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林

#抗疫日记#

题记:

这是我在疫情期间写的部分日记,今天是武汉封城一周年纪念日,看看这些日记,回忆当初走过的艰难历程,无不感慨万千!

《英雄之城》观感

  九点多,下沉干部就挨家挨户地按门铃通知下楼领取“爱心醋”,虽说是个很不起眼的物品,但是在困难时期的“雪中送炭”也会让人倍感温暖。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我一样容易被感动,任你怎么喊她就是不予理会,估计此爱心物不是她所需吧。我想,捐赠者的一片心意、志愿者挨家挨户的派送还不够触动你的心吗?一瓶醋也占不了你家多大的位置,放在那里即使不食用,也可让你触景生情去感受困难时期有人为你送去的那点温暖。

看了新华社发出的一个反映“武汉战疫全景纪录片《英雄之城》,一开始因时长45分钟就打算只看一点,可是一旦开始我就控制不住了,一鼓作气地全部看完。平时我不喜欢语音交流,就是因为会被时间所控,文字我可以一目十行就知道意思了,语音则要耐着性子慢慢地听。

然而这个时长45分钟的纪录片,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它有多么长,许多镜头再现了我们经历的日日夜夜,有些知道,有些并不知道。很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用自己的一点力量,相互加在一起,共同支撑着武汉这座危倾的大厦。那里面的解说词很多,我只记住了一句:“等我们摘掉口罩的那一天,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是怎么戴上它的,又是谁帮我们摘下口罩的。”我觉得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只热衷谈论“是怎么戴上口罩”,却不愿意正视“又是谁帮我们摘下口罩”。我想如果对“又是谁帮我们”不感兴趣的话,恐怕我们就永远摘不下口罩了。

外面下了很大的雨,天地一片莽苍苍,好像要把这世界重新洗刷一样。半个小时后,暴雨转为小雨,看着窗外,我忽然想起了一句唐诗:空山新雨后……此刻的珞珈山,满山的绿叶经过了一个严冬,在暖春中冒出了嫩芽,经过这场大雨后,片片绿叶水洗一新,真是苍翠欲滴!

2020年3月26日

清明公祭日

  今天是清明节,今天也是公祭日,深切哀悼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上午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昨晚十二点,我正在看电视,突然全部变成了中央台的节目,原来零点时刻国家开始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此时就连手机里的图标,百度里的栏目也全部变成了黑白色,一片默哀的气氛。

早晨十点整,警报拉响,我走到凉台面向窗外低头为抗疫中所有逝去生命的人默哀!不论你是烈士还是一般市民,生命都是同等重要。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将生活在自己原本的角色中,你们或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或是儿子女儿、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场灾难不论落在谁的头上,落在谁家,都是巨大的悲哀!更何况它落在了千万人口之众的特大城市武汉!这场拼死的搏斗所经历的日日夜夜,每个武汉人都看见了,都记住了,都明白了,如果不是党和国家的亲自指挥,如果不是全国人民的携手相助,武汉必定会成为孤舟,也许今天无数参加公祭的人,就成了被公祭的人了!可以说,每个武汉人都在地狱的门前走了一遭。牢记这次疫情吧,活下来的人们应该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脚下的土地,让她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重新站立起来,重新成为我们生活的乐园!

在公祭的日子里,让我们不要忘记牺牲在抗疫一线另外一些人,他们就是公安干警及协警。据统计,共有60名公安民警和35名辅警牺牲了,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铜墙铁壁,维持了封城中的社会运转,不要忘记他们,他们也是英雄!

今天是清明节,也是国家公祭日,也是母亲去世十周年的纪念日。4月14日,我永远地失去了母亲,永远地失去了为我牵“风筝”的人。十年了,分离的那一幕好像就在昨天,清晰可见。十年了,三千多个日夜似乎异常的漫长,好像走过了半个世纪。母亲去世的那一天正是玉树地震那一天,国家为地震中失去的生命默哀!十年后的今天,母亲的忌日即将到来,国家又一次为新冠病毒逝去的生命默哀!母亲,你真是伟大!平凡的一生最后却有“隆重”谢幕!举国哀悼,为你纪念!这是你的殊荣,更是老天爷给予你的“善报”!

2020年4月4日

武汉解封啦!

  今天零时,武汉解封!千家万户守候在电视机前,通过电视的转播,观看拆除封堵城门各个路口的路障以及撤除把守城门各个路口的值守人员。

武汉关的钟声响起,零时到来了!我们看到:停泊在长江上的邮轮响起了鸣笛,黄鹤楼通身的灯光瞬间亮起,蛇山上高耸的电视塔放射出数柱光束,长江两岸的高楼披上了五彩的“霞光”,浑圆的汉秀剧场像一只通红的灯笼,武汉长江大桥犹如一条光带飞架南北……

当封闭了76天的城门打开的那一刻,当第一辆机动车冲向闸口时,我忽然感到了异常的激动,我的城市复苏了,经济“车轮”终于正式运转啦,期盼已久的正常生活开始向我们走来啦!尽管此刻是午夜时分,但我的心里却充满了光明!

此刻(零点)当你点开手机,“武汉解封”成为了网友们发布的首选消息。可以想见在这一时刻,不论是举国上下还是大江南北,无不以最为隆重的形式在庆祝这一时刻的到来。人们好像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一样,吐故纳新,周身舒展。

不过对于武汉来说,解封了通道不等于解除了防疫,打开了城门不等于打开了家门。武汉“解封”后,将重点排查无症状感染者、预后复阳者和市外境外来汉人员。要继续实行严格的小区出入管理。对进出小区的所有人员继续实行身份必问、信息必录、温度必测、口罩必戴的“四必”要求。

因此,要巩固抗疫的结果,要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我们还必须继续配合政府的安排,继续自觉遵守严格的管控措施,绝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不能把暂时的胜利当成终极的目标。因为这个新冠病毒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它的面孔,它现在是暂时的撤退,还是为了下一次更猛烈的冲锋?所以,解封并不是要我们解除武装。

今天,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专门发函致全体老同志,这份文件对出入校园做了详细、明确、严格的规定和安排。不难看出,目前解封的只是武汉连接外地的通道,而在武汉市内,则继续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限制随意出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内紧外松的政策,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复苏,也有利于继续对病毒实施围堵,防止其死灰复燃。

今天零时武汉解封,老天爷也十分给力出来捧场。天穹,一轮超级的月亮,圆圆地挂在夜幕上空,映衬着那句“花好月圆”的吉言。圆月在中国预示着团圆与美满,所以今晚除了那些人工制造的灯光夜景外,这轮明月也为“武汉解封”送来了最佳天象,真不愧是个“天时地利”的好日子!

