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一个人浑身上下的血液抽离干净,那么这个人会怎么样呢?毫无疑问最终会变成一具干尸,生机全无。同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这样的血液同样重要,只不过国家的血液并非人身上的血液,而是这个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石油!

二战纪实日本帝国的覆灭(二战内幕解密一桶石油)(1)

机械化战争又称现代化战争,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极大的提高,欧、亚、非三大战场上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机械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石油保障程度如何,不仅影响军队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

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本土石油蕴藏量和开采量极少,那么石油因素在日本的对外政策及对外战争的决策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如何影响其战争进程乃至战争后果的?

石油是使日本疯狂,不惜冒险一搏的动机之一

近代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侵略的本性及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政策,是爆发日本对外战争的最终根源,在这里不多加评述。

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日本带来了较其他国家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更加强烈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军方认为这是西方大国故意约束日本,使之沦为二流国家的阴谋,当时在国内民众甚至学童中都受到如此宣传的煽动,都认为美英中荷即被称为“ABCD”的四国如何合谋断绝和扼杀日本帝国。

日本的军方蠢蠢欲动以扩张为使命,企图以战争摆脱危机,他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但通过对一战中德国的研究,认为德国经济不堪一击,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是德国失败的关键原因,因而他们抑郁的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面临的问题比德国更突出。虽然石油在它全部的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石油主要用于军方和海上运输。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10%来自于荷属东印度群岛。这种能源消耗模式困扰着政府及军方。

日本在1930年代侵占中国东北,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国内大搞人造石油,基本能做到以战养战,加之与英美关系尚好,维持战争的石油还能及时补给到,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日本海军的“南进论”一直不能占上风。因为南进意味着作战方向指向南洋一带。与英美为敌,意味着战争生命线将由此中断。所以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时间里日本的战争指向便是不断北上。

然而当1939——1940年希特勒打败欧洲诸国家——亚洲各国的宗主国后,极大刺激了日本的南进欲望,认为富饶的南洋已是海外弃儿,煤、锡、钨、橡胶、石油等都是丢在大街上的宝物只等日本人去拣拾,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终于等到了,于是惯于冒险赌博的日本军方调头南向,直指英美传统的势力范围,走向了与英美为敌且万劫不复的道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石油是其疯狂和冒险一搏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变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扳机

现代石油工业自诞生以来,美国一直是一个生产大国,不仅提供自己所需的石油,而且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

日本在亚洲太平洋的扩张使美国处处感到压力,一些有识之士已敏感地认识到日美必有一战,但鉴于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及经济第一的政策,使得在1923年时已不信任日本人的罗斯福总统总是在极矛盾的心理驱使下一边出售石油(不愿中断与日贸易),一边又想禁运石油(以遏制日的侵略步伐)。

美国罗斯福总统认为:如果我们不给日本一滴油,就会逼他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那就意味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日本的禁运不应过头,可以把石油作为外交工具,而不是通向战争的扳机。禁运不能破坏微妙的平衡,我们要使日本人下决心攻打的是苏联而不是荷属东印度群岛因为他不想让美国同时打两场战争。维持太平洋的和平,对于我们控制大西洋极端重要,太平洋每发生一件事,我们在大西洋就会少几艘舰艇。

1940年1月美国废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试图逐步加强对日本出口石油限制,5—6月又宣布禁运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铁矿、废钢,这一限制既可以保证美国军队的汽油供应,因为美国空军使用辛烷值100的航空汽油;它又不影响日本,因为日本飞机使用辛烷值87以下的汽油。但这不仅没有抑制日本的野心,反倒使日本危机感增强,大幅度增加石油的进口,买下他们当时所能得到的一切石油、钻井设备、储油罐散件和其他物资。禁运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战纪实日本帝国的覆灭(二战内幕解密一桶石油)(2)

1941年6月美国宣布对日本全部采取出口许可制,1941年7月24日日本军舰公然进攻法属印度支那,7月25日美国政府果真命令冻结日本一切资产,8月1日美国正式宣告对日全面禁运石油,完全断绝了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的一切渠道。日本的石油供应濒于绝望、

没有石油意味着就要不战而降。石油禁运的威胁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

石油是日本的阿基里斯之踵

空袭珍珠港不过是日本为攻打东南亚各国获得荷属印度尼西亚石油资源而进行的首要战斗之一。从1941~1942年开始,日本以蕞尔小国横扫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及东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以实际行动应验了丘吉尔的那句“主宰是对冒险的最大奖赏”的至理名言。

二战纪实日本帝国的覆灭(二战内幕解密一桶石油)(3)

1942年1月日本向荷兰宣战,2月初攻下荷属东印度群岛,占有了那里的大油田、大炼油厂。印度尼西亚原先在岛上的英荷油工,虽在日本人到来之前,进行了一些破坏活动,但并没有给日本人带来太多的麻烦,日本立即着手恢复那里的石油工业,钻井队、炼油工人和设备纷纷被带到这里,在短期内大约4000名油田工人(占国内石油工人总数70%)乘船南下。

