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为什么喜欢纸盒和瓶子(任何物品孩子都要留着)(1)

朵朵家最近大扫除,朵朵妈妈小刘整理出了两大箱子旧物,盘算着要怎么处理,谁知小刘一决定丢什么,朵朵就跑过去护着。

五岁的朵朵像个小大人一样,挨个拿给妈妈看:“这个本子是朵朵学画画用的,这个小鸭是朵朵最喜欢的……”不管那些东西破旧成什么样,朵朵一样都不准妈妈丢。

小孩为什么喜欢纸盒和瓶子(任何物品孩子都要留着)(2)

小刘费了半天力给孩子解释“断舍离”,家里才不会“臃肿”。可朵朵的小脑袋瓜,哪里能够从妈妈的三言两语中理解“断舍离”这个概念?小刘最后总结,自己在对牛弹琴。

然而,家里需要处理的东西的确很多,不舍弃一些,本就不算宽敞的家里很难令人感到舒心,可面对极力阻拦的朵朵,小刘犯了愁。

若是不顾朵朵感受随意丢掉,小刘担心女儿会因此认为妈妈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可要真的按朵朵说的,这个不能丢,那个不能送,小刘又真的难以忍受,怎么办呢?

小孩为什么喜欢纸盒和瓶子(任何物品孩子都要留着)(3)


“断舍离”的目的是舒心,而非伤害

许多父母也曾遇到过小刘这样的场景,与之不同的是,大部分父母在“让家里更舒心”和“孩子的意见”之间,干脆的选择了前者,哪怕这个决定会让孩子哭很久,或者闹很久。

山下英子的概念中,“断”是不买、不收、不取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舍”则是将家里没用的东西果断的舍弃,“离”则是精神层面的“抛弃”,抛弃对各种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可以从心理到身体上都可以处于舒心、自由的空间。

在家庭中,这些舍弃、抛弃,绝对不意味着单纯的“自己认为”,而是要将家人的感受也考虑进去。

可有些父母在实行“断舍离”时,却忘了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感受。于是他们干脆的丢掉了孩子在乎的东西,或不问孩子一句,随意的处置孩子的东西。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伤害。

小孩为什么喜欢纸盒和瓶子(任何物品孩子都要留着)(4)


你的“断舍离”,也许正在剥离孩子的“小世界”

成年人总爱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人身上,当这个“他人”变成自己的孩子时,就不再是强加,而是直接为孩子做决定。可很多时候,那些不顾孩子感受的决定,却在不断的剥离孩子的“小世界”,同时削弱孩子的安全感。

1、随意丢掉孩子的小物——剥离孩子的想象世界

很多时候,在大人眼里无关紧要的东西,孩子总能玩得不亦乐乎。一个瓶盖、一根用过的吸管,甚至一张吃过的糖果纸,在孩子心里,总有大人想象不到的乐趣。

朵朵两岁多的时候,经常因为瓶盖等小刘认为需要丢掉的东西,眼泪巴巴的看妈妈,甚至跟妈妈争抢。小刘最初也像很多父母一样,觉得这些东西丢就丢了,无关紧要,可朵朵的眼神总会让小刘自责很久。

随着各类育儿知识的不断补充,以及对孩子的观察,小刘渐渐意识到,自己这样轻易丢掉的小物,可能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小伙伴。

小刘时常看到女儿拿着她看不懂的东西向妈妈介绍:“这是眼睛,这是鼻子……”也许在孩子眼里,自己丢掉的,不仅仅是一个瓶盖,而是孩子的一个想象世界。

小孩为什么喜欢纸盒和瓶子(任何物品孩子都要留着)(5)

2、随意决定是否让他人拿走孩子的玩具——剥离孩子的安全感

小刘一向热情好客,偏偏脸皮也薄,每当客人的孩子和朵朵一起玩一会,走时抱着朵朵的玩具不撒手时,小刘总会说:“没事没事,拿回去玩吧,朵朵也没经常玩的。”

于是朵朵一次次眼睁睁的看着妈妈将自己本来最喜欢的玩具送走,渐渐的,朵朵不爱和人分享玩具了。

过去,每次有小客人来时,朵朵会热情的和小客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因为妈妈说“分享才会有乐趣“。

随着小刘一次又一次的随意决定让别人带走朵朵的玩具,朵朵总会在小客人来时,将玩具给对方看一眼,然后紧紧的抱在怀里。对方跑去拿别的玩具,她就将自己手上的放下,跑去抢对方拿到的玩具。