祝福武汉,祝福新的生活!

新华社写的时评很感人,在解封之日的这篇日记里,我想摘录部分章节,用以记住76个难忘的日子里,那些感动人的事迹。

给坚守以希望,还牺牲以光荣

——写在武汉解封前夕

这是人类编年史上壮丽的76天。

正月十五、二月十五、三月十五,黄鹤楼上三次月圆,我们的人民是如何走过来的,这将成为人们一次又一次重读的传奇,1100万武汉人每个人都讲述不尽的传奇。

有人说,4月8日武汉醒来了。其实,武汉从来没有睡过。作为疫情阻击战的最前线,每一个武汉人都是战士。他们枕戈待旦,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见证近百年沧桑的武汉大钟楼,长1.7米的钟针,在直径4米的钟面上旋转了1824圈。为世界人民赢得的时间,是1000多万人一小时一小时的忍耐换来的。

病毒不睡觉,所以白衣战士醒着。据不完全统计,武汉有超过100家餐厅、300家酒店协同,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美团、饿了么、盒马、飞猪等平台不打烊,确保供给。1月27日至3月27日,美团为17家医院及医疗队送出9万多份餐品,3月8日这天给雷神山医院的国家中医医疗队女医生准备了100多份茶饮和100多份汉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美团小哥,微笑在14亿人心中。

垃圾大幅增长,清运工保洁员醒着。园区、楼宇、电梯睡了,消毒工作者醒着。任何地方需要疏通管道、维修路面时,水电工管道工醒着。

76天里,逆行者成为最美的风景。中央号令、举国动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340多支医疗队、4.2万名白衣战士汇聚主战场。最盼离别时,最怕离别时。

中国没有孤城,武汉从来不是孤城。960万平方公里,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每一条街巷和每一所楼宇,既是武汉保卫战的大后方,也是全民阻击战的无形前线。从每一位村支书的大喇叭到每一个人的朋友圈,人们放弃春节团聚,同病毒、谣言、坏习惯作战。

从立春到惊蛰,从雨水到清明,76天我们一起走过。这场战斗没有局外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参战。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全国近400人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这个春节,没有游戏,没有庙会,没有走亲戚,甚至没有了孩子最喜欢的户外。在这场不期而遇的总体战中,他们以小小年纪经历了磨炼。童年的忧患将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在这个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世界上,这段经历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一方磐石。

就在武汉“封城”的第一个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207个新生儿降生了,最高一天接生108个新生儿。他们就是我们必须捍卫也一定能够捍卫的未来。

办公室的美编小祝今天也终于离汉回老家了。春节前他买的是年三十的火车票,回京山与父母和孩子团聚,没想到二十九就封城了,他一人在冰冷的办公室孤孤单单地过了76天,哪里也不能去,没有人和他说话,熬过这么长时间真是不容易。解封的消息一宣布,他一分钟也呆不下去了,立马买票回家,估计这个时候他已经见到父母和孩子了。我们一家人困在家里都觉得有点无聊,三十多岁的大小伙子面对墙壁,更加无聊了。

武汉解封了不仅是小祝高兴,像他这样来汉办事被封在城里的人还有不少,这一天对他们来说真是一种彻底解放的感觉。自由、幸福、温暖,无法去体会获得彻底解脱的人应该如何高兴。

2020年4月8日

为抗疫的英雄们礼赞(笔尖下的抗疫纪念)(1)

雨生百谷 万物蓬勃

  早上六点半就被门铃声吵醒了,原来是送报纸的,告知报纸放在了信箱里。自打封城以来,报纸也被停封了,三个月没有见到,全靠电视和网络得知“天下事”。报纸恢复,说明媒体正式开工,社会走向正常。我们的社会不论处于什么阶段,媒体都不可一日不存在。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窗口,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预示着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是执政者的舆论工具,是国家政策的风向标,是引导和沟通民众的窗口。所以,不论在任何时候,媒体都不可能变成哑巴。封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极为少数的政府行为,令全城所有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停止了,对于有形的纸质媒体也必定受到影响,好在网络可以很好的弥补,所以人们并没有感到看不到报纸是件多大的事。

人之所以要长眼睛和耳朵,就是要听得到和看得到各类信息,以满足精神需求,报纸就是属于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产品。现在的社会,传播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官媒、私媒五花八门,甚至造谣撞骗者,都通过网络来进行违法活动。关于报纸存在的意义,纸质媒体还有没有生命力已经讨论了很久,甚至有一阵子似乎有人认为,纸质媒体不需要占据一席之地了。通过封城,一张报纸没有看到,别说还真的挺想的。尽管它的消息没有网络快,但是觉得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是可靠的,是让人放心的。不知这是不是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的感觉?

今天在群里看到战友张立中传来的地铁照片(她今天去上班了),没想到地铁里的人还不少呢。仅从地铁这一个侧面,就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城市正在苏醒中,城市的各种功能也在恢复中。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轨迹,证明了这个城市的活力。人的流动性越大,越说明这个城市越兴旺。目前,地铁里的人虽然和封城前还不能相比,但是城市已经开始迈步了。就如一个病情刚刚恢复的人,一开始的步履是很慢的,蹒跚的,但是用不了多久,元气恢复后,我们的武汉又会回到之前的快节奏之中去了。到那时你再去看地铁,绝对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一个字—“挤”。武汉人喜欢管乘坐交通工具为“挤公交”,“挤地铁”,只有达到这个劲儿,才是往日我们熟悉的那个大武汉。

2020年4月22日

特殊的纪念品

  学校给每个参加家属区楼栋值班的“党员突击队员”发了一件纪念品,你绝对想不到,居然是一瓶贴着武大商标的咸菜——油焖笋,上面还书写着“抗疫纪念”的字样。我觉得学校的这个关心和创意很有点别出心裁,咸菜虽不值钱,但是印上武大的商标(武汉大学这几个字就值黄金万两),意义可就不一般了。咸菜吃到肚子里后无影无踪了,可是瓶子留下来就有纪念价值了。前些时,武大也慰问过辛苦的值班人员,送了一箱牛奶,牛奶喝完后,包装只能当成垃圾丢掉。但是这个咸菜的瓶子你舍得丢吗?当然要好好收藏起来。从大里说,是这场战疫的纪念品,从小里说,是学校送给我们的温暖。真是应着了古人的那句话:礼轻情谊重!

