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表达,但往往有些人说的让我们感觉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我们就说他们“看待问题深刻”。

仔细想想,什么叫“看待问题深刻”呢?

为什么有的人说话让人觉得顿悟(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我们觉得很深刻)(1)

01

看待问题的深刻与否反映了认知层次的不同

举个例子,如果问你,中国足球队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这个可就炸了锅了。)

有的人会说,中国足球队员素质低,拿着高薪,却不好好练球,反而很多丑闻。这样的素质,怎么可能进世界杯?

有的人会说,拿着高薪却不出活,恰恰反映了市场竞争不激烈,中国足球的管理机制有问题,市场化不够。

以上两种摆出来,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第二种更深刻,对不对?

那么再来看看,万维钢怎么说,他认为中国足球踢不好,是因为球队的数学没有学好!!!

怪哉!要求学体育的数学要好,岂不怪哉!

且听万维钢怎么解释。他说,足球比赛,抽象成数学看,就是11个点构成的传球网络。谁能用数学算法找出效率最高的进攻方式,谁就能赢。数学研究也表明,这样的方式是基于三角传球的“去中心化”网络结构,这样的结构也是世界上强大的欧洲足球的打法。

中国足球不知道这一点,或者知道也做不到,所以数学算法上就已经输了。

这一个解释,是不是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感觉更深刻呢?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反映的是认知层次的不同。第一类在行为道德上找原因,第二类在组织制度上找原因,第三类是在数学算法上找原因。显然,层次越高,越深刻。

02

认知层次的不同反映了因果链的环节不同

为什么认知层次越高,越深刻?

著名的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说“好的研究,往往简洁,有更高的普遍性,处于因果链初期,而且,更接近物理和数学法则”。

比如上面的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的问题,从社会现象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它距离结果近,这是低层次认知;而从数学算法的层次,更有解释力,它距离因果起点近,这是高层次认知。

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如果想不被表象所迷惑,就不能提停留在低层次的显现层次上,而要追问更高层次的认知——这些认知往往是更底层、更基础的学科内容。

03

两个启发性的认知分层逻辑

既然上面说了要追求更高层次的认知,应该如何入手呢?

这里提供两个启发性的认识分层逻辑。

第一个,是心理学家罗伯特.迪尔茨的关于人们思考问题的分层逻辑,即环境层、行为/行动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愿景层。

举例说明,你的“富二代”朋友说,“反正我家有钱,会计算就行了”,这是在价值观层面说,你如果劝导他,“以后你要继承你家集团,事情会很复杂,你要不断学习各种技能才能应付的来”。这就是从角色层来说服了,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第二个,即“商业-技术-科学-人文”层次,前面万维钢从数学科学层次,碾压了从商业层次分析的制度层次,就是很好的说明。

所以,试试吧,你的认知就会有质的飞跃。

(以上来自成甲的《好好思考》一书的理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