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你找回初恋了吗?

川端康成迷恋男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1)

前情提要:

最近有点儿忙,但我还是会坚持写下去的。

祝大家周末愉快。

川端康成迷恋男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2)

一句话:

她还是个孩子呢!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内容简介:

“我”是一位二十岁的高中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薰子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

本文转自vx公号 碧珊私读

欢迎喜欢经典阅读的你,深邃你的灵魂。

如我前文所说,《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散发着溪水般的光泽。

满足这个形容,它要求那小说一要在自然的环境中,二要有溪水的声动,三要像溪水一样洁净不掺杂质。沈从文的《边城》算是一个,但还差点儿,汪曾祺的《受戒》算是一个,好一些,但还不够,还差点儿。

《伊豆的舞女》最好。

很多人知道《伊豆的舞女》应该都是因为那部电影。因为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审美上的代表性,它一共拍出了七个版本的电影。我们80后、70后看的基本上都是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主演的那个版本。我小时候看过,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只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看看那部原著小说,直到2015年春前从杭州理想谷客居回来几个月后,我在家对面租了一个专门用来写作的屋子,买来经典名著在那里大量阅时,才在一本诺奖得主的中篇作合集中发现了它。

小说不长,和《老人与海》《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局外人》等编在一起,是里面仅有的两部亚洲作品之一。看看和它编在一起的其他几部作品,都是大大的有名,而《伊豆的舞女》篇幅短小,知名度也逊色多了。只是,在初次翻到它的时候,那种无法掩饰的从心底涌出的美感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如我所说的,它有着溪水一样的光泽。

这部小说的美是自从开篇就显露的。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从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

它开篇就给我们营造了一幅赶路途中的自然图景。因为急雨袭来和后面紧接着在茶馆小歇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对比感。在这次急雨后,整个途中都是平稳又安逸的天气。

之后,故事就这样寡淡进展着,和它的开头一样,故事性不强。男学生“我”当年二十岁,因为常年的抑郁不快去伊豆做一次短途旅行。我在旅途中偶然遇到了一个一男三女组成的歌妓艺人队伍,于是就故意追赶他们,在第三次遇到后和他们结伴同行。“我”随着他们一路住客店,安歇,看他们在对面饭馆中陪客人表演,和男子荣吉成为临时的伙伴,“我”喜欢那个看似十七八实际还是十四岁的舞女薰子,和她在旅途中彼此产生了一种由复杂到纯净的爱恋,最后,我因为钱花光了不得不中断和他们的同行一人返回东京,舞女薰子送我,我在船开动后躺在船舱里默默流泪。

川端康成迷恋男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3)

就是这样一个说不上具体故事情节的小说,如果是阅读量不多的书友们可能会把它当成一篇游记或是散文。对比我前面所写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它太“不会”讲故事了。那种倒计时的紧迫感和全小说营造的一种强叙事感在这里都没有看到,川端康成和马尔克斯,在这两个各自代表作上走了两个极端。

但《伊豆的舞女》仍然有它可以和“老上校”媲美的地方。

这里,写下我对它的理解吧。

1、“桃花源记”般的旅途描写,让人恍惚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中。

《伊豆的舞女》因为“我”和艺人们一直在赶路,所以对于路途中所见景色的描写隔两页就会出现。比如这句“走进黑暗的隧道,冰冷的水滴纷纷地落下来,前面,通往南伊豆的出口微微露出了亮光。”还比如这样的,“出了隧道口子,山道沿着傍崖边树立的刷白的栅栏,象闪电似的蜿蜒而下。从这里望下去,山下景物象是一副模型,下面可以望见艺人们的身影。”还比如这句,“走出汤野,又进入了山区。海上的朝日照耀着山腰。”是不是有点儿似曾相识?它很像我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所不同的是,《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是去桃花源,而我和伊豆的舞女一行人是“返回”桃花源。那个在他们口中一直说的家大岛正是那个桃花源。

本文转自vx公号 碧珊私读

欢迎喜欢经典阅读的你,深邃你的灵魂。

2、“我”对舞女的态度,从复杂到简单,一言难尽。

最初,我在追赶他们的时候,对舞女是有非分之想的。尤其是当茶馆老板娘说“那种人,哪里有客人就住在哪里了”于是“我”就想,那就让舞女今晚到我的房间里来吧。在第二天和他们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在温泉中听到舞女等三人到对面饭馆里和客人们表演,还在听着鼓声和脚步声揣测屋内人正在干什么,并且担心舞女今晚不会被玷污吧。这都是“我”的世俗想法。而当第二天在泡澡的时候,看到对面一个女人裸体跑过来,站在浴池边上做要跳下水的状况时,川端康成写到:这就是那个舞女。看到这句时,我吓了一跳,心想,怎么会这么写呢,他竟然让“她”已经裸体了,那还有什么悬念呢?但紧接着,下面他又写道: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她象一棵小桐树似的……她还是个孩子呢。没有更多的描写,只是后面几个字就让一切突然清新起来,自然起来,让“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嗤嗤笑出声来。也让读者笑了出来。而后面,当“我”在快离开时邀请舞女和我一起去看电影被那个阿妈拒绝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世俗想法,而阿妈为了保护舞女,当然也是保护这个艺伎财产没有同意。在结尾时,舞女似有不舍又不能说出口的爱恋对于“我”来讲弥足珍贵,这又和舞女前面的单纯有了进一步的情感递进。