学校里的文人们办事总有点“独辟蹊径”,不知是不是因为“文化太多”的原因。我们的吴副校长在作当日学校疫情值班通报时,其文书格式也不是通常规定的,而是颇有点文学模式,即便是批评某些现象,也是文质彬彬的口吻,有点软绵绵的,和外交部的某发言人一样。吴副校长过去一直在搞本科教学的管理工作,也许和孩子们打交道多了,教育的方式多半用以母爱的方式,可是对于那些疫情中的危险苗头,那些读过许多书的人来说,你这样软不拉叽,注意修饰的语调,真如“软刀子捅人”,不会有威吓作用的。对这个吴副校长,我的印象是很好的,在这篇日记里议论她,不是批评她,而是觉得她是个好人,是个菩萨般心肠的人。

今天下午从国家卫健委传了一个好消息,随着最后1例重症患者新冠肺炎治愈,今天武汉重症病例实现清零。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疫情马上就要结束了,正在一步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2020年4月24日

来之不易的成果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经过武汉和全国援鄂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截至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真是来之不易的成果

一早,家的前后就热闹起来了。前窗户风光村拆房子的电钻声六点多就响起来了,随后便是锤子敲打的声音,起来一看,这是我家窗外最近的一处民居,房顶上站着四个工人,看那个高度,至少也有六七层楼这么高。风光村拆迁的消息至少传了七八年,在这期间,许多村民都忙着加高楼层,地基实在受不了了就在上面加盖简易房,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面积多得到些政府补偿。我们刚住到这里时,风光村的房屋并没有这么高,视野通透,站在窗前就可一览无余。这几年村民们疯狂加高楼层,挡住了不少视线,如今他们就要拆成一片平地了,据说政府要在这里盖一个大型超市,对我们来说,不仅改善了环境,而且还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真希望这个远景早日实现。

我家窗后发生的那件事也很闹心,一辆车子由于不熟悉道路,急拐弯时掉下了路坎,前轮悬空车子无法动弹,主人毫无办法,最后还是找来了一辆工程车,从后面拉住将其拖了上来,这件意外,一直忙乎了将近三个小时,从我家厕所的窗户可以看清楚这一切。

这两件事如果发生在平时不会让我记录下来,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算稀奇。可是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武汉封城后外面一点动静也没有,光谷大桥上七十多天里一辆跑动的车子也没有。4月8日武汉解封,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出门行动了。如今解封就快20天了,虽然我还是没敢出门,但是呆在家里就能看见和听见外面的变化。特别是光谷大桥,如今是车流不断,我家楼后面的那条马路,也不断听到来往走动的人们的话语声,还有今天我家窗前窗后发生的事情,都标志着我们的武汉正在恢复往日的繁荣,我们的生活也正在回归到往日的繁忙。最终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已经战胜了病毒,在重创之下,武汉这个巨人开始复原往日的威力!

好久没在日记里反映疫情信息了,我们国家除了境外输入的病例外,本土产生的已经控制在个位数了,而且绝大多数省份均无病例产生。但是国外目前却是“战火纷飞之时”,据今天的人民网发布的消息:美国感染人数已达93万之多;全世界已达290多万!关键的是,现在还没有呈现下降的趋势!

另外,中央台用了极大的篇幅为洪湖推广莲藕和小龙虾,我很感动。洪湖是我的第二家乡,随着孩儿她爸多次回去探过亲。去过那里的烈士陵园,游过浩淼的洪湖,摘过莲蓬,采过菱角,品过荷花,吃过虾鳖。疫情过后,经济复苏,国家又在伸手帮着湖北恢复经济,这怎么能让我不感恩在心呢。这种温暖使我觉得我们国家真是一个大家庭,在疫情严重时,兄弟省份伸出援手帮助我们救治生命,在恢复经济的时候,国家又为我们助力宣传,为我们走出困境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我们的靠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我们的大救星!

2020年4月26日

不舍之情

  这段时间一直是晴好的天气,各种好消息似乎也凑着艳阳天前来报道。昨天传来的消息可能是举国共庆大好事,武汉市在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了!回想着一个个的清零,它就是我们抗疫艰难之路的一个个脚印。最先是方舱医院清零,然后是疑似清零、现有疑似清零、现有病例清零、重症清零……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们终于走向了以往安心而快乐的生活,终于恢复了以往平淡而有滋味的日子。武汉的车轮滚动起来了,武汉的市民脚步迈出屋子了,武汉的大小铺面开张了,武汉的烟火味又回来了!我们的武汉挺过来了,走过了至暗时刻,近千万的武汉市民都参与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都见证了每一个阶段性的胜利。真是难忘的两个多月,从一开始毫无准备的封城开始,我们所有城里的人都必须成为参战的战士,都必须用克己的约束力,配合这场与新冠病毒斗争的阻击战。那段时间真是空前的团结,一声令下,城市仿佛瞬间成了一座空城,不分前方与后方,目标一致,围剿着病毒。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她将成为一首震撼的史诗,留存在武汉城市的发展史中,留存在每一个参与了这场战疫的武汉市民心中。

今天,真是有点舍不得,一直陪伴和指导我们抗疫的中央指导组也撤离了。人民网发布的消息:“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防控已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经和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于4月27日离鄂返京。”在这里我衷心地说一声:辛苦了,中央指导组的各位领导,在疫情最危急、最紧张的时刻,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前来督战“武汉战疫”,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了疫情初期的被动局面,你们雷厉风行地采取了各种措施,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救治”,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疫情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生命的高度负责。作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我们都千真万确地看在了眼里,并再次表达自己的深深谢意。

2020年4月27日

重上珞珈山

  尽管4月8日武汉解封,可我还是小心翼翼地不敢出门,直至在家憋到一百天,今天终于下决心带着小外孙女到珞珈山上转一转,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

今天的天气晴朗,出门就沐浴着阳光,好有一副春风得意的感觉。珞珈山上的香樟花已经开败,风摇树动,败花纷扬而下,落得满头满脸,甚至还钻进了衣领,真有点细雨濛濛的感觉。此时的香樟花没有了一丝香气,萎缩且干枯,失去了原来的模样,落在刷黑的山路上密密的一层,踩在上面,好似踩到了沙堆。沿着山路行走,环保部门测定树龄为110岁的几棵香樟依然茁壮挺立,以自己的“高寿”见证着珞珈山的今昔。

