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7年,嬴政拔掉了他执政的最后一根绊脚稻草,文信侯吕不韦他把老吕逐出京城,回到封国回到封国后的老吕,不到两年,就饮鸩而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秦国灭六国的时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秦国灭六国的时间(灭六国者六国也)

秦国灭六国的时间

嬴政的布局打掉老吕

公元前237年,嬴政拔掉了他执政的最后一根绊脚稻草,文信侯吕不韦。他把老吕逐出京城,回到封国。回到封国后的老吕,不到两年,就饮鸩而死。

并且罪名很大: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何亲于秦,号陈仲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代猛人吕不韦就此离开了他精心经营的奇货可居大生意!

不能逐客

而秦国的那些老贵族旧势力还不甘心,就想借此机会大力清退排挤那些在秦国工作掌握权力的外乡人,而李斯就在其列。

李斯也许就将退出了秦国的历史舞台,但他不甘心,他走在离开秦国的道路上,边走边回看咸阳,他心情低落,有感而发。于是就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一吐为快写了那篇名扬千古的《谏逐客令》。嬴政一看,不对,不好,这样一逐,不是把整个贤人们猛士们都逐出秦国吗?

秦国还能统一天下吗?

他及时醒悟,快马加鞭留下了李斯,而就是这位李斯,在逐鹿六国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杀一留,只是秦国内部布局的冰山一角,但可以看到嬴政的能力。

嬴政在秦国在内部,率先完成了人事的重要布局,但六国却进入了神一般的操作之中。

灭六国者六国也赵国废太子,杀李牧,自毁长城

先说赵国,赵悼惠王驾崩。赵国人事有代谢,他本来立了一个太子赵嘉,却因为娶了一个倡优,生下一个幽繆王迁,而因为喜欢倡优,听其言把太子赵嘉给废了,立了迁。戏子误国,此言不虚。

对于这位女倡生出来的迁,史称:其素以无行闻与国。

不难推测,有这样一位大王,赵国能有什么好结果。果不其然,赵国在秦军的一顿攻击下,是损兵折将,失地丢城。

幸亏他还有一位名将,那就是李牧,李牧一出场,秦军就北吓的不战而退。有这样一位能够挽救大局的人,还不好好珍惜,可惜好景不长,秦国使用反间计,赵国把李牧给办了,赵国最后一个长城倒塌了。

秦军攻入了邯郸,赵国原本很强大,可惜内部太混乱,又喜欢自毁长城,所以也无法阻止秦国军队。

韩王搞妥协,不用韩非子

再讲一讲韩国,韩国有一个猛人,那就是韩非子,韩非子很有才能,也很想挽救韩国。可惜韩王却很拉稀,很软弱,恨投降,一味地向秦国纳地效玺,请为秦国藩臣,还把韩非子送到秦国做人质。

韩非子到了秦国,很受嬴政喜欢,但他发誓不为秦国献一计一策,写了一大堆传世名篇,作《孤憤》、《五蠹》、《內》、《外储》、《说林》、《说难》,最后悲愤地在秦国含恨被害。

主子软弱无能,贤人坐冷板凳受排挤,韩国能不灭亡吗?

燕国多壮士,可惜实在弱小

再说一下燕国,燕国多壮士,燕国还行,还算比较有骨气。

因为有一个叫作太子丹的人,他以前在赵国和嬴政一起做人质,两人关系还算可以,一起在赵国同甘共苦过,可后来嬴政牛逼啦,对自己这位曾经发小却遗忘啦!

太子丹很生气,一怒回了燕国,恰好秦国刚灭了赵国,于是顺势来灭燕国,大军驻扎在中山。

太子丹回到燕国后,导演了一出大戏。

这场戏很精彩,也很出名。那就是荆轲刺秦,老幼皆知,古今流传,可能主要是太同情荆轲,对秦王有偏见。

和赵国比起来,燕国确实勇气可嘉,但我觉得刺杀行边刺这种行动,确实成功率不是很高,但是燕国大地勇士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确实值得赞叹。

但刺杀行动的失败,也进一步加快了秦国灭亡燕国的步伐,当然,燕国力量的弱小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

楚忙于王位争夺

再说楚国,此时国内王位正在争夺,

楚幽王薨,国人立其弟郝。三月,郝庶兄负刍杀之,自立。

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魏国也一代不如一代

魏景湣王薨,子假立。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壞。魏王假降,杀之。

此时的魏国也在刚刚经历王位更替。

齐王想坐壁上观,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

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听奸人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结语

简单地分析一下秦国在征伐六国之前的各国内部环境,秦国有过能改,重用李斯。而六国君王不是软弱无能,就是在争夺王位,各自心怀自己的小算盘,各国之间在秦国的离间计下破坏合纵,再加上有人才不用,自毁长城,不灭亡才怪。

参考资治通鉴,仅供娱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