就聊了很多。我也了解到,付老师当时很困难,连申请几万块的研究经费都下不来,原因很简单——研究这个有什么用?

我意识到,不被理解,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最大的困境。没有困境就没有故事,我们要在困境中去观察人性。

第二天,付老师邀请我去野外做研究。我们夜里出发,在武汉郊外一片林地下车,那里有半人高的野草,还有坟墓,挺吓人的。

但付老师很淡定,平时他就是一个人来。走了一段,萤火虫出来了,幽幽的,很安静,星星点点,像悬浮在空气中,而且神奇的是,它们好像约好了一样,很有节奏地同步发光。我眼前一会儿陷入黑暗,一会洋溢绿色的幽光。

如何打造专家个人ip(零基础的他们如何写出个人IP)(3)

当时付老师的装备不太好,捕虫网还是一位前辈送的。他蹑手蹑脚追着萤火虫跑,不小心摔倒了,脸贴在地上。我去扶他,后来我也扑在地上,他又扶我。

最后我都忘记自己是来采访的了,追着亮光满山跑。我觉得这个状态很好,要写好故事,坐在家里是写不出来的,要走出去,多经历,多体验,多感受。

这次采访经历非常美妙。我发现付老师有个特点,除了专业的科研,还有很多脑洞很大的想法。比如,他拉着我说:“叶兄,我们来做个实验吧,不是有个成语故事叫囊萤映雪嘛,我们来验证下靠不靠谱。”

这个成语背后也是个励志故事,说晋代车胤家里贫寒,点不起灯,夏天抓萤火虫,借着光看书,冬天用雪地反光读书。

付老师这个提议勾起; 我的好奇心。是啊,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关掉房间里的灯,拉上窗帘,把萤火虫放在玻璃瓶里。那光非常弱,别说书上的字了,手指头都看不见。我们还用相机慢门拍萤火虫闪光,最后出来的是漆黑中一个通体晶莹的绿瓶子,非常漂亮。

如何打造专家个人ip(零基础的他们如何写出个人IP)(4)

付新华在观察萤火虫样本

大家发现没有,当时付老师已经具备讲故事的思维了。他是搞科研的,但他能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把高深的科研和大众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且去验证,用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果然,后来他就把这些科研之余的脑洞试验写成科普文章,发表后大受欢迎。

这是付老师写作的起点,可能当时他都没意识到这将给他的事业带来什么。后来,付老师出国交流,看到国外很多科学家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家。首先,科学家提笔写作,能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其次,让自己的研究得到更多的关注,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进来,这个行业会更好;第三,建立个人IP,能带来更多资源。于公于私,这都是多赢的事情。

这也是全球写作浪潮的一角。回国后,付老师继续坚持业余科普写作。他的作品引发媒体关注,报道越来越多,他也申请到更多项目,还建立保护中心,成立自己的NGO,我看着他用“科研 写作”两条腿走路,越走越宽广。

如何打造专家个人ip(零基础的他们如何写出个人IP)(5)

付新华部分科普作品

到现在,付教授已经出版了10本科普书籍。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一个是专注,一个是自律。

这两个词看似简单,却是金科玉律。专注,就是让每一份努力和精力都得到最大的产出。所以,付老师不写小说,不写散文,不写诗歌,就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出发,一份投入,多种产出。

其次是自律,用一切碎片时间来写,不论时间长短,都专注投入。日复一日,时间的力量就展现出来了。

零基础谎言:快速起步的秘密

我和人大社的故事写作营已经有近5年合作,听到最多的吐槽、抱怨、迷思就是:我是零基础,不会方法和技巧,而且我完全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我能写什么。

零基础是写作里最大的谎言。我们再回到付教授身上,看看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和道理。

1、拓宽边界:万事皆可写

先把思路打开,抛弃过去狭隘的想象。不要觉得写作就是小说、散文、随笔、评论、诗歌。如果付教授不写科普而去写小说,我想他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至少要艰难得多。

2、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故事富矿

故事营有位学员很苦恼,他是做桥梁设计的,说自己每天面对的都是满桌子图纸,没东西写。我说不对啊,多好的科普领域,你可以考虑写写世界上有趣的、有历史的桥梁和与之相关的故事,再逐渐扩展到建筑的历史和科普写作。这个一般人还写不了,只有你才有优势。每个人都是故事富矿,思路放宽了,你就能发现你自己的宝石。

3、立足脚下:从你最擅长、最熟悉的领域写起

写作的方向千千万,每个方向都有前途,但前提是,这是你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换句话说,从你最专业的地方挖掘题材,你才有最大的竞争优势。

4、长跑心态:和时间做朋友

写作心态一定要好,而且要用长跑心态,不要因为写了几个月,觉得没水花,就放弃了。只要你认定这件事,别管时间长短,像喝茶、跑步、打篮球的兴趣爱好一样,每天都去做,并享受这个过程。

如何打造专家个人ip(零基础的他们如何写出个人IP)(6)

长跑中的村上春树

具体来说,怎样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呢?我建议回答好以下四个问题:

1、你喜欢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轻视自己的爱好,大如环球探险,小如跑步钓鱼,都能成为你选题的源泉。因为喜欢,你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2、你擅长什么?