小宝宝也一直没有出过门,在家听到窗外有小朋友的吵闹声,知道现在可以出去玩了。她和我们讲,现在新冠病毒没有了,我们可以出去了。于是我们和她讲,不能睡懒觉,明天带你上山去玩。果然今天宝宝没有赖床,比平时早起了两个小时,看来她想出去玩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穿戴好后,我们又嘱咐她,见到小朋友不要靠近,远远地打个招呼就行。宝宝记住了,见到小朋友后,保持距离地问了声好。

时间接近中午,正是人们午饭的时间,山路上散步的人非常稀少,给我们内心增添了不少的安全感,就是偶遇熟人,彼此并不停留,打个招呼便擦肩而过。也有遇到一些胆大的不戴口罩,我们更是小心地加大彼此间的距离,时刻提高警惕。

此时已到四月末,山上绿树早已成荫,散步的这条山路也“躲”在了密林中,显得更加隐秘了。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洒落下来,给路上印满了花斑,这些花斑随着头顶的枝叶一起摇曳着,像是一群皮影的表演者。

由于路上落下的香樟花太多,让刷黑的路面也失去了颜色。这些败花不断被行走的脚步带起,就像嬉戏于浅滩踏起的浪花。虽然有点浪漫,其实也很麻烦,那小小的败花不时钻进鞋里,害得我们要常常停下脚步将它倒出。

我家就住在这山的半腰处,平日已不知走过了多少遍,虽然它不算不高,海拔也不过百米,但是山上的树却很多。各种树木参差不齐占据着不同的空间。那些个头高大的树在这个季节里,早已在空中将枝叶合抱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走在这条路上,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雨,就像为你撑起了一把把巨伞。只见矮处的灌木,树上也开出了洁白小花,这些小花密密地挤在一起,长长的花蕊远远看去,就像树上结出了一团团白色的绒球。还有低矮的野蔷薇,开着淡粉色的小花,虽说并不妖娆,但是在一片绿色的树林里,却显得格外夺目。路边上那些不知名的小草,也星星点点地开出了白色的小花,凑上前去仔细一看,那花却是三角形的……我突然觉得珞珈山上的一切都那么新鲜,过去熟视无睹的东西,今天好像是第一次相遇,无比新奇,令我兴奋!

然而没走多远,就感到双腿没了力气,打道回府后在手机上一看,总共才行走了五千多步,一百天没有出门,就像在家里又坐了回月子。回想数十年前的那次真月子,第一次出门时也遇到今天这样的风,也是双腿无力,但那是因自己完成了一项人生的飞跃!而这次的“类似月子”,却是遭遇了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封城,举国支援,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经过76天的英勇奋战,终于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的阶段性胜利!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胜利,才有了逐渐恢复自由的空间。所以,今天重上珞珈山,绝不是简单地“重走老路”,而是我们在浴火中的重生!

2020年4月29日

为抗疫的英雄们礼赞(笔尖下的抗疫纪念)(2)

“五一”随笔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是疫情中继春节过后我国迎来的又一个节日。以武汉封城之日算起,整个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团结奋战,度过了众志成城的一百天,这一百天其实不算很长,可是每一天都很惊心动魄,抗疫所经历的每一步,都已经刻在了大家的脑海里。一开始,的确很惨,患者爆满,医院不堪重负,武汉的医疗能力已无力招架汹涌而来的疫情,致使许多的“中枪者”无法得到必要的救治。那些天的新闻充斥了就医无门的悲哀,充满了“救救我”的呼求。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所遇到的最大“公共卫生事件”,此事件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为特点,让我们的党和国家经受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考验,也让我们政府的各级官员,在突发事件面前经受了一次“大考”。一百天里,在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十六字方针指导下,全国一盘棋,各省迅速集结在一个号令之下,举全国之力,同舟共济,四万两千多名医务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武汉。院士团队、专家团队、技术精英迅速赶来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以火箭般的速度修建起来了;数十家方舱医院夜以继日地改造完成了;数不清的宾馆和学校被无条件地征用了……在最短时间,武汉便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救治目标,疑似者、确诊者、重者、危重者以及接触者,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和针对性的治疗,所有费用均由政府掏腰包。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显示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也显示出了我们国家的强大实力。回想这一百天,就像国歌再现的那样:“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次建国以来遭遇的最为严峻疫情,必定会载入共和国的发展史册。

今天是五一,曾经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也开放了自己的部分景点,以雨后新的面貌迎接全国游客的到来,特别是武汉市的重要名片黄鹤楼的开放,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尽管此刻游人还不算很多,但她说明了武汉市正在复苏,同时也说明了武汉市已从疫情的重灾区里走出。武汉市的开放,不仅体现了全国抗疫走向了另一个阶段,也体现了我国已取得了抗疫阶段性重要成果。武汉赢则湖北赢,湖北赢则全国赢!这个五一,全国人民用自己走向各个景区的脚步,用来自各个景区的欢声笑语,验证了这一个“赢”字。

不过我觉得在这个五一假期出行的人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赚”字。你看此时的各处景点,再不见往日的“人头攒动”,也无需与他人“摩肩接踵”,闲庭信步,漫步逍遥,随意“踩点”,安心拍照,“唯我独尊”,绝不后悔到此一游。想想往年的那些长假,到处都挤得前胸贴后背,今年的五一旅游,难道不算“赚”吗?

昨天看电视剧《风起长林》,其中的一个剧情让我感到无比惊讶!一起人为的疫情迫使金陵城宣布封城,这一决定之艰难,承担的后果之严重,肩负的责任之重大,绝不不亚于我们在这场瘟疫的前期所断然采取封城决策时的艰难决心。壮士断腕,这是最好的形容,不论是勇于拍板者,还是积极支持者,不仅需要有远见卓识的见识,更要有死而后已的精神,以社稷为重,以民生为重,才能有赴汤蹈火的精神。这个剧情让我联想到今天发生的这场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今中外,皆有忠臣。

今天还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好文章《当官如若焦雅辉》,这篇文章对焦雅辉的评价:“她专业精湛,严谨干练,温情委婉,楚楚可人,赢得无数人的喜爱和敬佩。”这些话句句都说到了我的心里,即便是没有这篇文章,焦雅辉也是我最为佩服和看好的发言人之一(另外一人是郭艳红)。在武汉封城不久(2月5日),焦雅辉就来到抗疫一线,她参与了武汉抗疫的整个过程,也是这场战疫决策的落实人之一。这篇文章对她的评价非常准确,首先是对她的政治立场的肯定,只要你听过她的发言,她每一次都不忘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宗旨。她异常熟悉和了解抗疫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过程,对于正在发生的工作都了然于胸,理性而又知性,人们都被她的专业与严谨所折服。广大网友高度评价她是“用数据、事实和良知说话”的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她从来都是脱稿而出。条理清晰,逻辑缜密,数据精准。然而这些数据绝不是她道听途说得来的,也不是她在家里听汇报得来的,而是她每天马不停蹄地在一线奔波获得的。只要你听了她的发言,总能从中获得力量,获得信心,获得战胜疫情的勇气,人们无不从心里感叹她真是一个好官!连《人民日报》都给予了她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高评。看了这篇文章,我忽然想起了《林海雪原》中“万绿丛中一点红,万马丛中一小丫”的白茹,此刻我觉得焦雅辉不仅像那“稳定军心”的白茹,更像那艰难抗疫之路上的“一点红”。