到1942年修复后石油产量已达2590万桶/天,1943年时达到4960万桶/天,相当于战前水平75%。在1943年的第一季度日本从海外运回国内的石油已达到1941年同期的水平。日本人做到了按计划及时补充他们的石油储备,荷属东印度群岛取之不尽的石油将使日本的舰队随时获得补充,飞机可以自由升天。

日本的军事计划就是企图以此来弥补贫瘠的日本列岛资源之不足,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资源可以使日本强大得足以维持一座“太平洋长城”,凭借这座长城,日本就能够同英美长期抗衡,消磨他们的意志,逼他们求和,由此建立日本人所幻想的“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人准备征服的地区构成一个大三角形:东边北起千岛群岛,通过威克岛,以达马绍尔群岛;南边横越太平洋,从马绍尔通过东印度群岛(印尼)达东南亚;西边从马来亚始,通过印度支那,沿着中国海岸再回到日本。在此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可供日本利用,于是日本人可以不怕西方国家的反攻,也可以进一步征服中国。

二战纪实日本帝国的覆灭(二战内幕解密一桶石油)(4)

这项战略如同日本人的每一次军事活动一样极具冒险心理和赌徒心理,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必须要绝对保证海运系统的健康运转。

日本战争之际只拥有两年油料储备,超过两年以后就得全部依靠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命系一脉,孤注一掷,就是冒险,就是赌博。最后恰恰就是在这里出现问题。日本运油的油轮遭到来自美国强大的潜艇部队的打击,越到战争后期油轮几乎是有去无回。

日本的油轮是美国潜艇最喜欢袭击的目标。到1944年美国潜水艇异常活跃,美国飞机袭击前进基地的情况也更剧烈,从南洋运回的石油日益减少,本土储备日趋枯竭,到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时,完全切断日本与南洋的海上运输线,最后B-29轰炸机投下的水雷把日本连接大陆的仅存的海上通道也封锁了,到8月战争结束时,日本的石油储备只有37万千升,而海外的石油来源已全部中断,意味着日本已经进口不到一滴油了。

二战纪实日本帝国的覆灭(二战内幕解密一桶石油)(5)

现代战争没有了石油意味着生命线被切断。胜负之数已在不言之中了。机械化战争的血液便是石油,依赖大兵团越过海洋,从这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作战的日本为打击敌人,在陆海空都展开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化战争,太平洋战场上主要是海上与空中的角逐。

日本后期不能保证石油的充足供应,致使在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战斗中处于劣势。例如在一些海战中日本舰艇因燃料不足而未能参战;在战争期间日本曾将一些现役船只改为煤动力,虽然一时保障了燃料供给,但也意味着失去了速度和灵活性。另外在具体战术上日本也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1944年的马利亚那海战中,为节约油料,日本的航母不再是迂回而是直接接近美军,因为采用较长迂回的航线,将会耗用太多的油料,而直接出击却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作战方式,结果在战斗中日军损失飞机173架,而美军只损29架。这次战役的失败使美国人进人了日本防卫的内圈。

军用油料的缺乏使日本海军决定采取一种神风式空袭的激烈手段——牺牲世界上最大的战略舰、作为日本人骄傲的“大和”舰,直接撞上前来增援进攻冲绳部队的美国军舰,以造成尽可能大的破坏,结果1945年4月6日,“大和”号在没有飞机护航,只带单程燃料的情况下出港了。4月7日,在300架美军飞机的猛烈轰炸下,象征“日本帝国命运”的“大和”号沉没了。

二战纪实日本帝国的覆灭(二战内幕解密一桶石油)(6)

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石油供给,日本人想出了许多别出心裁的运输办法,例如把石油灌入尺寸各异的铁桶和帆布容器,把它们置于货轮的甲板上携运,或者用拖船拖橡胶袋的方式运输,巨大的胶袋每只可容纳300桶至500桶汽油。但后来发现此种方法根本不适用,有巨大的油口袋拖后腿,前面的拖船行动不便,成为极好的空袭目标。

油料短缺还严重限制了日本空军的行动。1944年日本飞行员训练时问从必须完成60小时减少到30小时,随着油料短缺情况的进一步恶化,航空训练被干脆取消了。质量要求较高的航空汽油只能来自于松脂,而且炼成的油中越来越多的掺加酒精,其质量可想而知劣质燃料、缺乏训练的飞行员、未经严格检验的飞机,三者合一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还未参战,从一个基地到另一个基地就损失40%的飞机。日本飞行员神风行动亦与此有关,这种“大无畏”的行动无疑造成更大的破坏,其精神还能鼓舞士气,使敌人闻风丧胆,当然,对于一个油料、飞机和熟练飞行员奇缺的国家来说,也是为一个很实际的目标服务,不打算返航的飞机可以减少一半的所需燃料。

也许从纯军事的观点来看,二战中的日本自上而下知所趋赴的意志与决心是无与伦比的,然而现代战争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战争的得失是不能仅从军事上分析,日本从近代以来所奉行的穷兵黩武的政策及其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规律是其走向灭亡的最终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