当玩具抢不过来时,朵朵甚至会伸手去抓对方,很多次,都把别家的小孩脸上抓出几个深坑,因为朵朵知道,自己不保护好玩具,妈妈可能就会再次把这些玩具送给别人。再后来,很少会有人带着孩子上小刘家做客,大家都怕了。

事实上,朵朵的情况仅仅是众多孩子中的一种例子。小刘随意处置孩子的东西,其实是对孩子大大的不尊重,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因为安全感的削弱,不得不变成“小气鬼”,也有的孩子会迫于父母的威严,往缺乏主见懦弱胆小的方向发展。

小孩为什么喜欢纸盒和瓶子(任何物品孩子都要留着)(6)


尊重和理解,让“断舍离”产生真正的效果

山下英子认为,断舍离不是想象什么是幸福,而是反过来考虑,什么对自已而言意味着不幸福。

了解在每一个家庭成员心里,意味着不幸福的东西,然后决定其去留,才能将“断舍离“的作用发挥出来。

尊重和理解,是一个家庭实行“断舍离”时最不可缺失的东西,毕竟,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而不是人为制造矛盾的地方。

小孩为什么喜欢纸盒和瓶子(任何物品孩子都要留着)(7)

如小刘一般,最初随意处置孩子东西的人不少,但面对孩子,小刘最大的优点就是,愿意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想办法改正。

在查过资料后,每当小刘想要处理朵朵的东西时,她会问朵朵,“这个东西可以处理了吗?”“这个东西你还需要吗?”“这个东西你要不要换个地方放好?”“这个玩具你需不需要更新?”“明天去超市,你有没有需要购买的东西?”然后根据朵朵的回答,决定如何“断舍离”。

慢慢的,朵朵感受到妈妈对自己意见的重视,也开始乐意告诉妈妈。有时候她会说,这个娃娃她很喜欢,虽然娃娃的头发掉光了,但是她可以给娃娃戴个小帽子。

有时候,她也会问妈妈,那个玩具她不小心弄破了,尖角很扎手,应该怎么处理。当然,开篇的场景,也是在这段时间出现的。

小刘对朵朵的阻拦苦恼了很久,培养朵朵表达自己想法,她花费了很久,可如今朵朵愿意向妈妈倾诉了,那些应该处理掉的东西,又成为了朵朵保护的对象。小刘又去查资料了。

许多家庭对于让孩子做决定这件事持怀疑态度。父母总会认为,孩子的思想不成熟,许多方面都想不到,怎么可以任由孩子做决定呢?可事实上,永远不让孩子做决定,孩子永远长不大。在“断舍离”这件事上,同样如此。

于是小刘后来每次想要处理自己的东西时,会告诉朵朵:“你看妈妈这套衣服,是以前买的(其实是怀孕的时候买的孕妇装),对于现在的妈妈来说,它太大了,但是它还很新,我舍不得丢掉,所以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居家怀宝宝的阿姨,她正好穿得呢!但是你以后不要总指着阿姨的衣服说是妈妈的,好不好?”

朵朵歪着脑袋考虑一会,真的点头同意了,后来,她自己有不玩的新玩具,也会问妈妈,能不能给同学玩,有个同学很喜欢。

当人决定丢下某个东西时,心里总会有些微的不舍,尤其是那件东西陪伴自己很久,孩子也是一样。当与孩子商量好哪些东西可以“舍”时,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做个告别仪式。

小孩为什么喜欢纸盒和瓶子(任何物品孩子都要留着)(8)

例如小刘和孩子决定将朵朵曾经的小推车转卖出去时,她拉着孩子在学步车面前郑重的站好,然后对朵朵说:“朵朵,你看这个小推车,它陪伴了你好几年呢,但是你现在用不上了,把它便宜点转卖给其他的宝宝,它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跟它告别好不好?”

朵朵跑上前轻轻的抱了抱小推车,然后像妈妈一样郑重的和小推车说“拜拜”。

面对其他陪伴朵朵很久的物品,小刘也会采取类似的办法,让孩子好好的和它们告别,朵朵也会在告别之后,不再吵着闹着问妈妈,她的小玩具去哪了,因为她知道,那些东西去了更适合他们的地方。

“断舍离”对成年人而言,是一门大学问,对孩子而言却是从小开始的一门教育科,身体力行的影响,尊重和理解的对待,远比一句又一句的责问和念叨,更能让孩子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