2020年5月1日

为抗疫的英雄们礼赞(笔尖下的抗疫纪念)(3)

胜利的阶梯

  5月1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5月2日零时起,将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并相应调整相关防控策略。

这是武汉市的党报“长江日报”发布的消息。从今天零时起,我们全省下调了一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等级。这一等级的下调,是经过了多大的努力,每一个武汉市民应该最清楚。不论前方还是后方,都是披甲的战士。一个阵地一个阵地的攻破,一个山头一个山斗的占领,虽然没有战火硝烟,同样会有流血牺牲!从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解封,这76天值得每一个武汉人铭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是党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到今天,解封又过去了二十多天,武汉市正向着全面放开在一步步实施,下调应急响应的等级,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熟悉的武汉,熟悉的生活很快就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官方关于调低防控等级是这样说的:标志着湖北省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并不意味着降低对疫情的警惕性,减弱工作力度,反而更加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治理水平, 需要做好较长时间常态化防控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慎终如始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因时因势完善各项防控措施,决不让来之不易的向好形势发生逆转,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2020年5月2日

读素珍作品

  素珍通过微信给我传来她的最新美篇书《一起战疫》,里面收集的都是她在疫情期间所写的作品及所拍下的照片,这些图文全方位的反映了疫情期间她所经历的特殊生活,以及她与身边的那些自愿者们,不计后果、勇于担当的大爱精神。毫无疑问,《一起战疫》美篇书就是一本抗击疫情的真实录。

这本美篇书从封城开始写起,通过素珍本人的感受和她们小区的防控经历,回溯了封城后的居家生活还有那些身边的好人好事。素珍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生动地给我们再现了大灾之中,一个家庭、一个小区、一群党员、一群志愿者所走过的抗疫之路,给读者展现了在抗疫大背景下,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在疫情期间的责任和义务。我觉得素珍就是我们这个城市里最有责任感的那个“细胞”,她不顾自己已经奔七的年龄,总是想着在疫情期间去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战士,重新披甲上阵。她在担当志愿者后曾和我说过:我是一名转业军人,一名老党员,不能去一线消灭病毒,那么我就在后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前线的战士冲锋无后顾之忧,让后方的百姓居家无生活之忧。在抗疫最艰难的两个月里,她配合着社区的网格员忙里忙外,搬米面,分蔬菜,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壮劳力”。即便暂时没事呆在家里,她也不会停歇下来,不是通过网络在小区的群里发布通知,让居民及时了解政府在抗疫的不同阶段制定的不同政策,并且开动脑筋自编顺口溜,宣传本社区的好人好事,鼓舞小区居民的抗疫斗志。

在这本美篇书里,你可以看到疫情之下的素珍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重灾中的武汉,不只有灰暗和沉重,中国人民不论遇到何种的大灾大难,都充满了必胜和乐观的信念。在素珍的笔下,宅在家里自有宅家的“活法”,许多貌不出众的普通人憋在家里,也能憋出“高级厨师”和“高级理发师”来。素珍的那些随笔,让我们看到了抗疫期间那些有声有色的居家生活片段。如做面食:蒸馒头、蒸包子、烙千层饼、擀面条,本是南方人的老公,经过两个月的“千锤百炼”已然成了“白案”大师。她还专门为男同胞们在疫情期间的老大难——理发写了篇随笔,笔调幽默,充满诙谐,“操世上头等大事,理老人万缕银丝”,瞧瞧,她把理发喻为“头”等大事,难道还不够幽默和形象吗?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处处皆精彩,素珍就是对生活富有满腔热情的人,在她所有的文字里,你找不到一点悲观情绪,就连家里的那两盆“大小”文竹也成了她的写作目标,并毫不吝惜地称它们为家里的“迎客松”。素珍描写文竹三角形的枝叶,观察文竹冒出的嫩芽,不仅给人春风满屋的感觉,也预示着抗疫必胜的美好明天必将到来。

素珍的美篇书《一起战疫》,当你看后才明白何为“一起”。素珍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视作一场人民战争,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都不可袖手旁观,唯有同舟共济、共同作战,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她把满满的感激和感谢,都留在了她的笔墨之间。美篇里《口罩》《水蜜桃》《抗疫期间的平凡人》等文,就是颂扬了疫情中的人间大爱!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像试金石一样验出了每个人内心的善恶,患难出真情,假如没有这场疫情,他或许她也许永远不会认识,也许永远形同陌路。正是由于疫情突然袭来,才把他(她)们的善良之心凝聚在了一起。为了抗疫这个大目标,他们团结起来听从指挥,为了更多人的平安不辞辛劳,为战疫的全胜,甘心情愿的做一个默默的“填弹手”。每一个大局都是由无数个小局而组成,素珍他们的小区在整个大武汉中也许只是一颗微粒,但是他们没因为自己的微不足道而袖手旁观,他们相互团结,一起作战,为筑起武汉抗疫的铜墙铁壁,甘作一块无名砖石!

素珍的《一起抗疫》,犹如一幅白描,朴素中充满了真实,正是因为这份来自亲身经历的真实,为她的美篇铸造了金子般的灵魂。

2020年5月9日

为抗疫的英雄们礼赞(笔尖下的抗疫纪念)(4)

玉笛声声

  窗外传来笛声,这是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了,以前散步时常看到这个人在珞珈山上吹笛,,那时我的感觉是这个人好有毅力,能够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而且是没有任何功利可图地去做一件事。因为这个人已经退休了,他吹笛子全凭个人兴趣,并不是为了什么迁升或养家糊口。一个人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这是需要克制力的,仅仅是兴趣维持不了多久。年轻时自己也有许多感兴趣的事,但没有一样坚持得住而做成功的,所以我非常佩服这个人。但是今天我再听到他的笛声,感觉却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笛声在疫情期间停止了至少两个月,山上也空无人迹地安静了两个月。如今解封也过去了一个月了,疫情形势在慢慢好转,该开张的开张了,该复工的复工了,公交、地铁都恢复了运营,今天还和宝宝站在窗前遥看“光谷大桥”上的车流,特别是看到桥上驶过几辆公交车时,让我倍感亲切。笛声、公交,这是过去熟悉的东西渐渐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真是感到亲切呀!