3、清新中的几个“怪人”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过的日本小说不多,但在另一本根据日本女艺伎口述由美国人写完的《艺伎回忆录》里也看到了相似的写法。我指的是,用一种特点来命名一个人。不知是不是因为艺伎这种特殊行业对客人姓名不能记住只能记住相貌或职业,还是日本人本来就有这样的习惯。比如在本小说中,“我”在旅途中除去舞女一行人外遇到的几个人就是这样。茶楼女老板娘的老伴儿,他的亮相是多么诡异。一个人被一堆草药纸和药方埋在里面,垂垂将死。后面的“做纸张的商人”,他催我下棋,对艺人们轻蔑。还有“鸟店商人”,本来想轻薄舞女被制止,发现没有可能后离开。

4、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句话的下半句是“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因为有孤儿心态长期抑郁在这样的旅途中,虽然看似是学生高人一等,但其实并不比艺伎们快乐。男人荣吉是队长,和妻子生了孩子却不幸夭折,要赶去给孩子过七七。他的妻子千代子,也是艺人姑娘之一,因为刚刚失去孩子赶路吃不消。他们和“我”恰恰是一样的处境,所以“我”才有一种亲近感,自然加入感。而舞女薰子虽然还没有被世俗沾染不了解男女之事,但舞女的身份也让她从小过着低人一等的日子,比如让出自己的坐垫,比如给“我”掸土,比如连遇到溪水去喝的时候也是要请“我”先喝,因为女人先喝是不洁的。

看这部小说,需要再多了解一下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身世悲苦,两岁丧父,三岁丧母,十六岁前他的祖父和姐姐全部病逝。以前麦老师曾对我说,“一个不幸的童年就是一个作家最好的童年,”他说这句是海明威的原话。可是,纵观我所看过的大作者身世,能够达到川端康成这个悲惨级别的几乎没有。正因为如此,他曾被村里人笑称是“参加葬礼的名人”,并以此为题他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我也曾散散碎碎看过他的有关介绍,说过他在青年时期曾经和一个男学生过于亲密,有同性之爱。这一点在《伊豆的舞女》的结尾处也能看到端倪。因为结尾“我”躺在返程的船上,旁边是少年。我钻进他的斗篷里,身体被他的体温温暖着。刚刚和伊豆舞女惜别,“我”又和另一个旅途中的少年紧密依靠,如果不了解了川端康成的身世可能不会理解。个人认为,他在这一段的描写里是不带有性别色彩的,是一种中性的需要。像“我”这样“参加葬礼的名人”如果有人肯对“我”表示温暖和慰藉我就会感激并靠近那个人。

这部小说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值得特别欣赏,就是它的留白。这和海明威知名的“冰山一角”理论不同。海明威的“冰山一角”更为注重戏剧性,比如我写过的《老人与海》中,老人过去曾经去过非洲,海明威会把这些想好,然后给出一点儿来。但《伊豆的舞女》不是。川端康成在写的时候,“我”的背景没人知道,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他不时给出的句子勾勒出线条来,比如,为什么舞女在饭馆可能陪客人休息时,我看着无边的黑暗,比如,为什么当阿妈不让舞女来和我看电影时我独自默默流泪,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更大的一团烟雾样的环绕,它是虚无缥缈又切实存在的,它不太有戏剧性。

我看的那本合集中,编者在序言中赞美这部小说的好,却又指出川端康成晚年作品说是“呈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不足取。”我并不这么看。川端康成的晚年作品我只看过《睡美人》,我想这个编者有一部分在指《睡美人》,因为它讲述了一个老人借助昏睡的年轻女子的身体寻找回忆。我理解他,那是他对于即将走完的一生做了一个极端的带有仪式感的告别。是一种病态美学。

马尔克斯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苦妓回忆录》就是重写了一个拉美版的《睡美人》。一个拉美的大作家,在年老时竟然以重写另一位日本作家作品的方式来创作,究竟是两人都变态了还是都不变态呢?

哎,不幸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童年。

我真恨这句话。

如果可以选择,让川端康成不是那么年幼就失去父母、祖父、姐姐,他可能不会成为一位大作家。但如果能够活的不悲苦,和亲人在一起生活,不得诺奖又如何呢?

那个孤苦的小男孩,像一片落叶在溪水中随波逐流,战战兢兢,唯唯诺诺,随时可能也会覆没,用这样的一生换来文字这种日子只能归结为命运的安排了。

本文转自vx公号 碧珊私读

欢迎喜欢经典阅读的你,深邃你的灵魂。

川端康成迷恋男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4)

下期预告:

《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它了!我在对面的书架上看到了它。看过那部电影的朋友不要错过。它是非常独特非常不斯蒂芬·金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