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承
“希望同学们明白毕业之后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从容面对人生,从容面对世界。”
5月的最后一天,一身深色休闲装的李书福如约出现在三亚学院2021届毕业典礼的现场。
以名誉校长的身份出现在这里,58岁的李书福显得格外柔和与松弛。
面对5000多名毕业生,他发表了《走向社会,你准备好了吗》的主题演讲。
2005年,吉利控股集团在海南省三亚市出资建设三亚学院,此后几乎每年,李书福都会来此与师生开展对话交流。
外界对李书福有这样一句评价——教育界的企业家,汽车界的教育家。
现场,有同学提问:汽车、教育和音乐,你怎么选?
李书福想了半天,回答到:这三样东西,我一个都不能放弃。
在李书福的天平里,教育和造车一样重要。
版图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与造车不同,吉利在教育方面的成绩,按李书福的说法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997年,台州临海。李书福带领吉利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国内汽车专业人才紧缺,而吉利作为全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汽车的民营企业,对于汽车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大。
正是在这样的倒逼下,初生牛犊的吉利走上了自己办学培养人才的道路。
拿到建厂土地的第一天,李书福就在规划图纸的中间画上一条线:一半建厂,一半建学校。
这就是吉利的第一所学校——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
在台州临海这片热土上,吉利教育的种子迅速开枝散叶,逐渐发展成为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豪情汽车工业学校三所全日制院校。
“尽管不是一开始规划出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客观上现在已经形成了吉利教育这样一个事业群。”李书福表示,“从事教育的这二十余年来,我对教育这个领域所投放的资源、心血、资本、投入都非常多的,我肯定不会放弃教育。”
2000年,吉利学院在北京创办,目前已有2000多位校友成长为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高管,学院也因此成为“国家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而李书福刚刚去的三亚学院目前已是国内成长最快最具竞争力的综合类民办大学之一。2009年吉利又创办了三亚理工职业学院,近3年初次就业率平均超过95%。
不仅做大塔基,还要做高塔尖。
2007年,吉利集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生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汽车行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2010年开始与同济大学、长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开展工程硕士、工学硕士等专业联合人才培养;
2019年5月,北京大学和吉利学院签订协议,战略支持吉利学院创新发展,并在吉利学院共建国家级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科研和科技攻关。
目前吉利旗下已有10所院校,在校学生规模超5万人。
“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李书福曾自豪地说,“到今天为止,吉利唯一跟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有强大的教育培训系统。”
情怀
没有私心、全力以赴
李书福在一次集团内部会议上曾说,“除了造车,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情怀。”
因此,他觉得,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
这从三亚学院的建校史中可窥知一二。
建校之初,三亚是许多人眼中的“文化沙漠”。当时的李书福却认为,只有加大投入,实现规模化,才能改变现状。为此,他甚至果断请政府将吉利集团在三亚的500亩房地产用地改为教育用地,并在强化师资和硬件方面不计成本地持续投入。
2005年至今,这所在“文化沙漠”中拔地而起的学校总投资已超30亿元,成为三亚第一所本科院校,并且目前是国内唯一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的民办高校。
据吉利内部人士透露,吉利在教育扶贫方面也有着完善的体系,截至目前,吉利在这方面的的投入已超过4亿元,帮扶学生则超过了13000人次。
这份情怀与责任感,与李书福的成长史密不可分。
李书福从小就是个聪明、思维活跃的人。
小学时,他就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赚零用钱,初中仅仅读了两年就考上了路桥中学尖子班,高中时期,又开始了市场经济的规划。
与许许多多浙商一样,李书福对改革开放的情感是厚重的。在多个公开场合,李书福都曾说自己是“一个放牛娃”,因为遇到了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李书福曾发表过一篇万字长文,他提到“牵牛的我能有今天的日子,我已经感激不尽。”也许正是怀着对时代的感恩,也有着一丝对个人教育经历的遗憾,这样的教育梦,在李书福心底是“最柔软的”情怀。
理念
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在汽车行业跌宕起伏的经历,让李书福充分认识到:大国之间的竞争最后是教育的竞争。
在吉利内部,就有一套“人才森林”理论。
一方面,通过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形成人才大樟树;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培养,形成一棵棵人才小树苗,让大樟树带动小树苗一起成长,最终共同成长为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态调节功能的吉利人才森林。
“吉利的发展全是靠人才培养来推动的。一开始起步的时候,吉利基本上没有一个汽车专家,也没有一个汽车方面现成的产业工人,我们就是自己开学校,培养技师、技工,后来我们开学校培养大学、专科、本科学生,现在我们可以培养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法是科学的、可持续的,也相对是低成本的。”
曾有业内评论人士认为,吉利院校的培养人才不仅是为满足吉利自身发展需要形成产学研一体,更是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形成了一种人才闭环。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企业家和教育家双重身份的李书福有着直观的认知:
“只有通过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产学研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竞争的人才。”如果关注历年的数据,会发现吉利旗下的学校就业率特别高,不少学校甚至达到了98%。
浙大管理学院曾在《李书福:守正出奇》一书中分析到,吉利办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老师和学生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接轨——一切理论源于实践,从就业市场倒逼学校培养那一种学生。
“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吉利旗下的多所学校,都延续着这样的教育理念。
“大二期间,我们就开始了法律事务的实操。”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2021届的毕业生叶炳深告诉涌金君,“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大学期间我就拥有了丰富的法律咨询和事务处理的经验,相信也能快速地和社会接轨。”
实践出真知,在李书福看来,积极争取练的机会,十分重要。“只说不练很难成为专家,没有机会练就永远成不了专家。”
人生
四步曲的往复循环
面对年轻的毕业生,李书福显得语重心长,颇有将人生经验倾囊相授的意思。
从电冰箱到汽车,再拓展到卫星、工业互联网、飞行汽车,李书福的创业经过了多次跃升和迭代。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他认为人生的路离不开“认知、选择、决策、执行”这四步曲,经过不断往复循环,才能不断形成智慧,不断适应与提升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如何做到人生四步曲的往复循环?
在李书福看来,保持积极主动是不变的规律。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付出,不怕吃亏,不怕失败,不惧挑战,还要不怕别人笑话。”
同时他也希望同学们十分务实地展开各项工作。
这个“务实”,他解释为不要钻牛角尖,不要为了一些小事争得脸红耳赤,辩个是非高低,而是应该胸怀大志,有自己心中的理想,“不畏浮云遮望眼”。
涌金君不禁想起年初,李书福在新春的内部讲话中提到“无论局面有多么复杂,我们必须坚持战略稳健原则,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框架下实现战略主动。”
无论面对造车,面对教育,还是面对人生,李书福还是那个李书福。
,