窗外的笛声传来的是阎维文唱的《母亲》,原来今天是母亲节。这首歌是我最喜欢听的歌曲之一,还有那首《父亲》。不仅谱曲动听,而且歌词也动人,真是把父母双亲的特点,在细微之处写得淋漓尽致。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父母的温暖,他们的温暖并不体现在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上,而是蕴藏在一件件最不起眼的小事里。唐人孟郊用母亲手里的针线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游子吟》,历尽两千多年至今也无人可超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节这天,自然会让人想起自己的母亲,前些时为了纪念母亲去世十周年,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为母亲整理并输入了她的遗作,了却了我对母亲的欠失。时间真快,十年了,陪伴母亲最后一程的日子还历历在目。没了母亲,我们这个家也就名存实亡了,母亲走后,我们几个孩子基本不走动了,相互在网上保持沟通,仅此而已。母亲走后,我也做不成女儿了,就像遇到了断崖,女儿的身份顿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母亲走的那年我五十七岁,还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老。十年过后,尽管自己心里不服老,但是身体各个器官明显的衰退,不得不让自己感到的确老了。腿不行了,腰不行了,胃不行了,牙不行了……相信还有更多的地方也在不行了。仅是腿、腰、胃、牙这几方面,就足够致命的了,不能吃,消化不了,走不了路,干不成活,这还不够吗?离一个废人也不远了!不过这些器官的退化还不至于马上送命,要想好好再活几年,就要爱护自己,现在没有本钱去讲什么透支,就连正常的使用都要打点折扣,这就叫“年龄不饶人”!

虽然自己没了母亲,但是自己仍然是个母亲,我的存在同样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存在,我的“岗位”同样也是无人可替代的。母亲走了,我把母亲的责任继承了过来,有首打油诗说得好:好好活慢慢拖,一年就有几万多。当然不完全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保全一个家庭的完整。

昨天武汉市又增加一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的新冠肺炎,专家们对这例病例高度重视,因为这个87岁的老人,自春节以来就没有出过门,至于怎样感染上的,真是值得研究,研究的目的除了堵住防控的漏洞之外,就是要发现病毒流行还有什么渠道,当然也是对广大民众的一个警示,在这段时间里稍有麻痹,疫情就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5月8日,由主持召开的党外人士战“疫”座谈会上,在总结中国战“疫”成绩时,他强调了三条“时间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2020年5月10日

为抗疫的英雄们礼赞(笔尖下的抗疫纪念)(5)

全民行动

  窗外传来人声嘈杂的响声,探头望去,原来有些人在打扫环境卫生,估计是物业派来的人吧。疫情还未过去,这两天在东西湖的某小区突然冒出了集中病例,再次向人们发出了警告,防疫的心态决不能放松,尤其是个人的防护措施绝不能轻易地减免掉。打扫卫生保证公共环境的清洁,并不只是针对新冠病毒,应该是我们今后一直永远需要保持的生活状态,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这么多年来,坚持打扫环境卫生的光荣传统已经丢失了,记得小时候,那时才十岁左右吧,每周六早上规定义务劳动,各家各户都要出门一起打扫门洞外的环境卫生,尽管我们都还小,也要跟随爸妈出门一起干,拿不动大扫帚,就拿小扫帚,大人孩子都出动,门栋前真是热闹。现在想来,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指望着能干点什么,而是让我们从小树立一种功德,干集体的事是光荣的,是应该的,是责无旁贷的。我觉得这种记忆能够一直留存在我的脑子里,就是因为那个年代实行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心底的原因。今天又看到那些劳动者,听到扫帚和铁锨的响声,就好似听到了遥远而熟悉的声音,很亲切!

武汉市又要有新的大动作了,所有武汉市民(六岁以上),都要进行核酸检测。从现在的形势看,似乎病毒好像已经被我们消灭的没有了战斗力,但是从近期又出现的几例病例来看,病毒很可能是隐藏了起来,在和我们打游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睁大眼睛提高警惕。人人进行核酸检测就是要彻底消灭死角,消灭隐患,消灭传染源,虽然这项工作面很广,量很大,但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彻底的,既然政府有这样的决心,那么我们就要认真配合政府去完成这个利国利民的事,也是对国家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现在国际上新冠肺炎还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已有四百万之众的人感染了,美国更是高达百万人。中国虽说度过了难关,并且为这个大好局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想维护好这个局面,稳定这个局面,同样离不开所有国民的一致努力,绝不能政府在使劲,我们却在松劲,因为这是一场谁也逃离不开的“战争”,大家都要明白自己该干些什么。

5月11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涉疫大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组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紧急通知》,在武汉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十天大会战”。今天下午我家就收到了需要填报核酸检测的信息,下沉干部小田让我们先填写电子表格,我已按要求把全家(四人)的信息填好报了上去,下一步就是等待检测的信息了。

2020年5月13日

核酸检测

  自从新冠病毒在武汉爆发以来,至今已经历了数月的“抗疫战争”。在这期间,英雄的武汉人民与这座城市同在,不知留下了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瞬间!然而,我觉得最值得铭刻在心的还是从这座城市发出的三道公告。

第一道公告——封城。它表达了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病毒的坚定信心!

第二道公告——解封。它宣告了武汉人民的抗疫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

第三道公告——检测。它彰显了武汉人民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恢复,使生活秩序回归常态的历史责任。

这三道公告既是打响武汉保卫战的三道“冲锋号”,也是记录武汉保卫战的三个里程碑!如果说第一道公告让毫无准备的武汉人民感到“大吃一惊”!那么,第二道公告则是让奋战了76天的武汉人民感到“欢欣鼓舞”。然而第三道公告则让复工复产后的武汉市民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义务”。

这份公告由武汉市卫健委于5月14日发出,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集中核酸检测。公告指出:“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生产、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加快筛查无症状感染者,最大限度地摸清无症状感染者底数,实行全流程严格闭环管理,全力阻断可能的传染源。这样做既有利于精准防控,力争早日阻断病毒传播,又有利于消除社会恐惧和偏见,让广大居民更放心安心,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恢复,使生活秩序回归常态。”这份公告不仅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再次向全市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同时也是武汉市民为尽快恢复经济发展表示的“郑重承诺”!

