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江西峰会上,白鹿洞书院副院长,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郭宏达所长作关于《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蒙学教育与幼儿教育》主题分享。

朱熹幼儿教育的目的(郭宏达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蒙学教育与幼儿教育)(1)

朱熹幼儿教育的目的(郭宏达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蒙学教育与幼儿教育)(2)

蒙学教育与幼儿教育当前背景分析激活幼儿的智慧需要您的教育,开启幼儿教育的密码需要您的智慧,智慧就像太阳的光辉,面对太阳则灿烂无限,背对太阳则阴影一片。教育之道成长自己,成长孩子。如何与孩子共频、共振。与孩子一起相伴、互动、共好。“用生命引领生命”教育之道。让您成为孩子成长最优资源。幼教之理万物之理无穷无尽。一物有一理,一理一极,一极一道。幼教之理存于幼教的本真之中。格物穷理,日积月累,由少而多。聪睿以渐而开,事理以渐而明。习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人在幼年时期,物欲未然,知识未开,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时若以正确的知识和道理,那么这些知识和道理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在心灵深处具有导向功能。跳出“幼教”看”幼教“诗性教育。月光下,摇篮旁;课堂里,书桌边。吟唱唐诗宋词元曲,千年以来,缕缕诗性的光芒,照亮了幼儿的脸庞,温暖了幼儿的心房;培根固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童蒙读物、经典的读颂;知识、技能与品德。幼教的智慧、知识和品行、品德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船之两桨。知识、技能;借鉴古代“蒙学” 。朱熹集古代蒙学大成。朱熹”蒙学“教育思想,有许多熠熠闪光的真知灼见。幼教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及人生的发展如影随形。

朱熹幼儿教育的目的(郭宏达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蒙学教育与幼儿教育)(3)

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蒙学教育与幼儿教育

启蒙教育,让孩子获得最佳的早期教育家庭层面分析:幼儿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国家层面破析:幼儿教育牵动家庭、社会,其质量对稳固家庭、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作用。 蒙学教育的目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掌握文化的基本常识、了解日常生活的常识和明白人伦的基本要义。幼儿教育根本是培养幼儿的“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是读书最重要的法。“居敬”,敬,恭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持志”是要坚定志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朱熹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熹蒙学教育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是在博采三代以来儒家童蒙教育之大成的基础上,结合他多年教育实践经验,提出独具特色的蒙学教育学说,是一份珍贵遗产。在朱熹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南宋中期后已趋完善,且元、明、清的蒙学教育是围绕朱熹思想展开的。朱熹蒙学注重儿童品德教育,将儿童品德教育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具体到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人生教育三阶段朱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将教育分为蒙学、小学、大学三个阶段:童蒙阶段,心智未有所主,要“蒙以养正”;对人格形成影响至深。童蒙阶段的教育,引领、诱导在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重在“化与心成”的养成教育,要在做事中明理;大学阶段,是穷理明道,明体达用。朱熹在蒙学教育中,主张德教为先。强调父母示范,以身作则,注重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倡导正面积极引导、少用消极防禁的教育方法。蒙以养正朱熹说:“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民间俗语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小的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之后再补救是很困难的事。因此,幼儿接受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对其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童蒙时期是培养道德习惯、塑造道德品格的基础阶段,也是极易取得良好效果的阶段。幼童心智未有所主,都具有圣贤坯璞,易于教化。朱熹总结出蒙学德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他依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提出“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儿童德育教育原则,提出儿童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要教之以事,从做事中学礼 ;在儿童品行培养上,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做到“蒙以养正”! 儿童心智未有所主,具有“圣贤坯璞”朱熹认为:人生来俱来有善性,具有“圣贤坯璞”。但是,由于儿童时期心智未有所主,习惯尚未养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儿童可塑性强,此时的童蒙“德性未定,闻见未广,易受熏染”。他们“物欲未染,知性未开,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左右,朱熹因此强调,“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颜氏家训》:“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因此,为父母者,为老师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孩童的成长。 润物细无声幼儿教育应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从幼儿会说话、能走路、吃饭开始规范幼儿的行为。“子能言,教之自名及唱诺万福安置”,“母之养,师之教,所系尤切”,因此“凡子始生,若为之求乳母,必择良家妇人稍温谨者,必择良师以导之”。 “必求其容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使为子师”。“子能食,饲之,教以右手”,让幼儿在学习中养成良好习惯。 父母对幼童的影响父母是童蒙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父子有亲)。朱熹认为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言行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与资源,“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要以身作则,从点点滴滴中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成长,父母们不断净化家庭的育人环境,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给儿童行为习惯以积极的影响,孩子才会健康文明地成长。 老师对幼童的影响

师:学高为师!范:德高为范!老师—以老师为榜样,以老师为偶像!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行为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所以应该选择德行端正之师。

同学与玩伴的影响同学与玩伴,年龄相仿,志趣相近,会彼此影响与模仿。朱熹《训子从学帖》:“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而“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择“益友”而交,疏远“损友”。多与道德品行良好的有教养的人为友,才有利于自己身体言行和品德的健康成长。“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纪录之。” 形成辐射效应,达到教育化人的最终目的。 教之以事,从做事中学礼 童蒙教育,主要是教之以事,从做事中学礼。 熹说 “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渐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让儿童从身边具体的小事做起,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使儿童“习惯如自然”,使之内化为品质感悟,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儿童力所能及的平实处入手,从正衣冠、肃容貌做起,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化性起伪的作用,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朱熹幼儿教育的目的(郭宏达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蒙学教育与幼儿教育)(4)

童蒙教育遵循原则

注重预防及早施教的原则儿童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人生的一个发展端发时期,朱熹提出先入为主及早教育的主张,是符合儿童心理学观点的。朱熹认为童蒙教育,要注重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在他们产生各种错误想法之前,就要加以预防,将过错消灭于未发之前,而不是事发后的补救。反之“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问 :“涵养于未发之初,令不善之端旋消,则易为力 ;若发后,则难制。” 所以朱熹主张童蒙的德育应先入为主,及早进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儿童“智识未开”,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专注时间很短,所以对儿童教育时,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应力求浅近、具体,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贪多嚼不烂,要扎扎实实,从浅近的事情开始,一步步深入,才能成大。儿童的教育自有其序,欲速则不达。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日积月累的工夫,渐积成德,“得寸则守其寸,得尺则守其尺”。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的原则教育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抓起,使儿童“习惯如自然”。教育幼童如何洒扫、应对、进退等礼节,对穿着、整装、衣物保管提出具体的要求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正面引导为主原则儿童时期德育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先入为主”。对童蒙的德育,要以正面引导、辅之以规章制度约束,两者相辅相成,榜样:要给儿童提供好的榜样,让他们效法模仿,“习与正人”。规章制度正面引导,使学生有章可循,朱熹说 :“学者须先置身于法度规矩之中,使持于此者足以胜乎彼,则自然有进步处。”教师要做到“知其心,言其情,说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心悦诚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儿童学习兴趣,“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要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适应儿童特点的历史故事、诗歌来教育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朱熹对儿童提出的“启发诱导” 是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符合儿童认知习惯,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用。

朱熹幼儿教育的目的(郭宏达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蒙学教育与幼儿教育)(5)

朱熹蒙学教育思想中关于蒙学的一些主张和观点,在现在的幼儿教育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