喜欢的和擅长的常常是一件事,但有时候则未必。优先选你擅长的,那是你最有竞争力的地方。

3、你能给什么?

写作虽是个人创作,但不考虑读者需求,终究还是孤芳自赏。读者为何而来?一定是你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解决了他的某些问题。笼统来说,必须让读者有所得(有用),有所乐(有趣),有所感(共情),或有所悟(有道理)。

4、你想要什么?

每个人创作的目的都不同。有人想当职业作家;有人想在专业领域输出意见,提升影响力;有人想建立个人IP;也有人想提升表达能力,得到更好的职业机会;还有人想提升气质和魅力;更有人没什么具体原因,仅仅因为热爱。

我们只有想清楚这四个问题,我们的愿望和现实、心志和能力才能匹配,也才能克服未来各种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困难,最终坚持得更久,走得更远。

人生放大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拿起笔,人人都有麦克风,写作就是人生的放大器。

从2020年开始,我连续三季受邀担任知乎故事大赛的评委,因此也看到很多非科班出身或者说所谓“零基础”的作者,他们精准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写出了非常精彩的作品。

有一届故事大赛的冠军很有意思,他是一名医生,写自己在急诊室接诊过的案例,把小小的房间里发生的人间悲喜剧写得非常精彩,通过一个个看似寻常的治病故事,把背后的生死观、科学与疾病的角力折射出来。这些都是小切口背后的大问题、大图景、大意义。

写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不管你以什么切口进入,你终究会探索一些终极问题,就像福克纳说的:“人类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今年7月,人大社第十期故事写作营有位学员,人到中年失业了,开始做自媒体。他原来的工作是做数据分析,觉得自己没有基础,不知道写什么,于是尝试写情感文、观点文,结果一塌糊涂,没有半点水花。

后来他想通了,与其挤这些人满为患的赛道,不如写老本行。说到数据分析,你肯定会疑惑:这么枯燥的东西,能写啥?结果他愣是找到出路,把数据分析跟教育结合起来,例如中考新政颁发了,他用数据做政策分析。这个是刚需,很快就做成了上海教育类头部自媒体。

连数据分析都能找到写作机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没有基础,找不到方向呢?

如何打造专家个人ip(零基础的他们如何写出个人IP)(7)

Photo by gratisography

方向找到了,具体该怎么做?可以通过四步来实现快速起步:

1、每天:随手记和记日记

目的是养成写作习惯,让自己每天写,不写就不舒服,让写作真地融入到血液里。首先,每天阅读、与人聊天、所见所闻,精彩的地方都随手记下来。这些都是生活的素材,你不记,转头就溜走了。

其次,每天睡前抽20-30分钟来写写日记,一是整理随手记的素材,二是整理当天发生的事情,总结时间都用在哪儿了,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2、每周:回答擅长的问题

养成每天动笔的习惯,就可以定期产出文章了,但正面想选题不是每次都有灵感。这里提供一个小窍门——到问答平台找你擅长领域的问题来回答。你会发现,找到有价值的、大众关注的问题,就是好选题。

这样做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一般人都忽略了。那就是,将你的答案改头改尾,加上标题,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3、中长期:开自媒体

有了这些千字左右的文章,放着也浪费,不如二次利用,开个自媒体,无非就是复制粘贴多操作几步。

这样的好处是让一份产出多种形式、多处传播,相当于多了很多伸出去的触角,让更多人看见你,关注你。有了即时反馈,就像打游戏一样,你会越写越想写。

4、长期:投稿、出书

记录的素材多了,回答的问题多了,积累的小文章也多了,就可以定期整理成长一点的文章,找对口的媒体、平台投稿。积累个三年五年,篇幅够了就可以结集出书。

我们来做个算术题:如果每天写100字,一年就是36000字,三年就是十万字,也够一本书的篇幅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和时间做朋友,时间会给你答案。

| END |

*本文系“叶伟民写作”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