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位于河北邯郸涉县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中皇山上,是中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1990年娲皇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娲皇宫景区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10月15日,涉县娲皇宫正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邯郸涉县为什么有女娲娘娘庙(最早奉祀女娲氏古代建筑)(1)

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路志》、《独异志》等典籍记载,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此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赢得人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

邯郸涉县为什么有女娲娘娘庙(最早奉祀女娲氏古代建筑)(2)

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统治下的汉民族,便视女娲为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为之建宫立庙,永世享受人间的崇拜。

邯郸涉县为什么有女娲娘娘庙(最早奉祀女娲氏古代建筑)(3)

娲皇宫古迹始建于北齐,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据这里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另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为都城(邺,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在这里较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以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曾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这里渐而成为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一组建筑群。

邯郸涉县为什么有女娲娘娘庙(最早奉祀女娲氏古代建筑)(4)

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现存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

娲皇宫历史上从明代起大小修葺达三十次,最后一次整修是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现存建筑有娲皇阁、山门、皮疡庙、梳妆楼、钟鼓楼、功德祠、眼光洞和蚕姑洞。寺中摩崖刻经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其中的北齐摩崖刻经群是娲皇古迹之精髓, 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垂般涅 盘 略说教诫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 刻经面积 165 平方米,分 5 处刻于崖壁之上,共刻经文 13.7 万多字,字体有隶、楷、魏碑体," 银钩铁画,天下绝奇 " ,堪称艺术珍品,是中国现有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书法镌刻演变历史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

景区看点;娲皇阁(三阁楼),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空而立,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阁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各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娲皇宫楼阁共为三层:一层名为"清虚阁",二层名为"造化阁",三层名为"补天阁"。通高23佘米,由九根铁索将楼体系在崖壁的八个"栓马鼻上"。因三阁搂紧依悬崖,脚下没有浑厚的根基楼上站满人后,楼身就会前倾,给人颠悠的感觉,因而被人们誉为"活楼","吊庙"。总之,娲皇楼阁是一个"倚岩凿险,结构凌虚,地势独特,巧夺天工,妙不可言的好去处。为此,国家文物古建筑专定罗哲文教授对娲皇宫楼阁建筑有这样的评价:"上世纪80年代,我曾写了一篇《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的文章,"把娲皇宫与长城,赵州桥,料敌塔等建筑称为中国古建筑之精华,中华文明的形象化标志。娲皇宫作为道教宫观,又与民俗佛教等其它东西结合在一起,这在古建筑的楼阁中完全是一个杰作。

摩崖刻经;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为此处古迹之精髓。摩崖刻经,共分五处镂于崖壁,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最大的一处,面积54.18平方米,字数也多达4.1万有余。字体全为魏碑书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

所刻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之经典,这对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标本和资料,在中国也属罕见。从中国现存的北齐石刻看,内容多与佛法有关,在当时雕佛刻像之风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来摩崖石刻藏经,还很少见,可以说,无论在石刻建筑、艺术价值和藏经内容上,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可看出,娲皇古迹始于崇佛刻经,而后才立庙拜神,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即崇佛与崇神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所以,从摩崖刻经到娲皇古建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的见证。

摩崖刻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它是北齐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摩崖石刻《法华经》和《深密解脱经》。字体工整,挺拔秀丽,为北齐时所刻。在奶奶顶门内石壁上,有北齐碑一通,正面刻有"古中皇山"四个大字。在山崖上,有明万历年间"天造地设之境"的大字石刻。此外,还有北齐时期开凿的石窟。娲皇宫古朴清幽,历史悠久,对研究历史、书法、石刻艺术及佛教渊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和鸟兽鱼虫,可是惟独没有人类,天神女娲就按照自己地 模样抟黄土创造了人类。由于大地非常广袤,抟黄土造人又累又慢,女娲就将一根藤条伸到泥潭中,然后举起沾满泥浆的藤条向大地挥洒,这泥点溅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正当女娲为自己的发明高兴时,一场灾难却突然降临。原本一片祥和的宇宙,瞬时间变了模样,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遭受如此大的灾难,难过极了,她决定挺身而出拯救人类。可是怎样才能补好残破的苍天呢?女娲想了又想,突然想起涉县凤凰山一带是最好的炼石补天之地,于是她迅速来到这里,开始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果然,天上的窟窿很快就补好了。

可是女娲怕天会再崩塌下来,就斩下一只大龟的四只脚,以凤凰山为中心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撑了起来。从此"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后人为了纪念女娲,就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建起了娲皇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