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蔷薇科植物,它原产于古中国中北部,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华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而此事的缘由除了它的原住民身份外还得益它是一种全面的植物:华美的花瓣让其成为中华古典美人的象征。

丰硕美味的果实使其成为古代才子学成的标志;与春天相同的绽放时刻让其成为美好春光的代表。

而它那聚拢而成的清幽则使其成为躲避尘世独善其身的固执。这聚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世间美好就是桃花。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1)

桃花除了上述的象征代表意义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中国古代著名医书《圣济总录》中就曾记载:“治发背疮痈疽:桃花于平旦承露采取,以酽醋研绞去滓,取汁涂敷疮上。

除此之外桃花还出现在众多古代医书之中,有很大的医用价值。

桃花的实用价值除了体现在其花瓣的医用价值外还表现在其果实的食用价值,桃的果实在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食谱中多有记载。

可以说桃花及其衍生物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辉煌与苦难的见证者,更是这一切的参与者。

中华文化因桃花的存在而更加光辉灿烂。而正因如此,在古代就已形成了丰富的桃花文化,对这种桃花文化探索可以便于我们更好体会古代中华儿女的乐与怒、荣与耻,喜与悲!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2)

一、美人与春光——桃花文化在自然景观方面的体现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凄美的中国古典爱情以桃花喻指美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早在诗经之中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用桃花来代指美丽的少女,而后面的“宜其室家”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爱情家庭的向往。

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古人开始用桃花来代表美女,如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就美丽异常,被人称作“桃花夫人”

而真正将桃花与美人的印象深刻于人们心中的则是一个凄美的中国古代爱情故事。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3)

唐人孟棨《本事诗》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唐代诗人崔护的凄美爱情故事。崔护在年轻时去参加科举,不幸落第,在回归路途中经过长安南郊,在此地遇见一妙龄女子。

两人郎才女貌,一见倾心,但崔护因科举之事不得不回归故里,两人自此分开。而次年崔护路经此地想再次相会于女子时却不见女子身影。

在苦苦寻找之后才得知女子在与崔护分别后因思情难解,最后竟郁郁而终。两个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侣,最终阴阳两隔。

崔护在得知事情真相之后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崔护还在与佳人在此相会,共叙情思,那时的美人与桃花相互衬托着更加美好。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4)

而今日,那美丽的佳人已不再了,只剩下那美好的桃花依旧在春风之中摇曳着!

崔护的这个凄美故事得到了无数共鸣。在爱情自由的当代仍有许多对有情人因各种原因最终不能成为眷侣,最后只能抱憾终生。

而在封建的古代特别是门阀之风兴盛的唐代,婚姻与爱情附带着更多其他的因素,许多美好之人无法相会,这个故事就得到了更多的共鸣。

在之后的元代出现了一部杂剧作品《人面桃花》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峰,之后无数关于桃花与美人的作品大量问世。

其中有杂剧,有戏剧,有小说。至此,桃花与美人和凄美的爱情彻底绑定在一起。而桃花也成为了美人的象征!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5)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类的共情以桃花代指春光及时光之逝。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踏青的习俗,而踏青正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春天的向往。“观桃花”是踏青的重要内容。

人们通过欣赏美丽的桃花的盛开来体会那美好的春天光景。此后桃花就成了春光的一种象征。

而正因这一传统习俗,很多诗人用桃花喻指春天,如杜甫的《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中就有“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李白的忆秋浦桃花旧游》中亦有:“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这两位诗作大家的作品让桃花作为春光的代表流传得更广,在之后出现了更多以桃写春光的诗句。

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未庄的:“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就是其中的典范。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6)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观看美好事物时经常感叹时光易逝,美好难以久存。因此,经常借美丽自然景观的变迁来感慨时光的流逝。

而桃花作为春光的象征,自然会被诗人加上这种衍生的感情。其中的代表就是白居易,其作品《大林寺桃花》就是这种感情的抒发之作。

根据现代农林知识,桃花的开花时间多为3月的中下旬,而这时候也正是早春时节,这也是桃花经常被代指春光的一个客观原因。

而在一些高海拔地区,由于光照、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客观因素,桃花的开放时间多有推迟,在暮春或春天已逝的时节才开放。

古代的劳动人民对此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性情的文人墨客来讲,这正便于他们抒发感叹春光流逝,美好事物不再的感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大林寺桃花》正是抒发的这种感情。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7)

在人间的四月时节,春天带来的芳菲美好已经不再了,桃花也快凋零殆尽了。而在这深山的寺庙之中桃花才刚刚盛开,才刚刚向世人展示它的美好。

我曾多次感慨那逝去的春光没有地方去重新寻回,原来它们是来到了这深山之中了。

作者借桃花的自然变迁来感慨时光的不再!此后,桃花文化中也多了这种暗暗悲伤的情感。

二、显形于世与归隐于林——桃花在个人志向层面的两种相反体现1、桃花所代表的归隐之情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中的这一段对于桃花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以一篇《桃花源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当时东晋的统治黑暗,陶渊明拒绝与上层同流合污,决心归隐山林,便作下这篇《桃花源记》来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志。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8)

此后,桃花文化中便又多了一种情感,那就是独善其身的归隐之情。以后的时光里,每逢世事大乱,当时的文人墨客就开始怀念那“桃花林”,那芬芳的世界,于是便纷纷用文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桃花林。

而在中华大地的各个地区,也多了诸如“桃花洞”、“桃花堡”、“桃花涧”之类的地区景观,这些景观的缔造者无不欲利用“桃花”之名来抒发自己的归隐之情,归隐之情也成了桃花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

2、桃花文化中的收获圆满之喜

根据现代农林知识,桃花的果实的成熟期往往在6到9月,而这个时期在当今与古代都是人才显现的日子。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中:“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就表达了这种感情。中国古代也有“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一个人弟子众多。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9)

其实用桃花果实来代表圆满之意在先民时代就有了,《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先民们用桃的果实来代指家庭的美满,这是早期桃花文化中收获圆满之情的体现。

除了上述情感色彩浓重的桃花文化之外,桃花文化中还带有一些封建迷信之意,古代人认为桃木可以辟邪,故将桃木剑视为辟邪之物。

在春节时也有挂桃符的习俗,如王安石诗句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描写。

总结

桃花作为中华地区的本土植物,自古以来先民们就根据其自然特性来寄托特殊的情感,从而形成了特色的桃花文化。

用桃花来代指美人;以桃花的兴衰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将桃林的芬芳比作远离世俗的圣地。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绝美的景色(人间四月芳菲尽)(10)

而桃花果实的收获也被用来代表人才的出世,桃花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中国的桃花文化》——廖开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