复工复产刻不容缓,核酸检测分秒必争!一千万人的检测时间仅为10天,无疑,这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人民战争!一道公告就是一道命令,一道命令就是一道紧急动员!十天的核酸检测倒计时从5月14日开始,这将再次考验着武汉市各级组织以及各级干部们在政令面前的所作所为,考验着武汉市的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小区、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单位是否能够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事实证明,通过了大疫的实战考验,我们的各级组织更加坚固,我们的干部队伍更加成熟,当检测的大令一经下达,层层指挥,政令畅通,整个武汉市就像一部迅速启动的战车,所有的岗位,所有的人如同牢固的螺丝钉,让战车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加速度。一场拉网似的核酸检测在武汉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铺开。

昨天(5月17日)我家及附近的住户都收到网格员的通知,告知今天进行核酸检测,同时还通过网络传来了她们根据事先填好的表格排出的检测序号,仅从这一环节就让我们看到了核酸检测工作严谨的细微之处。

来到检测现场,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长龙般的检测队伍,而是科学有效的现场布置,在一个个志愿者的引导下,让我们毫无障碍地办好了检测前的各项手续——验证、领号、核实、咽部取样、抽血,环环相扣,整个过程下来没有超过15分钟,这样的速度大大出乎了我们的预料。也许对于每个检测者来说,这15分钟的确用时不多,但是对于那些参与检测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为此而下的功夫却是很多的。仅从现场的“排兵布阵”来看,就可见他们做足了功课。不仅细致周到,而且科学有效,就连地上都间隔一米地贴着醒目的大白圈,无言地指导人们有序排队。在检测区内,则是用隔离带排成的曲型长廊,长廊内间隔一米放好了塑料方凳,供等候检测的人入座休息。对于进出核心检测区的人,都要实施酒精消毒,检测完毕还提醒你赶快离开现场,以免造成人员的聚集。这些细心和用心的措施,让我们这些前来检测的人感到了放心和安心。

进行核酸检测是武汉市为了排除新冠肺炎的隐患,让武汉市早日恢复往日经济繁荣的一项举措,政府的这一决定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大家都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政府完成这项工作。不论检测那天遇到的是大雨倾盆还是烈日当头,居民们都毫无怨言,非常自觉地佩戴口罩,间隔一米,安安静静地有序排队。

那些为我们进行检测工作的,除了专业医务人员之外,还有下沉干部以及未曾谋面的网格员。他们真是辛苦,天天都要亲临现场,工作耐心而且负责。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她们全副武装地坐在那里,不顾炎热,不辞疲劳,一丝不苟地为我们采样、抽血,正是由于她们的技术精湛娴熟(一针见血),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速度和效率。在我们检测的现场,还有一些爹爹婆婆志愿者们在维持秩序,有了这些热心的市民积极参与,全市要完成核酸检测这项时间短任务重的工作,绝对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拦得住。

新冠肺炎的突然袭来,让我们所有人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第一次,许多的惊心动魄,许多的人间奇迹都创造了出来,这次全市拉网似的核酸检测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每个人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经历了一辈子也无法触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足以让我们终生难忘。通过这次的核酸检测,我们惊喜地看到,武汉市民经过疫情的大考和洗礼,更加团结了、更加新齐了、更加遵守纪律了、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政府了。

2020年5月18日

检测报告背后

  很多天过去了,今天终于查到了核酸检测结果,当然是自己预感的“阴性”,因为自从封城以来的几个月,自己基本没有出过门,至少从没有出过学校门,所以被感染的可能性应该为零。即使这个结果早已预料到了,但还是想从官方那里确认这个结果,因为这个可以从网上查到的结果,是自己这么几个月来疫情经历的见证。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由分说的把所有人都卷入了进去,一开始人心惶惶,说不准闹不清自己是否被感染,即便是那些被感染的人,也是不知何时何地自己就“中了枪”。后来专家说了感染7天至14天后会出现症状,更多的人则是在极度的不安中等待自己度过这个危险期。记得封城的头两天,我还逛了水果湖的步行街并在那里吃了午饭,那时的人们都没有感到危险就在身边,步行街上人流拥挤,餐馆里吃饭甚至还要排队。封城后,我突然有一种恐惧,不知自己是否已经踏入了雷区。在提心吊胆中熬过了一周、两周、一个月,当确定了自己没有被感染后,剩下的日子则小心翼翼地生活着,把原本“精致”的生活简化为“吃饱不饥”。

在疫情初期的那一个月里,整座城市笼罩在“四面楚歌”之中,人们除了从电视里了解外面的信息之外,再无闲心去做其他的事情。如今这些不堪回首的日子渐渐远去,武汉感染的病例也早已清零,为了武汉的复工复产,为了彻底走出“疫情中心”的阴影,更是为了给武汉之外的兄弟省份一个交代,市政府痛下决心给全市千万民众进行核酸检测,这一花费超过二十个亿的“全民行动”,除了给所有武汉人进行了一次“体检”之外,也给那些视武汉为“洪水猛兽”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说真的,在武汉经历这场疫情不知是“大不幸”还是“大幸”,“疾风暴雨”中的两个月,所有人耳闻目睹的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个城市就像被一部超大洗衣机“甩干”了一样,所有的角角落落都“干净的”没有一点生气。交通停摆了,街道冷清了,商超停业了、店铺关门了……只有凄凉的落叶被寒风驱赶的无处落脚。那时,最繁忙的只有医院,在彻夜不眠的灯光下,抢救数以万计被病毒感染的民众,更多的人则在家里“一动不动”,期盼着光明早日到来。

这一天没有让武汉人等待太久,在最无助的那些日子里,所有的武汉人都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党中央亲自指挥了这场抗疫战争,国家的最高领导时刻都挂念着武汉人民,并迅速作出决定:调动了全国最精锐的医疗资源,选派了最精干的医务人员,动用了军队的运输装备,调配了各省的物资支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城外的人”舍小家顾大家冒死冲向前线,“城里的人”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拼死保卫阵地!所有的武汉人都亲身参与了这场抗疫战争,没有一人可以旁观,没有一人可以逃避。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刻,武汉人亲眼看到了和平年代里的牺牲,看到了没有炮火硝烟下的牺牲!

当查到我们全家最为满意、最为放心的检测结果时,怎能让我不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些日子,想起身陷惊涛骇浪中的那些感觉。我觉得那时的武汉,就像一个襁褓中的巨婴,被无数温暖的双手抱过,被无数个母亲的乳汁哺育过!同时我还更加感觉到,没有大爱哪来小爱!没有国家和谈小家!!

我之所以十分关注自己的检测结果,并万分珍惜地收藏这份检测结果,是因为这份检测结果真的来之不易,它释放出的并不是我一个人身体无恙的信号,而是这座城市“身体无恙”的信号,同时也是我及我的城市在这场与病毒的殊死搏斗中获得决定性胜利成果的重要信号!

2020年5月26日

为抗疫的英雄们礼赞(笔尖下的抗疫纪念)(6)

难舍的离校

  学校终于下发了开学的通知,不过不是全部学生返校,而是专门针对毕业班。从本月8日起,毕业班的学生可分批、错峰回校办理毕业手续。今年因为疫情,开学的时间已经整整晚了四个多月,尽管实行了网上授课和网上答辩,但是许多必须到现场办的事情还需回到学校来,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办好离校手续后还有就业的问题等着他们,所以学校不能再推迟时间了。

这一届的学生也是倒霉,赶上了疫情与就业两件人生大事撞在了一起,没有选择,只有迎难而上了。一些学生非常惋惜地说,辉煌的毕业典礼无法举行了,这是心中永远的痛和永远的遗憾。回想往年,大概四五月份时,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穿着不同层次的毕业礼服,满校园寻找毕业照拍摄的地方。一些很有创意的毕业照已经成了经典留在了武大人的心中。比如在樱顶、在原理学院、在行政大楼、在“912”操场……这些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前,学生们真是动足了脑筋。每个不同的造型,还有不同的服饰,都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但其根本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书香气”。看着每一年学生们毕业照的不同创意,都会在我的心里留下许多的感慨,因为从这些照片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实力,看到了人才培养的可喜成果,真是可喜可贺呀!

每一年的毕业照与毕业典礼都是毕业季里学校最为隆重的两件事,校学工部也对不同年份的毕业典礼煞费苦心地寻找新的创意,还设计出不同寓意的“文化衫”发给每个毕业生留作纪念。当即将离校的学生们身着毕业衫满校园,满大街“乱逛”时,看到他们那青春正旺的身体包裹在“文化衫”下,不知为啥总会在我的心里升起一股自豪感。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古人的这个诗句里,赞美了人才辈出,表示了新一代的崛起,犹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的趋势。学校每一年在毕业典礼上的“浓重一笔”,为的就是给辛苦学习的学生留下学校最美好的印象——不枉在此一读,不枉自己的青春。

可惜呀,今年不仅不能有大型的毕业典礼了,就连同学们分离时的毕业餐也吃不成了。此次回到学校来的毕业生们,口罩是必戴的,他们彼此只有隔着口罩相互道别了,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情景啊!孩子们自此在学校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互再见,这样的悄无声息地离校,别说他们了,就连我这个老人也感到不是滋味。

2020年6月3日

解封见闻

  武汉解封已经快两个月了,总想看看外面究竟变成了啥样,对饱受疫情磨难后的我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充满了“重逢”的期待。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让我第一次走出了居住的校门,第一次乘坐了公交,第一次看到了解封之后的武汉街景。

其实我已经算是极其保守的一派了,武汉解封这么长的时间我还觉得“心有余悸”,继续宅家确保安全。但是随着城市缓慢地恢复,我看到在严格约束的条件下,外出“讨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了,武汉也渐渐热闹了起来。然而解封并不代表解除“警报”,扫码,这个“后疫情”时代的独创,不仅引领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成为政府遏制新冠肺炎死灰复燃的有效手段。哪怕疫情只剩下了“影子”,“死里逃生”的武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会执行严格的外出规定,人们不论到任何地方去,扫码都将是健康出行的通行证以及必备的手续。

今天外出办事,对我来说第一要务就是要应付层层扫码。首先是出学校门,其次是坐公交,最后去超市,凡涉足之处都要扫码验证,真是事情还未办,已然过足了扫码的瘾。过去人们上街办事只要带上钱就能搞定一切,而现在呢?“钱”不是万能的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尤其是经过这次疫情,更加普及了手机的使用率,只要一“机”在手,一切无需发愁。前两天一朋友丢失了手机,深有感触,大呼无“机”的日子不好过。

说到扫码,也不算啥新鲜事了,电视里看到的人们,无不是潇洒和轻松的姿态,可当自己第一次扫码操作时,瞬间就变得木讷和呆傻了许多,上公交时竟然堵住了身后的许多人,如果搁在平时,必定会遭众人谴责,然而今天却无一个人抱怨,疫情真是改变了一切,把一向急性子的武汉人也磨成了慢性子。

上车后我赶紧择一靠窗的位置坐下,徐徐凉风吹过来,这一上风之处的位置,更为自己增添了几分安全的筹码。坐在车上,我贪婪地看着窗外的风景,觉得自己就像刘姥姥进到大观园一样,看啥都觉得新鲜。我看到临街的铺面凡是和生活有关的大都开了门,不少人从小吃店里提着买好的早点出来,有的人还穿着睡衣甚至拖鞋,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这些街景正是我们熟悉的旧时武汉模样,“过早”生活的回归,预示着武汉正在慢慢摆脱疫情的阴影。

今天出门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大数据”已经快速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正在颠覆和改变以往的传统生活方式,高效与便捷不仅成为新的生活特点同时也极大的考验着我们这群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形势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逼迫你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否则将寸步难行。

最近,武汉市公布了全市的核酸检测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武汉地区的新冠病毒传播已经基本上接近彻底阻断,”专家也宣称武汉市是最安全、最透明的城市。这一结论不仅对曾经是“疫情中心”的武汉给予了重新认可,更是为武汉摘掉了“疫情中心”的帽子。消息一经公布,让全城的市民感到了扬眉吐气,增加了战胜疫情的信心。然而我们的政府却不敢高枕无忧,在预防病毒的宣传力度上,依旧不留一个死角,例如今天乘坐公交车时,车上的提示语就从原来的“……严禁超长超重、腐蚀有毒的物品上车……”改为了“疫情期间请大家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下车请扫码”。经过疫情“洗礼”的广大市民,觉悟确实提高了不少,虽说现在武汉已进入闷热季节,但你从大街小巷望去,“满街尽是口罩人”。这说明武汉的广大民众已清醒地意识到了,防止病毒卷土重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020年6月6日

为抗疫的英雄们礼赞(笔尖下的抗疫纪念)(7)

作者简介:

刘晓林,山东人。1970年入伍,原武汉军区测绘大队中校工程师。1993年转业到武汉大学工作,2008年退休。业余爱好写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为抗疫的英雄们礼赞(笔尖下的抗疫纪念)(8)

编辑|贡嘎《李光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